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钱耀鹏(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乃至城市,是我国历史、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新的考古发现往往又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古史传说及文献记载的局限性,使这一方面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化方向迈进。近年来,基于聚落考古研究的勃兴,特别是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处中原 ,历史悠久 ,文化荟萃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漫长的历史岁月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 ,使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地和“宝盆”。河南是中国考古的发祥地 ,河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 ,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河南考古的贡献。因此 ,对河南考古发现的介绍和了解 ,就成为人们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 0世纪河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使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从传说和文献记载中…  相似文献   

3.
“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北朝化”,是我国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命题。苏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重建中国古史”出发,以“区系类型”为纲,以“中国明起源”为中心而展开的考古学化研究中,对“晋化考古”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把“山西省境连接中原与北方两大化区系(红山与仰韶)化遗存的研究”作为“80年代考古工作成果两大项”中的第一大项。  相似文献   

4.
过程考古学高度强调发展考古学理论,理论构建是它的核心要义。过程考古学有四点核心理论主张:探究文化适应机制、发展理论研究、澄清理论前提、规范科学推理。比较过程考古与文化历史考古,可以发现过程考古学突破了文化历史考古单纯依赖归纳逻辑的理论建设路径,同时加入演绎与类比两种逻辑,尤其是在基于类比的中程理论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过程考古学以科学推理为中心、综合运用三种推理逻辑的理论建设思路可以为中国考古学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尹达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31—1935年是他考古的奠基期,1936—1937是他考古丰收期,1938年—1949年是他对中国考古学体系的酝酿期,1950—1983年是他对新中国史学、考古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挥指导作用的时期。尹达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巨大贡献: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第一代开路先锋。2.是详细论证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分期问题上错误观点的第一人。3.倡导、指导以考古材料复原历史的正确研究方向。4.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考古研究的领军人。尹达身后形成的诸如文明起源等的理论诚然是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是尹达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延伸和继续。  相似文献   

6.
在各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渗透,从事跨学科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民族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产物,因其对于推动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正日益受到人类学家特别是考古学家的重视。在国外,考古学诞生的初期(19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引用民族志材料来解释考古发现。本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考古学的兴起,民族考古学正式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虽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综合运用民族志资料和考古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但对民族考古学进行自觉的理论探讨,则是从80年代初才开…  相似文献   

7.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一本卷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它从考古资料探索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状况。上起人类的原始,下与夏商周对接,涉及中国史前考古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的各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诸课题。近代考古学从十九世纪后半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几十年;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刚半个多世纪。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是当代考古学者的重大使命。记得本世纪初年有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红山文化与古史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学是以实物资料来研究历史的,特别是在史前史的研究领域里,考古资料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史在夏以前属于传说时代,甚至包括有夏一朝。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少而纷乱,一直处于朦胧状态。传说时代的年代大体上距今5000~3000年左右,在东北地区则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和小河沿类型及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翔实的资料。很早以前就有人试图将考古资料与古史传说的部落集团相联系,如有的学者认为山东大汶口文化为少昊氏遗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前的考古学科建设阶段,学科发展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范式是审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主流标准,中国考古学以文化历史范式为主。陈洪波先生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从学科历时性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考古活动及其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文章讨论了包括考古学学科定位和学科研究倾向在内的多个问题,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  相似文献   

