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纪》是东汉末年荀悦奉汉献帝诏令,删简《汉书》而撰写的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此书取材于《汉书》,但对《汉书》有没有补充和润改呢? 一种意见认为,荀《纪》的史实全部出于《汉书》,而没有记载过《汉书》以外的事。唐颜师古在《汉书叙例》中介绍《汉纪》时说:荀悦“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卷二·汉纪中》也认为“荀《纪》无《汉书》外事”。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认为荀《纪》虽然取材于《汉书》,但说它没有记载过《汉书》以外的事,是不符合《汉纪》的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2.
《两汉纪》,系《汉纪》与《后汉纪》的合称.后人为了区别此二书,如同区别前后汉两个朝代一样,有时又称《汉纪》为《前汉纪》.《汉纪》,荀悦(148—209)撰.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政论家,史学家,《后汉书》卷六十二有传.悦年十二能说《春秋》.初被曹操征辟,后为献帝黄门侍郎,累迁秘书监、侍中.时献帝好典籍,常苦班固《汉书》文繁晦涩难读,“乃令悦依《左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后汉书·荀悦传》)将八十余万言的纪传体《汉书》改编为十八万余言编年体《汉纪》.文字省略五分之四,“然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同上)袁宏因之称悦“才智经纶,足为佳史”.(《后汉纪》序)近人梁启超谓“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章)荀  相似文献   

3.
关于荀悦的《汉纪》,历来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就是认为它是抄录删简班固的《汉书》而成,其取材不出《汉书》范围,只在个别地方对《汉书》有所润补。持这种看法的多是历代史学名家。如唐代颜师古在《汉书叙例》里介绍《汉纪》时说,荀悦“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宋代司马光认为:“荀《纪》无《汉书》外事。”(《资治通鉴考异》卷二)李焘也  相似文献   

4.
娄可树 《文史天地》2008,(11):55-56
李国文在《满村听说蔡中郎》(见《中国文人的活法》)一文中说,东汉末年的大官僚、大文人蔡邕,因为依附董卓并同情董卓之死,被司徒王允逮捕治罪。当时有许多士大夫出面营救,都没成功。“太尉马日碑,一个在中国做了大官的外国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5.
《周礼》、《仪礼》和《礼记》,今日合称“三礼”。“三礼”之名,起于东汉之末。郑玄注“三礼”后,特崇《周礼》,而后人又崇郑学,于是《周礼》就一跃而居“三礼”之首。十三经中,所以将《周礼》列于《仪礼》之前,殆以此也。《左传》中经常提及的《周礼》,可能是周公的旧典,不一定是今日的《周礼》。现在的《周礼》,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本名《周官》(《史记·封禅书》),也称《周官经》(《汉书·艺文志》),后称《周官礼》(《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又尊称《礼经》(荀悦《汉纪》卷二十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有两个蔡邕,连取的字也相同,都叫“伯喈”,两人又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名人。因此,在元末明初两部经典性的文学名著中,已把两人混合为一了:一部就是小说《三国演义》,另一部是戏曲《琵琶记》。《三国演义》中的蔡邕本是汴州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因受董卓重用...  相似文献   

7.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拥立少帝刘辩即位,并召并州牧董卓入京护驾,董卓趁机夺取司空职位,废少帝,立献帝,迁太尉,称霸京师。关于此事,《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页)有一处记载存在明显失误,原文是:  相似文献   

8.
刘新光 《史学月刊》1999,(4):111-112
东汉班固(32—92年)断代为史,所著《汉书》于《高帝纪》云:“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是《汉》不言汉高祖名字。又西汉司马迁(前145一约前86年)通代为史,所著《史记》于《高祖本纪》云:’‘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是《史》不言汉高祖名,而言汉高祖字季。其言汉高祖名者,唐颜师古《汉书高帝纪注》引东汉荀悦(148-2O9年)曰:“讳邦,字季”,南朝宋裴《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东汉末应劭《汉书音义》:“讳邦。”然则及唐,司马贞《史记高祖本纪索隐》进而指出:“《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  相似文献   

9.
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年全国著名的太学生领袖。幼年丧父,出身寒微,曾求学于成皋屈伯彦门下,博通经史,善于谈论,才华出众,且有着高尚品德,广接寒士,奖进人才,从不计较门第和学历,还乐于帮助后进,奖训士类,以德行引导后学,使之成才。《后汉书·党锢列传》称:像这样“以德行引人”的名士,当时全国共有八人,谓之“八顾”,而郭泰位居“八顾”之首。东汉末年,面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一生游学州郡、鄙视富贵利禄、不求仕进的郭泰,作为名扬全国的太学生领袖,毅然同宦官集团展开了争锋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
董卓进京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卓进京述论陈勇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剥夺了何太后作为帝国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将代少帝继统的献帝,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汉魏之际皇权嬗替的进程,由此而发轫。黄山《后汉书集解校补》在比较了董卓、曹操时期宰相制度异同后指出:“(曹操)使大权归于一己,固自以为优...  相似文献   

