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宋《天圣令》沿用唐令旧文,参修新制,对不适用的部分作修正。宋修改唐令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其一,更改旧令,参补新制,立法者考虑到令文涉及的制度的完整性,对唐旧文作必要修改,根据编敕中规定的新制适当地参修入《天圣令》,编敕中仍然保留着这些新规;其二,保留旧文,只删不补。对于某条宋代仍在行用的唐令,即使新制承续补充了其所涉及的制度,如果《天圣编敕》已收载新制,基于编敕优先的原则,《天圣令》不再作具体补充。这一参修新制的原则与宋代法典体系中敕、令、格、式的职能性分工有着密切关联。参修新制,必因唐令旧文,需要唐令中有相应的可以接续的具体条款,否则不会被修入。《天圣令》在沿用唐代法典修纂方式基础上作了一些更改,尚不能完全摆脱唐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8年6月14~15日,“《天圣令》研究——唐宋礼法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唐研究》编委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了“唐研究基金会”的资助。  相似文献   

3.
戴建国先生在天一阁发现的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及后附唐开元令十卷,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中的天圣《田令》及后附唐开元《田令》,相继由日本学者兼田信一郎、池田温和戴氏本人点校,在中日两国杂志三次刊登。三种校本均源自戴氏录文。笔者在仔细研读了这些点校本后,发现其中一些文字的录校尚有疑问,个别文句也难于通读。此外,原抄本的状况、格式和页数、行数,戴氏的录文和描述也欠详细。为解决这些问题,承天一阁博物馆破例允许,2001年春,笔者亲赴该馆调查并校核两田令原文。本文第一部分介绍抄本状况;第二部分校录天圣《田令》及后附开元《田令》,并考释抄本部分存疑文句;第三部分讨论天圣《田令》采用和修改的七条开元《田令》的复原问题,尝试将开元《田令》全篇复原。  相似文献   

4.
2009年3月,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大学院院长、古代学研究所所长吉村武彦先生率团来京,分别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历史所、考古所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在历史所与所领导探讨今后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之后,与隋唐宋元史研究室的学者交流座谈。座谈时在座的有大学院负责对外交流和行政事务的福田俊行事务长,从事考古学和人类学理论研究以及隋唐史研究的学者佐佐木宪一和江川式部等人。  相似文献   

5.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由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发现后介绍刊布《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至今,已历15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将其十卷残本全部整理复原,出版《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标志着以此文本为契机的唐宋令研究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洪玲芳 《民俗研究》2013,(5):158-160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价值独特的古书,其作者不详,创作年代众说纷纭,内容又较多涉及山川物产、神怪祭祀,让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从西汉开始,两千多年来,对《山海经》的研究不绝如缕。近代以来,《山海经》又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对《山海经》的研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俨然成为一门独立学问。从积极方面来说,我们应该看到多个学术领域(如文学、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都将《山海经》纳入研究范畴,研究的指导理论多元化,这无疑会推动《山海经》研究进程;然而,  相似文献   

7.
<正>《天圣令·捕亡令》宋7条载:"诸博戏赌财,在席所有物及句合出玖得物,为人纠告者,其物悉赏纠人。即输物人及出玖句合容止主人能自首者,亦依赏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7页)其中"出玖"一词学界目前尚存诸多疑义,试做考辨如下。"出玖"还见于《宋刑统》卷二六《杂律》"博戏赌财物"条,载:"其停止主人及出玖,若和合者,各如之。赌饮食者不坐。[议曰]停止主人,谓停止博戏赌物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冷落沉寂之后 ,礼学研究出现了趋向繁荣的局面。近年间出版的礼学研究成果可谓形式繁复 ,既有通史体总论 ,也有专题探究 ,更有断代专著。然而 ,如果我们理智地对待“礼学复苏”的既有格局 ,就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对古代礼学基本典籍的文献梳理和阐释之作少得可怜 !这本来是礼学研究的根本和前提 ,这一治学的根基倘不奠定 ,奢谈礼学的复苏就难免有镜花水月之虞。令人欣喜的是丁鼎新著《〈仪礼·丧服〉考论》 (以下简称《考论》)一书 ,弥补了学术格局的这种失衡。它称得上是深得礼学研究根要、考据与义理兼…  相似文献   

