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从西秦乞伏飞桥的建造年代、建桥者、位置、飞桥所在地的景观特点和地貌特征,以及飞桥的长度和高度诸方面,通过比较,说明西秦乞伏飞桥与河厉不是同一座桥;通过以上诸方面的分析论证,证明飞桥建在今甘肃永靖县岘塬乡李家塬头南、原刘家峡上峡口的河峡上;同时还证明乞伏飞桥根本不会建在今炳灵寺侧的黄河上.所谓飞桥在炳灵寺侧黄河上的说法,一是前人的误判,二是后人疏于考证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白银区志·大事记·附录》(以下简称白银区志)曰:“咸和四年,鲜卑族一支乞伏司繁率族人,自麦田迁于度坚山(今武川乡宋家梁),筑度坚城”。“义熙五年,乞伏乾归率众二万,自袍罕迁于度坚山,同年于度坚城称秦王。七年置秦兴郡”。初读后乍感新颖,这一成果,似乎填补了1600多年来。西秦都城度坚山在今何地的空白。然而详阅《资治通鉴》、《皋兰县志》等资料,经过深思考辩,我们认为论证根据不足.特提出以下几点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西秦,是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政权。它所统治的地盘为秦、河二州,即今临夏、陇西、青海乐都一带地方。其在统治区内大事宣扬佛教,推崇佛理,把曾在麦积山修行的名僧昙无毗、玄高等人被尊崇为国师。又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以及秦州陇西人玄绍,禅学很高深,后入堂术山(今炳灵寺石窟)蝉蜕而逝。对于遭谗被摈往河北林阳堂山的玄高,河南王遣昙弘法师请其还邑,高“旷济为怀,忘忿赴命”,“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炳灵寺石窟169窟是西奉时期所兴建的一个大型窟,窟内造像和壁画将是我国早期石窟  相似文献   

4.
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最早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痕迹。伴随着弥勒信仰的流行,甘肃石窟的早期佛教艺术中出现了一些弥勒形象,或为壁画,或为石雕,或为泥塑. 国内最早的弥勒形象,见于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的壁画,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旁边墨书“弥勒菩萨”字样。该窟北壁第六龛有墨书题记:西秦“建弘元年(420)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十来年后,在北凉沮渠蒙逊时,甘肃酒泉又雕出了经幢形石塔,其中马德惠所造塔,第三层为覆  相似文献   

5.
据《晋书》记载,1600多年前南北朝的北魏时,鲜卑乞伏氏在称秦王建西秦之前,占据今榆中县、靖远县及平川区旱平川一带,并筑有麦田城。笔者依据古文献经过数年考证,发现麦田城在早平川西南隅的月河河口。而且,在鲜卑乞伏氏筑城二百多年之后。西魏在初置会州时又以麦田城为会州州治,直至隋唐到宋初。  相似文献   

6.
赵充国(公元前137——公元前52),字翁孙,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市)人,后迁家至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青年时代以六郡“良家子”身份充当骑士。由于他善于骑马射箭,补入羽林。史称他“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见《汉书·赵充国传》,以下引《汉书》不再注明)。正因为如此,他在壮年时期,就建立了一系列为世人所瞩目的功绩。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38岁的赵充国以假司马名义,随从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匈奴。不虞大军被匈奴所包围,一时粮草断绝,死者甚众。在这种万分紧急的关头,精通兵法而又熟谙匈奴情况的赵充国,率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  相似文献   

7.
现藏于日本的敦煌本《佛说摩诃刹头经》译记,虽仅有短短两行文字,二十五个字,但却对研究十六国时期西秦的佛教状况、陇右与江南之间的交通路线、西秦高僧圣坚,以及颍川鄢陵庾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5.乐观致社会部呈(1940年5月28日)一、佛教之演变与佛教革命佛教自从印度输入中国,迄今有二千九百余年之历史。唐玄奘留学印度归国以后,佛教积极人世之学理,因而阐发。历代沙门,受佛陀“不舍世间,不离世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大乘教理之薰陶,而为国人群服务者甚多。如姚广孝等,均是牺牲一己,为国努力。其丰功伟业,载在史册,洵足为爱国沙门之典型。然在当时封建时代,只有少数人表现此种勇猛无畏精神。换言之,只是个人之表现,而非集体表现。民国以还,佛教受革命怒潮之启示,僧众思想为之稍变。  相似文献   

9.
后秦“岭北”考吴宏歧十六国姚氏后秦时期,“岭北”一词屡见于史册,《晋书·姚兴载记》、《赫连勃勃载记》皆六见,《姚苌载记》三见,《姚泓载记》二见,而《乞伏乾归载记》亦一见,说明其地位的非常重要。“岭北”是何等级别的政区?其具体范围如何?辖有那些州郡?清...  相似文献   

10.
刘伟 《收藏家》2004,(9):9-15
藏传佛教是我国佛教中的重要一系,自13世纪起,藏传佛教开始传入内地。南宋淳祜四年(1244年)西藏佛教派别中势力最大的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觐见窝阔台之子阔端,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及缴纳贡赋的品种和数量。元朝建立以后,西藏正式  相似文献   

