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春秋榖梁传》的作者和成书过程,两千多年迄无定论。弄清楚其作者和时代,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对该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前人关于《榖梁传》作者的纷扰关于《榖梁传》的作者,一直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只是说:榖梁子,鲁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3页)颜师古《注》中说榖梁子名喜。桓谭《新论》(朱谦之辑校:《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自1901年11月病殁之后,关于他的生平介绍、传记、年谱不乏著述,台湾留美学者窦宗一先生编著,于1968年在香港初版、1975年再版的《李鸿章年(日)谱》是迄今为止众多著作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该书完稿于1960年,近40万字。据作者于书末附录所载,共引证中日文资料150余种、欧美文资料80余种,而其中最主要的史料为《李鸿章全集》、《大清实录》、《字林西报》(合订本)、各国驻华公使向本国政府的报告、《清季外交史料》及中国近代大批官僚们的文集日记等。因此可见作者广搜博求所付出的艰巨劳动。可以说,引证广  相似文献   

3.
伍斌 《世界历史》2012,(3):139-142
任何一部高水平学术著作的问世,都是作者个人素养和当时整个学术环境优化结合的产物。《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①(以下简称《给我自由!》)正是这样一部厚重的美国通史著作。该书由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埃里克.方纳所著,是对其《美国自由的故事》②(以下简称《自由故事》)的延展。该书自2004年在美国出  相似文献   

4.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原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 )资料室藏有一部十卷本的《槟榔屿志略》。可能是由于流传不广的缘故 ,海内外的东南亚和华侨、华人史学界对此提及者甚少。实际上 ,《槟榔屿志略》一书是国人对槟榔屿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最早记述之一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本人不揣学浅 ,在此愿就该书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作一简要的介绍。一 作者及其版本源流《槟榔屿志略》的作者为力钧 ,福建永福 (今永泰 )人 ,生卒、生平不详。据力钧本人于该书“自识”中所述 :其于光绪辛卯 (1891年 )南游至新加坡 ,见到左秉隆总领事所著《海南群…  相似文献   

5.
林增平教授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一书终于在1991年8月由湖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方面的文章29篇(其中绝大多数是论文),共三十二万余字。这是作者奉献给史学界的最后一部近代史专著。 该书基本上分成五部份。第一部分共12篇文章,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第二部分共三篇文章,关于辛亥革命时期会党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考古系陈铁梅教授编著的《科技考古学》一书于2008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2005出版的《定量考古学》的姐妹篇,是他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几十年的心得结晶。  相似文献   

7.
<正>《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以下简称《论丛》)2012年12月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中的一本,全书35万字,是朱雷教授关于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论文精选。作者1955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师从唐长孺先生读研究生,1962年毕业后留在唐先生创建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从事中国中古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研究。作者是魏晋南北朝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由英国汉学家约·罗伯茨 (J .A .G .Roberts)编写 ,蒋重跃、刘林海翻译 ,时事出版社 1 999年 1月出版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之一。作者约·罗伯茨 (J.A .G .Roberts)现在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ofHuddersfield) ,从事中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他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资料翔实 ,可读性强 ,是一本集历史、文学于一体的佳作。本书是作者根据 1 9世纪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部分来华人员的著…  相似文献   

9.
我是《朱德与范石生》(中央统战部华文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一书的作者,对范石生将军是比较了解的。该书出版一年之后我得知,除了范石生的亲属外,还有一位比我更加了解熟悉范石生将军的人,他就是革命前辈侯方岳老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正内容简介"走近中国"丛书分为《走近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体制》(作者:王义鹏李培元郭守文)《走近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作者:易健贤)《走近中国——秀丽河山》(作者:邓宏姜廷辉郭遂宁张宏邓涵中)《走近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作者:刘亚卓)四种,采用问答的形式,有重点地介绍了外国人最需要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版载振《英轺日记》曾风行一时,民国以后却不断有人怀疑载振的作者身份,认为该书由随行参赞唐文治代编,近年来该书更被划归唐文治一人名下。其实《英轺日记》是使团成员集体编纂成书,载振身为出使大臣可以领衔署名,而唐文治并未大量参与该书的资料搜辑和后期编纂,难以指其为实际作者。唐门弟子、学界中人纷起为唐文治追讨《英轺日记》著作权,也有悖唐氏本意。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4月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刘进宝教授的《敦煌学通论》(增订本),它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敦煌学入门书,也是一本优秀的敦煌学学术史专著。1.从《敦煌学述论》到《敦煌学通论》(增订本)。《敦煌学通论》(增订本)是作者三十余年如一日在敦煌学领域追梦的结晶。该书最初源于1988年作者在《兰州晚报》开设"通俗敦煌学"专栏,后于1991年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敦煌学  相似文献   

