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沙皇,也是举世闻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执政期间,进行了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全面改革,力求使俄国赶上西欧。彼得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使俄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俄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晚于西欧,早于日本。它大体始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告一阶段。在这一个世纪内,俄国无论在经济、政治或思想文化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与同样起步较晚的德国以及更后的日本相比,俄国在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运动收效甚微。一早在18世纪,沙皇彼得一世就倡导“欧化”,实行全面改革;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彼得的事业,实行“开明”专制统治,使俄国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强国之一。但是,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并未走上现代化道路。彼得一世只是“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①,而…  相似文献   

3.
压力下的辉煌──《俄国彼得大帝的欧化改革》陈雄章研究俄国总避免不了牵涉到彼得大帝,可以说,对彼得大帝的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心之我们中国人对彼得大帝并不陌生,自清末王树栅和康有为分别写下了为维新派鼓劲的《彼得兴俄记》,《俄罗斯彼得变政记并序》之后,国内先...  相似文献   

4.
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实行欧化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9世纪末,中国维新派康有为(1858—1927)积极向光绪帝(1871—1908)建议,学习彼得的欧化改革,在中国实行西学变法。1898年6—9月,在康有为和梁启超(1873—1929)、谭嗣同(1865—1898)等人的推动下,光绪宣布变法,发动了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结果遭到了失败。 为什么康有为等人和彼得同样是效法西方,实行改革,彼得取得了成功,而康有为等却  相似文献   

5.
一俄国的领有手工工场是在十八世纪初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产生的。雄才大略,但又野心勃勃的彼得一世即位后,为了克服俄国的落后状态,加强军队的武器装备,提高对外侵略扩张的经济实力,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中很注意建立手工工场,推动冶金、纺织、造船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例如,1701年纳尔瓦战役失败后,俄国急需大量的武器和弹药,于是彼得政府就集中力量开发乌拉尔矿区,开办了十一个炼铁厂和炼铜厂,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冶金工业基地。到1825年,俄国手工工场总数由原来的二十一个发展到二百多个。俄国从此进入手工工  相似文献   

6.
米留科夫是俄国19-20世纪之交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俄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学识过人,著述丰富,在多个领域为俄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首次完成了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论述,开创了俄国史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俄罗斯思想史研究的新境界;重新评价彼得改革;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学派"关于俄罗斯与西方历史发展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晓岷 《世界历史》2002,(1):121-121
北京大学历史系刘祖熙教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的《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1 861— 1 91 7)》 ,是一部一系统、全面阐述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专著。全书分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 ,共九章 ,3 7万余字。本书通过分析 1 861年农民改革和 1 90 6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评估地主经济向农业资本主义的演进、农民分化和富农经济的发展 ,揭示了俄国农民问题的症结。通过对俄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问题的分析、论证 ,指出了俄国赶超型工业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本阶级君主立宪制过渡的复杂性。再…  相似文献   

8.
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0,64(4):92-106
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德国)史学界秉承兰克史学的实证传统,以其掌握俄国学术成果及其史料的扎实功夫独步于西方史学之林。德国学者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在20世纪60—90年代这方面的进展尤大。德国史学家围绕下述问题:1861年改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关系渗透到农村的程度、工业转变和农奴制衰落的关系;1859—1861年革命形式和农民解放,改革准备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配置;19世纪下半期俄国农业资本主义水平、农业危机、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衰落的原因等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1054年,基督教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在16世纪进行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中形成了以路德教为代表的新教派别,使天主教又经历了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大分裂后出现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后来又以俄国为中心)的东正教,则一般都与所在国家的世俗政权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东正教在俄国也曾出现过几次改革运动,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形式以及历史作用上,都与西欧的宗教改革大不相同。东正教在俄国,基本上是一直处于沙皇政权的控制之下的。它虽然也经历过一些改革,但始终是在沙皇授意下或直接操纵下进行的。俄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教会改革有过四次,即:伊凡四世时期的“百章会议”、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时尼康的教会改革、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和彼得三世、  相似文献   