11.
金胡凯山和陵,为安葬太宗完颜吴乞买(一○七五——一一三五)、改葬太祖完颜阿骨打(一○六八——一一二三)之皇陵,在金上京帝王陵寝中,居于显赫地位。史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天辅七年(一一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攻破辽燕京(今北京市)返回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途中,“崩于部堵泺西行宫”(今吉林扶余县境)。九月初三,“梓宫于上京”。初五,“葬宫城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天会三年(一一二五年)三月,“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天会十三年(一一三五年)二月,“改葬和陵”。皇统四年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了唐代鄮县(今鄞州)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海上门户的历史背景及明州港成为日僧出入中国的海路主要门户的情况,对唐宋时期鄞州与日本的佛教交往、与日本佛教的殊胜因缘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属北魏前五位帝王的功德窟。北魏统治者能聚集如此财力与智慧来营造这项巨制,是与其在北方兼并战争中所获得的人力、物力、财力分不开的,其中来自原后秦首都长安地区的工匠与佛教神祇人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十六国后期的后秦长安是北方的政治与佛教中心,其佛教来自西域,主要继承发展着西域大乘佛教因素。在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发现的大乘佛教题材的西秦国塑像与壁画,可看作是后秦长安影响的结果。昙曜五窟的开凿,主要继承着太武帝毁佛前的北魏佛教传统,包括来自后秦长安的佛教传统,可从昙曜五窟造像和大同新发现的北魏石椁板上的佛画与炳灵寺169窟西秦塑像、壁画的相似性了解到。这种相似性体现了北魏对后秦长安佛教的继承,从而影响到了昙曜五窟的造像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14.
伏義、太皞(一作太昊.以下均用太昊)的传说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汉书·律历志》把二名连文,称太昊伏義氏.清人崔东壁《补上古考信录(卷下)》炎帝氏及太昊氏条断伏義非太昊(下引崔氏之说皆出此书,不另注),笔者以为甚是,但考辨过简.故至今大多数述著仍沿用汉人旧说,或有疑者,也未得其详.本文拟就两人的诞生地域、氏族国腾、世次关系,以及相混致误的原因,作一小考,以求正于大家.第一.从文献传说记载来看.伏義生于西北.太昊生于东方,两者不可能是同一人.《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曰:“陈.大昊之虚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又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昊与有济之祀.”案:任国故城在今济宁县,宿在今东平县东,须句在今东平县东南,颛臾在费县西北,此四国同为风姓而祖太昊,当是太昊之裔,而其故城均在山东境内.且相去不远.应是太昊本是东方某部族首领并为其族名的力证.《礼记·月令》疏谓:  相似文献   

15.
库车系汉代西域龟兹国故地,县城的前身为汉代龟兹国国都——延城,至今城垣遗址犹存,是丝绸之路西域境内最繁华的都市。库车,突厥语义为“十字路口”,即通衢之路。佛教自公元二世纪传人龟兹,并由此向东传递。历史上的龟兹曾是政教合一的国度,时至今日,在库车境内尚保留大量的佛教遗迹,其规模.数量之大在国内是罕见的,这些佛教遗存是研究丝绸之路佛教兴衰的见证。库车的佛教遗存分布得很奇特,其主要的佛教石窟和佛寺均依山傍水而筑,渭干河(古称西川水)、库车河(东川水)两岸崖壁上,佛教石窟鳞次栉比,而历史上河水环绕的古延城内竟有佛寺百余座。给人的感觉,这个往昔的佛国境地,可以用“两川一城”来概括。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时期有两个姜姓吕国,一在南土(今河南南阳市),可称为南吕;一在西土,可称为西吕。西吕即《诗》、《书》所载周文王、武王时期之西戎"旅(莒)国",曾为周人盟友,与周王室、密须国互通婚姻,西周末年则与西申、缯、西戎联合灭周。西吕地望当在今甘肃泾川县东、蒲河入泾的河口地带。  相似文献   

17.
丛组 《世界》2004,(5):60-63
甘肃的名字取自古甘州(今张夜)和甘肃州(今酒泉)两地名的首字,一提到甘肃,人们会自然想到河西走廊那绵延干里的戈壁荒漠,也会想到那大漠之中的“千古绝唱”莫高原。就是在这里,创造文字,发明立法的伏开创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先河,古老的丝绸之路经历了太多的传奇故事,甘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展现出一个又一个文化的奇迹。  相似文献   

18.
张大千抗战时期去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了一批壁画,在成渝两地展出时轰动全国。这批国宝绝大多数至今由海峡两岸公家收藏(四川省博物馆183幅,台北故宫博物院64幅,)共计276幅。亦有私人所藏的,可谓凤毛群角。有幸的是笔者曾见几幅私人收藏的精品,更值得一提的这几幅是以密宗题材为主的《密积金刚》和《大威德金刚》。金刚名的由来“密积金刚”和“大威德金刚”为佛教密宗神像,“密积金刚”,即是“金刚密迹”,又名密迹力士,金刚力士、秘密主、金刚手、执金刚等,为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的通称。其形象凶猛,常手持断烦恼、伏恶魔…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传播及石窟艺术的兴起甘肃石窟的兴起始于十六国后期。此时石窟的兴起,基于两点。一是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已有一定的基础,位于西域和内地咽喉通道的河陇地区更是高僧云集,寺塔相望。西晋时竺法护等一批僧俗驻足敦煌,往来于西域、长安、洛阳间,翻译佛经,“立寺延学”。到了前凉、北凉的统治者如张轨、沮渠蒙逊都十分推崇佛教和敬奉高僧,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其时“国寺极壮”。《魏书·释老志》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土”之“(?)”字。铭文宋时出土,“(?)”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字,亦是甲骨文之“(?)”地,古书所载之“潛(鬵、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灊水。“(?)((?)、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潜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