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农业博物馆从洛阳征集了15件彩绘陶俑及墓志一合,墓志显示墓主人为康子相,墓志为初唐著名宰相许敬宗所撰。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这批彩绘陶俑,认为它们的年代应为盛唐时期即715年左右,和墓志显示的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焦作中站区元代靳德茂墓道出土陶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5月,焦作市中站区一座墓的墓道内清理出珍贵文物83件,其中3件为元代瓷罐,80件为彩绘陶车马及人物俑。通过墓志可知为元代怀孟路总管靳德茂之墓。这批彩绘陶俑是目前我国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元代出行方阵,为研究元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唐康文通墓 (M2)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延兴门村西 ,为大型前后室砖墓。墓坐北朝南 ,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以及前室、甬道和后室组成。随葬品主要有三彩俑及器物、彩绘陶俑、瓷器、玉器、铜器及墓志等。其中描金彩绘三彩俑、天王俑、镇墓兽和武官俑 ,体形高大 ,做工精细 ,特别是在釉上施用了彩绘工艺 ,与以往同类三彩俑有明显区别 ,是三彩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飞跃  相似文献   

4.
艾晶 《东方收藏》2022,(12):16-18
增城区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精美的明代彩绘人物陶俑,这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彩绘陶俑不仅反映出明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也展现出了一幅明代社会生活的画卷。文章从陶俑的起源着手,结合增城区博物馆馆藏陶俑,探讨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艺术特征。从明代前期的历史发展来看,当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形成了较强的表现力和时代特征,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色度仪、反射密度计和显微分析技术,对汉代陶俑彩绘颜料进行了综合研究。测定了各种颜料层的色度、密度和颜料表相的显微结构信息,获得各种颜料的色度分布范围,表征出彩绘颜料层的密度和风化状况,关联分析了颜料密度与颜料特征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球体色度容差评估模型,为颜料层表面的色泽评价提供定量化评价,为陶俑彩绘颜料保存时间尺度的评估提供分析数据,为陶俑彩绘的科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秦俑彩绘的保护当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值得研究解决,即出土时残留于陶俑身上的少量颜色,尽管都进行了加固处理,然而到陶俑修复好时能够保留下来的却极少见。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取那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能够避免秦俑彩绘的脱落?为此,这们在对三号坑陶俑彩绘的保护当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弄清了彩绘脱落的基本原因,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成功地保护了一些陶俑身上的颜色,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徐飞  范陶峰  陈步荣 《文博》2009,(6):125-135
为对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彩绘陶俑进行保护,我们对陶俑本体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陶俑表面进行微观形貌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化学成分;通过岩相分析,并结合XRD分析、热重和差示热分析(TG-DSC)从而推测陶俑的烧成温度;电子能谱仪(EDS)对彩绘表面颜料的进行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7种化学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对外观、颜色光泽度变化、固化物形成期、防水接触角、吸湿等温线、吸水率、抗压强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进行了紫外光耐老化试验。试验表明,氟橡胶不仅有较好的渗透率和膜层外观及相对较强的抗压能力的优点,而且还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经过对狮子山出土的一尊彩绘陶俑利用氟橡胶进行保护后10多年的观察,陶俑的表面色泽、防水与接触角、颜料表面的固结强度等状态保持良好。因此,在保护彩绘陶俑方面,氟橡胶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朱学文 《文博》2000,(1):77-80
1999年,秦俑二号坑清理发掘出土几尊彩绘颜色保存较好的跪射俑,引起世人的注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明珠。 秦涌二号坑彩绘涌的发掘清理目前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驽兵军阵。从发掘现状来看,彩绘陶俑的颜料结构与分布不尽相同。首先,陶俑的彩绘涂层在结构上很不统一,大部分先是在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再彩绘一层颜料,也有一小部分彩绘两层颜料,还有的陶俑某些部位只涂一层或两层生漆而不彩绘的。其次,陶涌的彩绘颜色也多姿多彩。发髻及发带上主要为赭石色或朱砂红,面部为粉红色,领部为粉绿色、紫色或粉白色。甲片为…  相似文献   

9.
