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载于嘉庆《广西通志》的所谓柳宗元《花石岩》诗,不见于现存各柳宗元诗文集,因此曾一度被视为柳宗元的佚诗。但该说也遭到怀疑和否定,通过志书修纂、文献传播及柳宗元仕履几个方面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定此诗乃后人伪托,而非柳宗元佚诗。这再次提醒我们:对于仅见于地方志的前代名人之作,一定要谨慎考辨,不可盲信。  相似文献   

2.
先君童稚时,先后受业于邑人黄缉庭、林农菊书馆,接受书写启蒙教育。少年时在昌明小学读书四年。从小便喜爱文学和书法艺术。17岁起在当铺作店员期间,向骆瑞微学习古文、诗词和书法,向梁变亭学诗。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买纸笔墨.而对户南纸铺老板以他字好,每年岁末都请他写春联达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初.康熙大帝亲政不久,在古城邯郸,一首题壁诗不胫而走。诗日:“富贵荣华五十秋,纵然一梦也风流。而今落拓邯郸道,要与先生借枕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言词豪迈的题壁诗抓住了一位朝廷封疆大吏的三魂六魄。此人乃是安徽巡抚靳辅。  相似文献   

4.
高塞轶事     
清太宗皇太极第六子、顺治皇帝福临的兄长、被封为镇国公的爱新觉罗·高塞 ,一生钟情于诗画 ,因而十分钦羡那些能诗善画的高才雅士 ,每逢遇到这样的人 ,一定请到府中 ,以便向他求教。据清人王日卓《今世说》记载 ,一天 ,镇国公高塞 ,将精于绘画的江南金坛人史鉴宗请至府中 ,交给他上好的细白绢布 ,请他作画。时值初夏 ,天气炎热 ,史鉴宗脱去了帽子 ,濡湿笔锋 ,伏在案上全神贯注地作起画来。高塞走了过来 ,要看看史鉴宗怎样画画 ,便告诉史鉴宗不要起身参拜。史鉴宗也没带帽子 ,坐在那里回答镇国公的问话。这时 ,正在高塞府中的名士、江南武进…  相似文献   

5.
祝秀权 《古籍研究》2000,(1):71-71,37
《郦风.君子偕老》一诗,古今各家解《诗》大多以为是讽刺卫君夫人宣姜之作。究之,其根据有二:一是毛《序》:“《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二是本诗首章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解谓此二句指斥宣姜德行不善。  相似文献   

6.
在这篇章里,作仔细分析了黄庭坚诗中“牧牛”的特殊用法,指出这一术语不仅源于禅宗,而且也源于佛教大、小乘经教,它的含义在佛教中是一贯的.即表达修心制根的宗教修行思想。“牧牛”在黄诗中有多种表现形式.而《题竹石牧牛并引》中的“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和“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也是在化用佛典.只不过更形象化罢了。在此基础上,作指出任渊对该诗的注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本指出《谢榛全集》主要讹误:《前言》8处,序跋之编辑及字体辨识、断句36处.正校勘、标点105处.附录校勘、标点21处,误作佚诗重收24首、佚诗而漏收7首,佚校勘不审4则,其它问题4条。同时.也对自己的失误予以检讨、自纠。正人且正己.其意在有裨于端正学风.促进谢榛及明“后七子”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八风吹不动 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命书僮坐船送去给朋友佛印禅师印证。  相似文献   

9.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根据《韩诗外传》卷五引《关雎》诗作“鼓钟乐之”.遂旁征博引,不遗余力证成韩《内传》作“鼓钟”,孔子“所见《诗经》必作‘鼓钟’.而今传本《毛诗》作‘钟鼓’乃后出误本”.并进而认定后人说诗一方面“用《毛诗》‘钟鼓’之”,一方面“仍取韩说房中之义,斯为谬矣”。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开春论》:“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谓”,高诱注:“谓天子也。”刘师培曰“高注,谓天子也。则高本谓作谒”。元刻本、明张登云刻本“谓”作“请”。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见到赵西林老师的诗,是在2000年夏季。当时,我在市人大工作,赵老的《栖霞书屋诗词集》就放在人事处。我也喜欢诗,就向人事处要了一本,留存时读。第二次是2008年春季,我退休后经赵老介绍加入“贵州省诗词学会”.  相似文献   