10.
正在苏联时期对俄国历史的解释中,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曾长期居于垄断地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联(俄国)学术界开始使用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俄国历史。1993年第7期的《哲学问题》发表了以《俄国现代化:问题与前景》为题的圆桌会议材料,④这既是俄罗斯学界对俄国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推动了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当代俄国仍以全面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史中寻求教益成为现实的任务,由此对有关俄国现代化的理论和历史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本文⑤即是对其中主要问题的梳理和评论。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俄国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描述世界现代化的基本线索是研究俄国现代化的基础。俄国学术界一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俄国的历史是很短暂的,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总共只有50余年。同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资本主义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国家。可是,正是在俄国最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近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种种责难。本文试图探讨的电正是十月革命的历史前提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先向唐努乌粱海进行经济政治渗透,逐渐打下基础,然后在时机成熟时一举吞并,这是沙皇俄国在侵略中国领土唐努乌粱海时所采取的策略。本文从掠夺性贸易、非法采金、非法移民3个方面,详细论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逐步向唐努乌粱海渗透的情况,以及这一渗透过程中清政府与俄国之间的一系列交涉、清政府对俄国渗透所采取的抵制行动,并分析了俄国渗透阴谋得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 0 4年 6月 7— 2 0日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列·约·鲍罗德金应邀到吉林大学讲学。他 8次精彩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到 1 9世纪下半期以后俄国经济转型的方方面面 ,包括大改革进程及其影响、农业及其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发展周期和财政资本、全俄统一市场、铁路和贸易等基本问题 ,比较清晰地勾勒出 1 9世纪下半期与 2 0世纪初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限于篇幅 ,本文仅介绍如下几个问题。农业问题鲍罗德金教授指出 ,1 855年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其根本原因是农奴制及其生产方式的落后。 1 86 1年大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但这只…  相似文献   

14.
独联体国家的丝绸之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独联体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俄国的一代又一代东方学家。东方学产牛于近代初期的西欧,长期以来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服务。由于东方学以研究亚洲、北非各国的历史、语言、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民族学乃至这一广大地区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内容,这就必然涉及到丝绸之路研究。东方学在俄国的兴起虽比西欧要晚将近两个世纪,但因俄国地跨欧亚洲,它在发展东方学研究方面具有西欧国家所不及的地缘条件,故俄国的东方学尽管起步较晚,发展却相当快,其成果也令世人瞩目。对于我们中国的丝绸之路研究者来说,俄国历代东方学家的研  相似文献   

15.
彼得一世(1672—1725)是俄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沙皇,在俄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彼得作为一位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称得起天资英武,雄才大略”。他同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和我国著名的康熙皇帝(清圣祖玄烨)几乎是处于同一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彼得一世于1682年即位,从1689年起亲临朝政。在他当政的几十年中,除了挥戈沙场、对外进行扩张战争外,还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无疑是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客观上对于俄  相似文献   

16.
小波  张海峰 《风景名胜》2012,(10):83-89,82
该怎么形容圣彼得堡呢?俄罗斯人会这样说:俄罗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圣彼得堡,一个是其他地方。俄国旧都圣彼得堡的名字,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词汇:“圣”,源自于拉丁文,意味着“神圣的”;“彼得”,与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同名,也与俄国最杰出的沙皇、城市的建造者彼得大帝同名;“堡”,源于德语或者荷兰语中的“城市”一词。  相似文献   

17.
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地发展起来,贵族阶级开始资产阶级化。从农业来看,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地主经济可分为两个时期:六、七十年代为前一个时期,八、九十年代为后一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绝大多数地主对1861年改革带来巨大变化毫无思想准备,感到严重不适,尽管使出浑身解放,也很难招架得住。改革前地主可以对农奴随意发号施令,农奴必须象牛马一样完成“主人”的指令。当然,这样来组织生产如同料理家务一样轻松。改革后农奴成为身份自由的人,地主已无权随意支配农民,这直接影响了地主经济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各国的“中国形象”研究进展较快,俄罗斯汉学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便有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同一时期西方也有英文作品问世。在俄罗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研究所研究员卢金连载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远东问题》1998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1917年以前俄国的中国形象》,该文详细地剖析了19世纪俄国知识界对中国的认识;之  相似文献   

19.
包税制曾经是俄国间接税特别是酒税的主要征收方式,是俄国政府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其长处在于使政府财政收入稳定,管理成本低廉,这是沙皇政府支持包税制的主要原因。与其共生的腐败是俄国包税制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该制度下形成的庞大腐败利益链与包税制的长期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俄国大改革初期,社会舆论对包税制的抨击,包税制下腐败肆虐所引发的农民反抗,最终使包税制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包税制的废除,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俄国商人资本向资本主义工业的转移,消除了与该制度伴生的制度性腐败,标志着俄国旧财政体系的终结和新财政体系的建立。这一改革对于促进俄国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制度的形成、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政治的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53至1964年,赫鲁晓夫在苏联进行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次改革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在今天来说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对这一研究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这一研究的开展,本刊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史”课题组协助下,组织了这次笔谈。 参加笔谈的16篇文章,分别就反对个人崇拜,工业、建筑业、农业、教育、思想文化和苏联对东欧、美国的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及其成败和意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些都是作者个人的见解,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有些看法也许会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来稿,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入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