11.
曹操的《蒿里行》一诗作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从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建安四年曹操攻打袁绍,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关东(函谷关以东)诸军与关西(函谷关以西)军阀的战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袁绍,后者的代表人物是董卓;二是关东诸军之间的互相攻杀,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袁绍、袁术、曹操等势力。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荀悦的名著《汉纪》,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是,自晋人袁宏《后汉纪》以来,历代学者,皆因袭陈说,认为荀悦撰《汉纪》,不过是将《汉书》删繁化简,易纪传为编年而已。所以他们谈到《汉纪》,大都只注意其在体例上的成就,而对其思想内容却很少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苟悦绝不是简单地照抄《汉书》,也绝不仅仅是将《汉书》删繁化简,易纪传为编年,而是根据当时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提出的问题,通过删、录、增、改和论议,在不少方面,都表达了不同于《汉书》的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从而使历史书籍更加紧密地同封建政治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唐太宗称道《汉纪》“极为治之体,尽君臣之义”,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闫崇东 《文献》1999,(1):136-143
应劭,字仲远(《汉官仪》作"仲瑗"①),东汉汝南安顿(今河南项城西)人,司隶校尉应奉之子.据《后汉书》应劭本传记载:"(劭)少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辟车骑将军何苗掾."②后又担任过泰山太守,事袁绍,官军谋校尉.其一生撰有《驳议》、《汉官礼仪故事》、《状人纪》、《中汉辑序》、《风俗通》、《汉仪》等,"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并集解了《汉书》.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惨遭屠杀,幸存者被迫四处流离,昔日繁华的名都洛阳和人口集中的中原地区,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后汉书·仲长统传》)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悲惨景象。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因洛阳周围数百里内被董卓的军队焚烧一空,得不到粮食供应,只好下令“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三国志·董卓传》),袁绍和袁术的军队因抢不到足够的粮食,不得不用桑椹和蒲螺充饥,刘备的军队在徐州被袁术打败后,“饥馑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曹操的军队由于缺乏粮食,程昱给他筹备了三日的军粮,里面混有不少人肉干(《三国志·程昱传》注引《世语》)。那些封建军阀的军队因而“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三国志·武帝纪》。面对“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三国志·毛阶传》)的现实,谁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被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使流民安定下来,谁就能够站得住脚,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5.
王符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生卒年不可考,但据《后汉书·王符传》称:“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又谓:“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以上诸君皆一时名士,当和、安、顺诸朝,则王符一生活动的盛期约在东汉中期。  相似文献   

16.
范志军 《史学月刊》2006,(2):120-122
在中国古代礼学文献中,关于弟子为师服丧的问题,《礼记·学记》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郑玄注曰:“当,犹主也。五服,斩衰至缌麻之亲。”可见师丧不属于五服亲内之丧。又《礼记·檀弓上》曰:“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郑玄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可见,老师死,弟子只是为其服心丧而已。《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弟子为师服心丧的最早记载。然而自秦汉以降,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为师服丧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不仅为师著丧服,而且重服。两汉时期,“其亲受业则日弟子;依久次相传授,则曰门生;未冠则曰门童。总而称之亦曰发生”(洪适:《隶释》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西汉以后继续保持了先前弟子、门生为师服丧的惯例,例如:夏侯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夏侯胜薨后,太后“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汉书·夏侯胜传》)龚胜死后,“门人衰经治丧者百数”。(《汉书·龚胜传》)孔霸曾为元帝的老师,“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策赠以列侯礼,谥自烈君”。(《汉书·孔光传》)以上是《汉书》记载的为师服丧之例。究西汉一代,为师服丧的情况还不十分普遍。但是,到了东汉,这种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汉书》记载了大量弟子为师服丧的情况,例如:荀淑建和三年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荀淑传》)  相似文献   

17.
1975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卷一一○《赵秉文传》 :“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 ,同修国史 ,兼益政说书官。以上嗣德在初 ,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 ,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最后一句中标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众所周知 ,《贞观政要》为唐吴兢所作 ,《申鉴》为东汉荀悦所著。初一看来 ,上述标点似乎无误。但细加寻绎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故事类”及龚显普《金史艺文志补录》、孙德谦《金史艺文略》均著录有赵秉文著《贞观政要申鉴》。爰考其实 ,赵秉文时任益政院说书官 ,《金史·百官志二》谓 :“益政院 ,正大…  相似文献   

18.
班固不但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博贯载籍、九流百家无不穷究的大学问家。他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以“文赡而事详”,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的手法,及二十多年的心血,写出一部为“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后汉书·班固传》)的《汉书》。但是,其文学才华以及其对于当时各种文体的发展、充实与提高,虽然深受他“汉承尧运”、“协于火德”(出处同前)的正统思想及文艺创作的目的在于“润色鸿业”(即为刘汉封建王朝服务)观的影响和羁绊,却也有不少值得重视与研究的内容,其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19.
荀悦著《汉纪》,自称奉诏撰书的目的是:“作为帝纪,省约易习,无妨本书,有便于用,其旨云尔。”但荀悦著书的目的还不止于此,他对自己这部书是很自负的:“昔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皆古之令典,立之则成其法,弃之则坠于地,瞻之则存,忽焉则废,故君子重之。《汉纪》其义同矣”。他把《汉纪》与春秋时期记载晋国的史书《乘》、楚国的史书《祷杌》、鲁国的史书《春秋》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这部《汉  相似文献   

20.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司马相如通灵关道一事.由于文宇过份简略,它的走向,起止经由,给人只是一点徜徉迷离的印象.东汉注《汉书》的各家,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解.三国曹魏博士张揖注《汉书·司马相如传》在“通灵关山道”下出注说:“凿开灵山道,置灵道县”.肯定相如通的灵关道在汉代越(?)郡的灵关道(县).元朝的胡三省给《通鉴》作《音注》时,注意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