10.
“五&;#183;四”新文化运动迎来了科学与民主思想和西学东进的洪流。随之而来的新史学观,推动中国古史研究在二三十年代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主要表现如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的崛起,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力行,郭沫若“清算中国古代社会”的旗帜高扬等等,而对中国古史研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则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和安阳殷墟的开始发掘,应是中国自己的考古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新生的中国考古学任务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1.
霍巍 《考古学报》2021,(4):463-474
目 次 一 救亡图存与重建古史: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历史选择 二 从考古学文化到区系类型:中国考古学的探索与发展 三 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认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1].考古学在中国是近代化的产物,从它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且植根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伊始,一方面在学术目标、理论建设和田野实践等环节就不断形成自身的历史传统,不再是西方考古学的翻版,而是努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体系迈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考古学者也承担起不同的历史使命,不断续写新篇,继往开来,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学史,每当时代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国考古学都在顺应历史变革、引领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上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认定考古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遗产公约》以及由之引发的世界性遗产自觉,正是人类对历史与遗产探索、认知的一个突出的体现。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现今的考古学已经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考古学家的考古了。考古遗址和文物所荷载的信息不仅是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也是公众进行文化实践、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以及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突出的普遍价值”之问的提出正当其时。所有跃跃欲试(申遗)的考古遗址都不得不面对这个拷问:一个或者一组具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的遗址如何具备超越自身,超越区域和国家的价值。基于在地经验,提出可以广泛验证和修正的通则的全球考古学之路,正是当下的中国考古学可以追求的。而确立以公共性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则有助于我们超越西方考古学的公共考古概念。对遗址的各项价值特性开展国内外同期同类遗产的充分对比分析,也能为考古遗址迅速建立起一个以全人类文明视野为背景框架的参照坐标系,从而大大提升我们的研究视野。站在中国考古新百年和世界遗产“下一个五十年”开启的节点上,中国考古遗址放之世界遗产视野的价值讨论,既有承上启...  相似文献   

13.
许永杰 《北方文物》2023,(1):104-112
陈雍新著《考古何为》是一部全面阐释考古学中国化过程及中国考古学特色的专著,从五个方面对该书的内容做延伸和展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学派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最突出的特色,给予考古学这一“外来物种”旺盛的生命力。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生命源泉,根植于中国黄土的考古学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层位学等方法论;作为阐释考古学的聚落考古学和认知考古学属于“新考古学”的范畴,作者通过缜密的逻辑阐述与易懂的实例演示,使读者能够有很好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参照;考古学是一门与众多学科存在联系的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时,要注意把握考古学的学科本位;“考古学文献导读”是作者奉献给青年一代考古学者的全新知识。  相似文献   

14.
文物基本都出土于各类文化遗址,和考古的关系极为密切。现代考古学不过2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现代考古学只有80多年的历史,其特色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相配合。本文以甘肃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回顾了建国60年以来甘肃的考古发现成果。  相似文献   

15.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性意义。百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建构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断代考古、区域考古、专题考古等方面构成,在整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体系中,考古学拥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知识地位和知识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窜三苗于三危”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重新探讨古史传说中的“窜三苗于三危”。为这一传说提供了一种考古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是通过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古代都城是历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和对象,都城是国家的历史缩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基于上述情况,历史考古学以都城考古学为重点,都城考古学中又以宫城考古学最为重要。中国考古学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的殷墟考古发掘,近七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古代都城(包括宫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二里  相似文献   

18.
张萌 《南方文物》2012,(1):124-131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出发,指出环境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关系,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核心概念的不匹配。最后,通过考察西方环境考古研究和考古学史,本文提出应该用文化适应,即"考古学中的文化"取代考古学文化而将之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环境考古研究,让中国环境考古摆脱文化历史考古学概念体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古史辨派兴起以来,对中国古代史的审视和重构就一直是学界的重大问题。由于文字资料的不详和古代史学系统的不完善,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考古学是重构中国上古史的基础和依赖。但是,考古出土的多是具体的实物,用来观察古代的物质、技术层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认识制度、意识层面的问题则十分困难。因此,如何把考古资料与历史资料相结合,如何进一步发掘考古资料更深层次的价值,是值得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考古学角度结合礼制,对杜正胜提出的中国国家社会形成标志进行了评析,认为其未充分把握礼制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其总结的规则缺乏深意也无可操作性,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思维空间。礼制是一复杂的问题,甚至是可以容纳整个社会运行规则的问题,必须进行更充分的说明,才能为反驳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一个重要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问题。在中国讨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必须考虑中西考古学和史学的差异,我们看到,西方的埃及学、亚述学是由考古学建立起来的学问,用考古资料复原历史,史学是依靠考古学建立起来的,甚至可以包含在考古学之内。中国则有丰富的古代文字资料和完整的史学系统,可以为考古学的研究提供定位和参考,离开历史学,考古学无法复原中国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其中包含的一个意义即是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在这中间就必然要应用到考古地层学的一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