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日本侵华时,曾经利用恩威并施的手段,将居住在日本偏远地区的贫苦国人,以“开拓团”的身份骗至中国定居。至1952年,仍有3万多名在华的日侨有待遣返。这些日本侨民许多已经和中国人结婚生子。大部分日侨对中国也有很深的感情,但也有一部分想回国的日侨,由于当时日本政府的百般阻挠,因此一直都没能和亲人团聚。  相似文献   

2.
我在日军占领上海期间,曾在日侨的大小公司、商行任翻译等职,并和日侨一起生活、居住过。日本投降后,曾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日侨管理处日文编译,和日侨也有往来。兹将所知当时上海日侨以及上海日侨组织“日本人居留民团”的种种情况写下来。  相似文献   

3.
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台"后,国民政府对复台有心无力,直至抗战爆发才开始筹划。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主官,会同军队接管台湾。原本骄横的在台日军和日本移民,瞬间变为日本侨俘。台湾相继成立日俘管理处、日侨管理处,命令日本侨俘向指定地区集中,等待遣返。1946年1月至4月,台湾遣返近17万日俘和29万余名日侨。被征用和残留之日侨,也在台胞强烈反对下,从1946年8月至1948年12月分四批遣送回国。台湾光复后的日本侨俘遣返,既是战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的组成部分,也反映了战后初期台湾面临复杂的岛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特别是台胞对日本侨俘和殖民统治的切身感受与认识,至今仍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深思。  相似文献   

4.
徐炳三  吴娜 《民国档案》2020,(3):107-115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官方针对在华外国宗教展开调查,其中日本领事馆扮演了重要角色。领事馆除了在调研机构和外务省之间传递情报外,还通过下属警察体系直接开展调查活动。在华日侨和在华西人宗教均被其视为外国宗教,其中日侨也涵盖了朝鲜侨民。日侨宗教调查反映出日本对日侨宗教团体的管控和利用,是日本国内宗教政策和政教关系的海外移植。西人宗教调查则反映出日本对西方政治势力与排日运动相结合的隐忧,日本在防范和打压西人宗教的同时,也试图对其加以怀柔和笼络,最终利用日本宗教人士彻底控制了西方宗教。  相似文献   

5.
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借助其战胜者的武威,不断向我大陆,尤其是东北地区实施移民政策,为精神征服、物质掠夺服务。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月余,日本军政当局即制定了“向酝酿之中的满州国迁移日民”的方案,使得东北日侨逐年递增,至1945年夏,自誉为“天皇使者”的东北日侨已达110余万。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华北地区滞留有39万日侨等待遣返回国。在战后中国政治形势尚不稳定,经济条件仍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各级政府以人道主义为原则,倾注大量人员、物资,将华北地区大批日侨遣送回国。中国政府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宽容博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战后河北省对日侨的集中管理与遣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北省日侨集中管理处应河北省遣返日俘侨的需要而成立,其工作主要是调查散居日侨的状况,开办管理所进行集中收容,并实施精神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对相关的日籍技术人员予以留用,利用其技术协助中方的工作或经营;对每批侨民遣送回国时进行调查并派军警护送至出海口交由港口司令部遣送回国。在完成遣侨任务后管理处即行结束。战后中国人民对日侨的宽厚仁爱表现了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利用山西军阀阎锡山留用日军对抗人民军队的企图,以具有独立支配力的军队残留下来,与残留日侨建立统一体制,幻想等待国际局势变化,"山西残留日军将作为重建日本军的先遣队""山西就是日本重新向大陆发展的前进基地"。日军残留山西后,以"复兴皇国、恢弘天业"为宗旨,保留武装,继续战争,在给中国人民造成新的战祸的同时,最终被彻底消灭。本文依据原始档案、侦讯日本战犯实录,参看解放军指战员回忆录,民国山西军政人员亲历亲闻,结合日本国内相关资料,详细考证"残留"山西日军、日侨人数,及遣返回国、作战死亡、被俘被捕等相关数据而作。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在汉口有一个日本居留民团.该民团是日本外务省和当地日本总领事馆认可的当地日侨的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但由于日本的侵华,导致汉口的反日活动,汉口的日本居留民团的日子很不好过.汉口被日占后,居留民团的人数成倍增多,这自然是随着日军的侵略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国东北频繁爆发的畜疫严重威胁当地日军和日侨,促使日本开展应对性调查,调查机构由驻地日军转为当地日本各领事馆、朝鲜总督府、关东厅等,调查方式由被动接收报告转为主动开展区域调查,调查内容由畜疫损失转为畜疫识别,调查后采取临时性与制度性结合的应对举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畜疫调查网络化、精准化",日、满、鲜"多机构在中国东北实施军民联合的全境调查,调查内容集中在炭疽、鼻疽病细菌武器化的可行性研究。1937年,"军用细菌研究"命令直接促使畜疫调查转向细菌武器的研制、试验与实战,走向国家性主动"施疫"。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出版并向外推出了一套有纪念意义的外宣画册,其中有一册是由贵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编写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它与《南京大屠杀图录》、《侵华日本关东军713细菌部队》、《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日本战犯再生之地》放在一起,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在这套书中,中国对待日本侨民和战俘的人道主义,与日本军国主义触目惊心的南京大奢杀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救死扶伤,与绝灭人性的细菌战又是那样尖锐对立。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意义不同寻常,他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起来,唱出了一曲正义战胜邪恶的赞歌。  相似文献   