12.
鲍照生平事迹,史籍所载甚缺。清人钱振伦推断其曾为衡阳王刘义季僚属.主要依据为鲍照《从过旧宫》诗。今人多从钱说。本经释证此诗“旧典”和“今典”.得出此诗乃鲍照于宋元嘉二十六年从始兴王刘浚至南徐州治所京口作.与刘义季无涉。  相似文献   

13.
古戌依重险。高楼是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这首五言律诗,见于《全唐诗》卷200《岑参诗》卷三。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此诗当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出使西域戎幕途经金城(今甘肃兰州)之作。然而,此诗亦见于《全唐诗》卷197张谓集中,题作《登金陵临江驿楼》;字句略同,仅“五凉”作“五梁”,“忽如江浦上”作“忽然江浦上”。可见,要解说此诗,首先得回答此诗著作权归属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唐诗选注本乃至唐代边塞诗选注本,大都忽略或回避了这一问题。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卷三,对此诗  相似文献   

14.
张智 《文史月刊》2014,(7):22-22
乾隆可以说是作诗最多的皇帝,他一生作诗41863首。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乾隆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这样一来,即使89年他每天都作诗,平均每天也要作超过一首的诗。乾隆三十六年游览昆明湖时,不到一小时就写了8首诗,平均7分钟一首。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小诗记载这个小小纪录的出现:"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时刻。"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可能对乾隆游园作诗的情景有一点印象。当时乾隆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15.
《剪韭轩诗文存》收目前收集到的郭晋稀先生诗作103首、回忆性散文5篇。郭先生本无意于文学创作,其诗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文章也多是回忆自己的老师,只有一篇是记在“文革”的狂风恶浪中坚守做人的底线、甚至坚持着党性原则的个别人的事迹,都是因为不能去怀而书之于纸。由这些诗作、文章可以看出郭先生高尚的人格、正直的品性和严谨的操守,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对人间真情的珍视。  相似文献   

16.
“清代贵州的诗人·能够上继谢三秀、杨龙友,虎视鹰扬于全国诗坛的名家,首推周渔珍。这位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堪称黔中诗帅。”这是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贵州清代著名诗人周渔横的评价。其实.在海粟以前.对周渔横在诗歌上的成就,早已被人推崇。清代康雍时期著名学人毛奇龄.一刊鄙视西南文土,却看重周渔珍,折节订文,称赞他的诗“兴比互进,请文兼生”。周渔璜的好友,与他同时并立诗坛的史申义,为周诗所倾倒,其赠诗说:“孰与夜郎争汉大,手携玉尺上金台”。贵州先贤郑珍在《周渔珍像赞》中说:“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  相似文献   

17.
《后山逸诗》几乎占后山诗的三分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很少有人为其作注。而且宋人,特别足江西诗派作诗,喜欢“以学问为诗”,涉及面很广。全面注释其作品,目前以个人之力难以达其的旨。笔者选其巾与禅理密切者.将禅门故实检出,并稍加训释。  相似文献   

18.
朱熹著名哲理诗《观书有感》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这“半亩方塘”在哪里?众说不一。或说在尤溪南溪书院,或说在建阳文公故居.或说在武夷山五夫紫阳楼。本文拟就《观书有感》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诗中“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所指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这首诗选自《朔方道志》,作赵惟熙,江西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宁夏知府。他在书屋中题写诗句,诗赞贺兰砚石多而贵重。用这种砚石雕刻的石砚,增加了作临池学书挥毫的兴致,也伴随着他度过了年复一年的公余赋闲时光。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天地》2012,(9):93-93
乾隆一生写诗4.3万多首,比全唐诗(4.2万多首)还多,假设他从生下来就会写诗,平均一天也要写1.34首。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希望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乾隆对此高度重视。此前经过尼布楚之战,清军战胜了沙俄,双方以朝贡的方式,建立了贸易往来,乾隆希望也用这种方式与英国打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