9.
《天圣令》所载唐《医疾令》所代表的官方医学,无法展示唐代医学的全貌。官方医学对于博士、医学生身份的抉择,一方面体现出官方医学对民间医学的尊重与服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体制的开放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官方医学并未试图改变中国医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唐人特重古方的背景下,《新修本草》能够取代影响巨大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成为官方医学中罕见的当世教材,体现出官修药书对私修药书的天然优势。对唐《医疾令》中所记载的医学分科不宜给予过高评价,因为它仅是官方的行政需求,并不代表当时医学的整体面貌,不仅民间医学分科项目与之迥异,而且后世的官方医学分科也未受到其影响。从灸疗法在《医疾令》中的地位可以看到民间医学思想对律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丁匠是唐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力役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丁匠的具体含义语焉不详,甚或误解,从而影响了对唐代力役制度的理解。得益于天圣《赋役令》大量有关丁匠法律条文的发现与复原,唐代法律中的丁匠的含义因此得以呈现,指的是从事农业、承担普通力役的丁与已成丁并拥有专业技艺的匠。在唐代法令中,政府为征发丁匠设计了一套固定而成熟的程式,包括预算、征召、丁匠赴役三个环节,以保证力役的顺利征发与计划内营缮事务的顺利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唐代还从法令上对上役丁匠的饮食、休假、医疗、作息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确保合理、有效并可持续地役使丁匠。  相似文献   

11.
许兆昌 《史学集刊》2004,(1):110-112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 ,与这一时期巨大的社会变迁一道 ,共同经过了一个深刻而波澜壮阔的更新与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 ,一个最清晰的轨迹便是由传统而新派 ,而后又由新派向传统回归的过程。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回归”并非要重返旧史学的窠臼 ,而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新史学的冲刷与洗礼之后 ,再以新的史学姿态与视角 ,来重新感受与吸收传统史学深厚的学术积淀。正是在这种“回归”当中 ,当代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开始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传统。如果说上个世纪初至二十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傅玄〈傅子〉校读》一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意义深远;读经释典,多有创新;注译精粹,力致达雅;视野开阔,内容宏博;兼收并蓄,厚积薄发;治学严谨,资料可靠等诸多亮点,是兼有工具书作用和重要学术价值的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3.
吴点明 《沧桑》2010,(1):214-215
《傅玄〈傅子〉校读》一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意义深远;读经释典,多有创新;注译精粹,力致达雅;视野开阔,内容宏博;兼收并蓄,厚积薄发;治学严谨,资料可靠等诸多亮点,是兼有工具书作用和重要学术价值的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4.
江青为何找到姚文元毛泽东在1967年谈到批《海瑞罢官》一事时说过,江青到上海找姚文元他们搞了一个班子,写出这篇文章。姚文元的这个班子指的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15.
孙作云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第二版,32开本,424页,定价1.90元。本书是孙先生的部分论文集,连附录共十五篇。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专谈《诗经》的;  相似文献   

16.
一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出笼,是"文革"的一件大事。经典的"文革"叙事,一直把它视作"导火索",一切的故事都要从它讲起。但是,姚文元文章究竟如何出笼,尤其是毛与姚文的关系如何,几种常见的"文革史",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未曾点透。像声誉甚好的王年一《大动  相似文献   

17.
雷平 《清史研究》2012,(2):140-145
一代通儒张舜徽先生对清代学术情有独钟,曾在学术讲演中说:"我平生喜欢看清代著述,单就文集一类,便涉猎了一千家。"①又曾经自叙为学历程说"少时读书,酷嗜乾嘉诸儒之学,寝馈其中者有年"②。在先生已经刊刻的著述中,专论清代学术的有《顾亭林  相似文献   

18.
<正>笪浩波研究员的新作《清华简〈楚居〉与楚国都城探研》(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分为五章,分别从研究背景、《楚居》与楚人先祖活动居地、楚国早期核心区、楚国都城及楚都生态学考察五个方面综合探讨了各个时期楚国中心区域的范围、楚人族源居地、楚国都城的地望等学术难题,是近年来楚史、楚文化领域的又一力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和意义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该书在研究思路上不再局限于将传统文献中记载的“丹阳”作为探寻早期楚国都城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评耿云志先生的《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史学》2 0 0 3年第 1期所刊登的耿云志先生《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 ,明显存在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偏离文章主题与中心 ,意在维护胡适 ;二是以己意曲解、推测史实而为胡适辩解 ;三是有不符合学术规范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陶记》是中国第一部有关陶瓷生产技术、管理及其行销等方面的论著,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断代有益于中国陶瓷史、科技史的研究,故我国老一辈陶瓷研究学者傅振伦、陈万里、冯先铭等先生都对《陶记》给以关注,傅振伦先生在耋耄之年(1979年)还对《陶记》进行了译注。约与《陶记》同时期,伊朗人阿布尔·卡西姆于1301年著有《阿布尔·卡西姆有关陶瓷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