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曦 《四川文物》2001,(3):58-62
宜宾真武山在历史上有众多的宗教遗迹,既有佛教名胜,又有道教古迹。笔根据献记载和有关资料,对其作了研究与考辩,从名称演变到宗教建筑修筑年代,以及佛教进入真武山的背景及时间,都提出了分析看法。  相似文献   

2.
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有着广泛的存在,图案丰富,线条流畅,造型饱满,表达了仡佬族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俗文化心理,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真仡佬族的"打闹歌",在形式上有其特定的程序,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充满着低沉而忧伤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一个长期受压迫的民族深藏于心底的忧伤,反映了仡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传达了仡佬民族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4.
陈郑云 《中国地方志》2022,(4):36-47+125-126
道志作为以道为行政单位修纂的特殊方志类型,是地方道制变迁的产物。道在名称上不能保持独立性和稳定性,故道志有“直接以道命名”和“不以道命名”的两种情况。由于道的辖区与道员职掌的特殊性,清代甘肃出现乾隆《重修肃州新志》与乾隆《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两种不直接以道命名的志书。从表面上看,道志的编纂首先以其所属的州县卫所为纲,然后分门别类地叙述该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各纲(州县卫所)之间互不统属,看似与道无关。其实,从书写实际来看,因道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划,故修纂者在书写中巧妙地将道的建置与道员任职等史事包含在其驻地(州县)的叙事之中,可称作“以地存道”的书写方式,既由道制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修纂者“折中”的“志识”体现。  相似文献   

5.
清代方志修纂之风很盛,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地方志的纂修。在现存方志中,以道为单位主持修纂的道志很少见。道志在内容上与其他方志并无大的不同,但相较于省、府、州、县等志,人们对道志相对陌生。清代的道志数量并不多,文章主要列举了四种:乾隆《湖北下荆南道志》、光绪《归绥道志》、光绪《新疆四道志》和《朔方道志》。道志虽少,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学界应加以重视,以便更好地利用道志。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上半叶,贵阳民间流传一句顺口溜:“高家的谷子,唐家的顶子,华家的银子。”这“三子”,形象地概括了贵州近代社会名门望族的三类典型:高家的田产多,谷子满仓;唐家当官的多,朝冠上的顶子耀眼;华家经商致富,人称“华百万”,银子多多。  相似文献   

7.
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区划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文即以吉林省道级行政区为中心,考察了各道行政区划的变迁,各道公署组织结构及其职权的变革,以及道公署的运行体制,总结了道级政区行政体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西汉一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当于内地县一级行政单位———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有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亦云:“凡县主蛮夷曰道。”根据《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后序,西汉末年“道三十二”,但同书在所述各郡之下,共记“道”仅三十:翟道(左冯翊)、夷道(南郡)、营道、冷道(零陵郡)、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广汉郡)、严道、湔氐道(蜀郡)、僰道(犍为郡),灵关道(越嶲郡),故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武都郡),狄道、氐道、予道、羌道(陇西郡)、戎邑道、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天水…  相似文献   

9.
<正>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一个国家为实行行政管理,按照地理条件、历史传统、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实际情况,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每个行政区域又被赋予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名称。道、府、厅、州、县即为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清末,道、府、厅、州、县曾一度共存,黑龙江省共分3道、7府、6厅、1州、7县。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新疆镇迪道建置沿革和职能特征演变,以及清末新疆建省时期道州县体系替代军府制之下多种行政制度并行体制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清政府治新政策的转变和道的职能变化趋势:民政权扩大和向准政区职能演变。本文辨析和阐述以上沿革过程,并对清代新疆道的建置沿革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政区的形成,以及为其他边疆地区建置变革提供的示范作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