13.
正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最后大师、集大成者,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慎独诚意之学,然就事实而言,他的《人谱》及其证人改过之学方是其蕺山学自晚明清初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刘宗周学术成熟之后,就积极倡导证人改过之学,生前即已多次刊行的唯一著作即为《人谱》,该书提出了一整套严谨、细密、可操作的道德实践工夫,对于其弟子以及当时的士人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刘宗周全集》的出版,海内外学界关于刘宗周的研究著作、论文渐趋丰富,关于《人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6,(3)
《广新闻》为清乾隆间产生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作者署"无闷居士"。关于无闷居士的真实身份,《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认为是金匮孙洙,而国家图书馆等图书检索目录中均注为阳湖陆鼎翰。根据作者别号以及《广新闻》中提到的有关其籍贯和交游等情况考证,该书作者无闷居士应为清代文献学家元和顾广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出发点是研究《金瓶梅》中的吴方言现象,但其目的却是试图借此解开《金瓶梅》作者之谜,故有其独到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金瓶梅》中既存在山东方言,又存在吴方言,可见该书作者必兼备相当熟悉山东方言和吴方言这两个条件.一般地说,北方方言(包括山东方言)因接近官话而较易掌握,而吴方言则因其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特殊性显得较难掌握.据此立论,《金瓶梅》作者应是吴方言区某地人并在山东生活过一段较长时间且熟悉山东方言者,这个人正是明代太仑人王世贞.  相似文献   

16.
胡介祉《南九宫谱大全》,是一部在清初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曲谱稿本。近代以来,较为稀见。民国十七年(1928),卢前曾购得此书六卷残本,后毁于战火。该书仅存的七卷残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与卢氏购本实为同一本书。《大全》是介祉在沈璟纂谱的影响下,为获取不朽声名而精心结撰。有关作者字号,文献记载颇多混乱。经笔者考察,介祉,字存仁,号茨村、循斋、随园、种花翁等。  相似文献   

17.
罗鹭 《文献》2021,(2):74-84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是一部罕见元人诗集,收诗225首。由于该书仅残存卷二至卷五,且阙失作者名字,因而长期被学术界忽视,也为《全元诗》所失收。该书递经明代晋藩、清代内府、清末民初藏书家刘启瑞、傅增湘等收藏,可谓流传有绪。经考证,作者应当是元人王旭的友人,名不详,字伯诚,号秋堂,山西泽州人。出生于蒙古太宗七年(1235),至元七年(1270)岁贡生,任职中书省兵刑部长达十馀年,于至元二十一年辞职后,游宦于江西、浙江、山东等地,负责赋税、盐业等繁剧的吏事。邵秋堂是元初儒吏作家的代表人物,《秋堂邵先生文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悦读     
《风景名胜》2011,(9):174-175
《寻路中国》作者:(美)彼得·海斯勒译者:李雪顺出版社:上海译文推荐指数:☆☆☆☆☆定价33$博库价22.1$该书讲述了美国人彼得·海斯勒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所见所感。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2001年夏天,他考取了中国驾照,在  相似文献   

19.
施飞 《福建史志》2003,(4):32-34
《海东札记》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作者是曾任台湾司马的朱景英。在其任内,朱景英游历遍台湾全境,延揽风物,将所见所闻辑录成八类四卷。因他曾扼守海东的缘故,固其将该书定名为《海东札记》。该书不仅记述详实,更可贵的是,作者能就风俗之易、流弊之革提出己见,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上海1937——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以下简称《上海1937》)一书在英美两国同时发行。~①该书作者何铭生(Peter Harmsen),丹麦人,记者,大学学的是历史,现为法新社台湾分社社长,已在东亚地区从事报道工作20多年,其中在中国就达11年之久,曾采访大批中国的抗战老兵。有感于"在成百上千种关于二战的英文书单中,几乎看不到描写淞沪会战这场重要战役的著作"~②,他广泛搜集资料,完成了这部资料丰富、视角独特、可读性强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