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西汉闽越文化的遗存以往对西汉闽越文化的认识和论述,多局限于《史》、《汉》两书对闽越政治军事情况的简略记载,以及南朝以后的史籍、地方志对《史》、《汉》两书的附会和引伸,而对其文化面貌难以达到科学的总结.1959年至今,福建崇安县城村汉城遗址的发现和试掘,揭开了福建地区汉代文化面貌的真相.根据出土的遗物,我们基本确认该城址为西汉闽越人所居,是闽越的一座重要城市.以下就以该城址的文化遗存所反映的文化特点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简略论述其归属闽越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闽非闽越考     
史学界提到福建先秦史,言必称“闽越”.或称“百越”。受其影响,把福建先秦化也称为“闽越化”、“百越化”。有的考古工作把福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称为“闽越考古”。殊不知汉初的闽越国、闽越王和闽越化只有百年的历史,三千多年前开始的福建先秦地方史应该是独具特色的先秦闽族史。  相似文献   

3.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闽越族文化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东越传》和《汉书·闽越传》载: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皆越王勾践之后,秦统一中国,被废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闽越人参加倒秦斗争,后又佐刘灭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闽中故地,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于余善的叛乱,招致灭国,前后历三代凡九十二年。这就是史汉两书所载秦汉闽越国的基本事实。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将其贵族臣民迁徙江淮之地,但是,北迁的仅仅是闽越人的一部分,相当部分则躲入深山丛林,直至西汉末年,仍有为数众多的闽越人留居闽中故地,故《宋书·州郡志》又载:“后有遁入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秦汉闽中郡的地望基本上囊括今福建全境,冶县亦在福建境内;率而言之,自秦末迄终西汉之世,福建地区始终是闽越人的主要居住地。因此,  相似文献   

4.
赵亚婷 《史学月刊》2023,(12):125-129
<正>关于西汉的人口增长问题,以葛剑雄和袁祖亮的研究最为深入。两位先生大体以《史记》《汉书》功臣王子侯表所记侯国始封和国除时户口的前后变化、列传所记部分郡国户口数目以及《汉书·地理志》所记汉末相关户口数目为主要资料及计算依据,将西汉人口发展分为汉初至武帝前期、武帝用兵期间及武帝之后三个阶段(袁祖亮:《西汉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初探》,《史学月刊》1981年第3期,第19~23页;《再论汉武帝末年人口并非减半——兼与葛剑雄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第51~55页。葛剑雄:《西汉人口考》,《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第137~142页;《汉武帝时“户口减半”考实》,《学术月刊》1983年第9期,第71~74页;《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相似文献   

5.
闽越王城位于武夷山市城村,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在城址西、北面发现有数十座大型的高等级的贵族墓葬,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其中位于最北部的牛山一号汉墓是福建地区已知的最大汉墓,其"人"字形椁和积炭的结构手法与绍兴印山越王陵相同,应是闽越王陵之一。本文首次提出了闽越王陵区的概念,对于推动西汉闽越国相关课题的考古研究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葆台西汉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一座重要的西汉诸侯王墓葬。1977年第6期《文物》杂志发表了《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首次披露了大葆台西汉墓发掘的情况,引起了考古界和史学界的重视。《简报》对墓葬年代和墓主人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7.
闽越国都城“东冶”亦即“冶”城,其治所在今福州市;武夷山的汉城则是闽越国军事性质的城堡。关于“冶”的冶所问题的讨论,本世纪30年代,厦门大学叶国庆先生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的记载,写了《古闽地考》和《冶不在今福州市辨》两篇文章①,认为“冶在浙南”。当时,劳干先生即著文不同意叶国庆先生的论点②,而维护传统的说法:冶都在今福州市,古冶地尽在福建境内;冶即东冶,即东侯官。中华书局《通鉴》校点本(第35000页)说:“《通鉴》胡注引洪氏《隶释》,认为‘章安’句中有脱文,应作‘章安故回浦,章…  相似文献   

8.
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方面研究.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等。  相似文献   