Felix Horn 《文博》2009,(6):26-35
利用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的数据计算,计算机可以制造出虚拟三维形象,便于展示与交流。至今为止,秦俑坑中出土的大多数陶俑的彩绘留存不多甚至没有。色。大部分原始彩绘均已脱落,只有极少部分彩绘保留至今。本文以虚拟三维模型重构了秦俑原始彩绘,显示了其功能与意义。俑(T21G18-03)是这次工作的对象。陶俑主要显现出灰暗的陶一尊将军俑(T9:1)和一尊跪射陶俑出土时彩绘的纪录档案是重构工作的出发点。通过三维扫描仪将陶俑表面形状进行数据记录,这是重构工作的基础。然后通过数码照片记录彩绘现状,并将这些照片进行三维机理处理。采用三维绘制软件进行重建和摹绘工作。数据模型过程可以模拟和大多数彩绘和表面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几件典型陶俑,将秦俑的原始状态展示给大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多彩的秦俑军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0.
秦俑坑土壤中遗留彩绘层的揭取和复位方法何帆秦俑坑的陶俑原来都有彩绘,但出土时陶俑大部分彩绘脱落.只有个别俑体残存颜色较多。针对这个现象,很多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本上弄清了彩绘脱落的历史原因和自然机理。但从实际考虑,考古发掘伴随的...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0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发现一座西晋墓(2003JHM1),清理出武士俑、牛车、角兽、马、灶、井、多子槅、俑等文物23件(套)。根据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判断此墓时代为西晋中期。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三里桥村11号唐墓经过发掘,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包括各式人物俑和动物俑以及陶器、铁器等,其中贴金武士俑、陶牛车、乐舞俑、骆驼俑、陶琵琶等在豫西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葬中为首次发现。该墓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地区唐墓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据其形制与出土陶俑的形态特点,其年代当为唐代早期。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徐州博物馆在徐州市区东部的楚岳山庄小区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座砖室墓,经现场清理后出土遗物共43件(组),有陶俑、陶牛车、瓷碗、金扣饰等。依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该墓的时代应在北齐时期。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1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配合基础建设,在洛阳市道北二路发掘了一批明代墓葬。其中3座墓葬(HM1125、HM1137、HM1138)均为长方形土洞墓,均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这3座墓葬虽经盗扰,但仍出土了许多随葬器物,其中HM1137出土的陶俑造型精美,为研究洛阳地区明墓的葬制、葬俗以及雕刻工艺与服饰文化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徐承泰  詹世清 《文物》2011,(1):15-28,1
2001年6月,武汉大学考古学系等对重庆市奉节县赵家湾八号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墓葬为刀把形,由甬道和墓室构成,出土随葬器物112件,主要为日用陶器、陶俑及车马器等,另外还出土有玻璃及数百枚铜钱。根据墓葬的形制及随葬器物,初步判定墓葬的年代为东汉早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郑州市基本建设,发掘清理了一批唐代墓葬,其中M6出土了陶俑、墓志等14件遗物,其中的两匹扬蹄白陶马为郑洛地区所少见,殊为珍贵,为唐墓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该墓位于陕西安康市张家坎,是20世纪80年代抢救性清理的一座残破墓葬。该墓为长方形砖室墓,出土了陶俑、画像砖和其他随葬物品,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带有南朝梁"天监五年"纪年的铭文砖,故刊布该墓资料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南京三山之原发现明太祖朱元璋最幼女宝庆公主墓葬.该墓为前后砖室券顶结构,墓前有绿釉琉璃构件,为研究明代公主墓葬制度提供了新的例证.墓葬遭破坏,仅存墓志,记载了宝庆公主的生平.另于发掘中征集到驸马赵辉之孙赵伯容墓志,为研究赵氏家族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明代陆润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银玉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完整的墓志铭文为了解明代社会结构增添了新的资科。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发掘了一座明代单室券顶砖墓,从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为明代早期道教领袖长春真人刘渊然。墓室内出土铜炉、铜烛台、铜瓶、铜尖状器、漆碗、石地券及墓志等,其中墓志虽残存百余字,但对文献记载有所补正。此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明代墓葬制度、道教礼仪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