12.
1947年夏,有一批日本侨民和战俘从上海遣返日本。当时,国民政府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部的管理日侨俘处长邹任之同意,由《改造日报》社派随访记者同船去东京;我就以记者身份搭乘美军运输舰,由上海直航日本横须贺港,再转乘火车到东京。目的是想设法采访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情况。  相似文献   

13.
日本战败后,在美国协调下,中日两国迅速着手遣返在华日俘及日侨.在华南地区,广东军政当局以日军第二十三军10余万官兵及少量日侨作为收容、遣返对象,并以广州为中心推进有关工作.其虽贯彻了国民政府“以德报怨”的处置方针,在美日两方密切配合下逐一完成了接防、受降、缴械、收容、教育、征用、遣返、留用等任务,但在此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弊端.日俘及日侨对收容待遇并不满足,对战争罪行也无反省,对留用态度迅速转冷,可以说中方宽大的遣返政策并未产生相应效果.以广东一地观之,华南地区遣返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日方的配合与美方的监督无疑是重要因素,对广东军政当局自身擘画之功不可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4.
1932年1月12日,日本驻青岛居留民团,以青岛《民国日报》刊登有辱日本天皇的新闻为借口,煽动并组织部分日侨进行暴动,相继捣毁青岛《民国日报》社及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导致当地局势骤然紧张。在中日双方的紧急交涉下,暴动很快得以平息,当地秩序也逐渐恢复正常。日侨暴动并非情绪失控所致,其真正目的,在于为日军出兵青岛寻找借口。由于暴动是日本居留民团单方面蓄意制造,而且青岛并非日军发动进攻的理想地点,最终暴动未能得到日本军政当局的支持。此次偶发性的暴动,与随即发生的上海日僧事件,并无直接关联,但暴动的发生与处理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国民政府,致使其警惕心降低。此次暴动间接的、但却有效的配合了日军在上海的行动。  相似文献   

15.
1937年11月初,华北大部沦陷,沦陷区因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等原因而遭受疾疫侵扰,沦陷区的公共卫生安全及日军日侨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日本华北方面军特务机关集同仁会、北支诊疗救护队等日本医疗团体之力,并通过操控华北日伪政权,开展以诊疗防疫为主的医疗"宣抚"工作,在华北沦陷区构成了南北覆盖、分区统筹的诊疗防疫网络。全面侵华初期日本在华北沦陷区的医疗"宣抚"活动是侵华日军医疗"宣抚"体系建立和实践的重要阶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安抚"民心,稳定占领地秩序,保卫日军日侨生命健康,以确保日军在沦陷区的统治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从1946年4月到1953年9月的8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战后经济困难,百度待举的严峻形势下,不惜一切代价,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将东北地区的150多万日本侨民平安遣送回日本,在整个遣返过程中,中国人民对日本侨民始终体现着宽厚仁爱,讲究人道,尊重人权的崇高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正义,慷慨,宽容,谦和的伟大品格,同时,遣返日侨使长期存在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性移民问题得以妥善处理,为战后中日两国建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东亚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1946年4月到1953年9月的8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战后经济困难,百废待举的严峻形势下,不惜一切代价,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将东北地区的150多万日本侨民平安遣送回日本.在整个遣返过程中,中国人民对日本侨民始终体现着宽厚仁爱,讲究人道,尊重人权的崇高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正义、慷慨、宽容、谦和的伟大品格.同时,遣返日侨使长期存在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性移民问题得以妥善处理,为战后中日两国重建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东亚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46年5月,在中国政府的遣送下,约有105万日本侨俘从东北各地集中到辽宁葫芦岛港,从这里登船启程迈出了他们归国还乡的第一步。由于葫芦岛见证了百万日侨遣返的全部过程,因而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被称为“葫芦岛大遣返”。  相似文献   

19.
刘德有 《百年潮》2011,(3):12-19
我最早参与对日工作是1951年春,在我的家乡——大连。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大连就成立了人民政府,并创办了人民政府留用日本技术人员子弟学校——大连日侨学校,我被派到这所学校教中文。这便是我从事对日工作的开始。 1952年12月,我被调到北京,参与了面向日本的综合性杂志《人民中国》的创办,从此开始了我长达12年的笔译和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20.
1946年5-11月,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约有105万日本侨俘,在中国政府的遣送下,从东北各地集中到葫芦岛,在这里登船启程迈出了他们归国还乡的第一步.由于葫芦岛见证了百万日侨遣返的全部过程,因而这一个举世瞩目的事件被称为“葫芦岛大遣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