9.
<正>东瓯是“百越”的一支。先秦时居处于今浙江南部及福建毗邻地区,秦汉之际参与中原逐鹿,汉初因功被封为藩臣,与闽越、南越并为越人三国,共同控制着从今浙江南部到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的大片疆域。武帝时东瓯四万余口集体迁徙到江淮之间,其后基本上退出了史家视野。东瓯早期历史主要记录在《史记》中,由于史料寡少且较为单一,研究不易。20世纪60年代,蒙文通先生潜研越史,撰成《越史丛考》,其中《百越民族考》《越人迁徙考》及《〈史记·越世家〉补正》诸篇,  相似文献   

10.
<正>黎澍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专家,曾著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的。如今看来,黎澍先生当然也是有过失的,例如他曾批判尚先生为史学界修正主义,"修正主义"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政治帽子。但黎澍先生的史观真正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福建许多家藏族谱 ,在追溯入闽始祖时 ,都载明“其先来自光州固始县” ,而且是“随王审知入闽”。民间还相传 ,北方人 (指中原 )原本没有足践趾 ,因随“王公”(指同安北山宫奉祀的王审知 )千里跋涉 ,结果“脚盘”裂开 ,形成了五个脚指头。传说当然不足为信 ,但说明中原移民徒步的艰辛。那么福建各个氏族的祖先是不是都是光州人 ?明代金门人洪受在《光州固始辩》一文中明确指出 :“夫闽祖光州 ,相传之谬也 !”福建是古闽越人居住地 ,据历史学家考证 ,台湾高山族也是古代越族的一支。古闽越人断发纹身(用蚌壳挫断头发 ,在身上挑刺花纹 ) ,凿齿…  相似文献   

12.
葛剑雄、曹树基二位先生的长篇书评《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在《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公开发表,对我们编著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以下简称《资料研究》)一书提出了批评。我们承认,《资料研究》一书确实存在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西汉上谷郡夷舆县地望从元代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意见以《辽史》为依据,认为在河北省怀安县南部;另一种意见以《水经注》为依据,认为在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本文在对历史文献的记载进行分析并结合考古调查资料后认为,西汉上谷郡夷舆县地望不在河北省怀安县,而是在北京市延庆县。  相似文献   

14.
分析西汉王朝对闽越的外交政策演变,由汉初的册封、安抚等怀柔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的武力削平,并指出演变的核心原因在于西汉国力的日渐增强,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逐步辐射到更外围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八十年代初,北京学术界有人传说,先师谭其骧先生1965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以下简称《海侵》)一文是剽窃李世瑜的,为此李曾向有关方面告发,结果谭其骧先生在人代会小组会...  相似文献   

16.
隋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堪与出土文书、石刻碑志相提并论。1920年代,鲁迅先生对小说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实际上也是以笔记小说证史的经典之作,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大量使用了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这些研究促使史学界重薪审视笔记小说及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晖 《文博》2010,(2):77-78
<正>著名甲骨学专家王宇信研究员的力著《中国甲骨学》一书2009年9月由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甲骨学著作字数多达84.5万,这是古文字学、甲骨学以及殷商史学界的好事,是值得庆幸的。《中国甲骨学》是在王宇信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已经说过了广州光圣师护禅师,闽越(今属福建)人,是宋朝时候的禅僧,天台山德韶国师的法嗣弟子。  相似文献   

19.
英国行会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评《英国行会史》丁建定英国行会史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界一直是十分薄弱的领域。金志霖先生的力作《英国行会史》一书堪称我国史学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笔者之所以如此评价,不仅是因为该书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部英国行会...  相似文献   

20.
秦朝灭亡后 ,项羽主宰天下 ,实行大分封 ,将魏豹由魏王改封为西魏王 ,建都于河东平阳 (今山西省临汾市 )。关于西魏国的封域 ,向来说法不一 ,目前史学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西魏拥有河东、太原、上党三郡 ,这种说法为多数学者所持 ,如安作璋、孟祥才先生即持此说 (见《刘邦评传》,齐鲁书社 1988年 ,第 83页 )。第二种说法认为西魏只拥有河东、上党两郡 ,周振鹤先生持此说 (见《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 2 4 9页 )。第三种说法认为西魏仅拥有河东一郡 ,张庆捷先生主张此说 (见《楚汉时期西魏封域辩证》,《中国史研究》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