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威 《广东史志》2003,(2):75-76
2002年1月,我在粤北农村调查时,发现清代民居建筑中的祠堂大门口,有些摆设有石雕艺术作品抱鼓石。现选择一对比较典型的抱鼓石进行初步的研究。这对抱鼓石座落在一间建于清代后期的宗族祠堂大门口左右两端,由石门枕和石鼓组合而成,红色砂岩凿刻的。这种石材质地不够坚硬,容易风化。雕刻技术主要是用阴雕和浮雕两种方法。大小形式相同,花纹有同有异。石鼓安装在石门枕之上形成一个整体,民间统称抱鼓石。(见下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柱、门框下,常常垫着雕有图案花纹的石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柱础和门墩。柱础是为了强化木构立柱而形成的石构件,门墩是为了固定门框、支撑门扇。 柱础一般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双层结构及单层八角上托圆鼓形的样式。而门墩则是门枕石和包鼓石的通称,它们的造型有狮子型、抱鼓型、箱子型,大多是以鼓形须弥座为主体,整体造型多种多样。其形制通常为上部伏兽:狮子(伏狮、蹲狮、站狮);中间主体:鼓身、鼓皮、鼓钉、鼓座;下部底座:须弥座、插轴穴、门槛槽等。它的形制、装饰纹样、制作手法都很有讲究。从纹饰看…  相似文献   

3.
最近,林县文化馆在距县城东南15公里的横水乡九家庄村东发现一座金代石塔。此塔座北朝南,通高4.10米,塔尽为一厚33、直径116厘米的圆形青石,其上为双层须弥座构成的基座,高10.7厘米,上枭雕单层仰莲,下枭雕双层覆莲,束腰力一鼓形石,高52厘米,直径为65厘米。塔身高107厘米,  相似文献   

4.
佤族木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曾经在全国舞台上风靡一时的佤族舞《阿佤人民唱新歌》,其歌声和舞蹈亢进而有力,极合木鼓的节奏,富有佤族的特色。 在滇西南的西盟、沧源两县阿佤山区,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鼓。木鼓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孩子们手里的玩具木鼓,小巧玲珑,可以当工艺品看待。佤族喜好歌舞,歌舞的伴奏乐器也有木鼓。这种伴奏用的木鼓形体较大,但也适应于舞蹈的要求,既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 佤族每个村寨,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大木鼓,庄严雄伟,供奉在专门的木鼓房正中的平台上。每个木鼓房里的大木鼓都是一雌一雄两个,雌木鼓稍大,雄木鼓稍小。…  相似文献   

5.
任济 《郑和研究》2005,(3):57-57
最近,广东南澳县博物馆在深澳古镇征集到一件重要文物——“三保老爷”石香炉。该炉系花岗岩雕制,外观似斗,高17厘米,上下平行,上面长25.5厘米,宽16厘米,下面长23厘米,宽14厘米。正面雕刻有浅浮花纹图案,图案之上自右至左横排阴刻“三保老爷”四字,字径4至5厘米。  相似文献   

6.
唐李宁妻郑氏墓志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庚浩  王京阳 《文博》2001,(1):73-7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省文物商店曾从西安市东郊一农民手中购得《故右领军卫仓曹参军李宁故妻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志石一方。志石呈正方形,志盖为覆斗形。盖边长35厘米,盖顶刻有阳文篆书“大唐故郑夫人墓志铭”3行9字,四刹宽6.5厘米,线雕缠枝宝相花纹(图一)。  相似文献   

7.
淳化县文化馆收藏的汉代瓦当,数以百计,种类繁多,大都制作精细。其中“蟾蜍玉兔”和“龟蛇雁”两件瓦当,是其代表之物,堪称珍品。兹举有代表性的11件介绍如下: 1、蟾蜍玉兔瓦当瓦当直径18、边轮高0.5厘米,边轮为齿轮状。当面图案上为一只腾空奔跑的兔子,兔子嘴半张,眼睛圆睁,两只长耳朵后拖,短尾上翅,脊背上饰四道长翼纹。下雕一只蟾蜍,蟾蜍仰卧,四肢蠕动,大肚圆鼓,圆目凸起。玉兔和蟾蜍周围衬饰以蔓草花纹(图一)。 2、龟蛇雁瓦当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陕西旬阳县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枚煤精石雕琢的狮子。器呈墨黑色,狮为卧姿。刀法娴熟,形态逼真。腹间横穿一圆孔,可供佩带。长2厘米,高宽各1.7厘米。保存完好。据郭守华《我国出土的煤精制品述略》统计,我国古墓、遗址所出之雕作狮形的煤精制品,仅见于辽宁盖  相似文献   

9.
文博简讯     
《文物》1965,(11)
李卓吾的遗印两颗,原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系巴故苏大山家属捐献的。两颗均是老寿山石刻成,均高7.3厘米,长、宽3.2厘米。上雕蹲狮,毛齿悚然,神态威武。底面篆书,一个阴刻"李贽二字,一个阳刻"卓吾"二  相似文献   

10.
秭归县周坪乡怀抱石村社员,于1985年元月9日在村西北羊地方搬石造田时,发现铜甬钟三个,已送交县文化部门。甬钟出土地点为乱石地(图一),三个甬钟大小重量均不相同。I式:(图二)通高29.5厘米、钲长10.3、鼓长7.7厘米。铣间15.5、鼓间12、舞修13.3、舞广10.2厘米。钲面左右两区各有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展厅里,陈列着一枚铜印章,这枚印章高3厘米,宽1.5厘米,印章上部雕有狮子钮,下面刻有"杨靖宇印"4个隶书字。作为东北抗联的历史文物,这枚印章的发现始末却是鲜为人知。杨靖宇将军印章的发现者叫柳明章,退休前是吉林通化钢铁公司炼结厂的一名铆工。招工前,柳明章是吉林通化县兴  相似文献   

12.
我曾收集到一张仅见的“中华民国中央银行钞票”,此票长15.8厘米,宽9.2厘米,四周有简单的花纹框,框内上端横书“中华民国中央银行钞票”,左旁印(1)07116编号,右旁印197116编号,中间花纹内直印“五圆”两字,下面中间印“中央银行发行”字样,四角印币值“五”和“5”字,背面都印花纹,中间圆形框内直印“五圆”币值,两旁印两个“5”字。从此票的编号来看,是试印中的呈阅样票(插四)。而此票印刷的时间,似乎同我捐赠给中国银行董事会的“中华民国度支部兑换券”同样,是民初的文物。我曾以未能找到“中华民国中央银行钞票”的历史资料为憾。  相似文献   

13.
1986年8月,淳化县文化馆在考古调查中,于本县固贤乡谈村发现隋代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四面线雕石造像碑一通,随后收藏县文化馆。石造像碑正视呈梯形,上端两角弧形,底下有石榫。碑高83、上宽46、下宽55、厚18厘米。石面用双界格线隔为上下两部分,上截又用双界格线隔为左、中、右三区,中间线雕花兰,左右线雕面向中间的蹲狮。下  相似文献   

14.
张洪艳 《收藏家》2022,(10):89-92
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代的奉天诰命盒(图1),乃是清代衍圣公接受朝廷诰命时所用,整个诰命盒华贵、大气,髹金漆,九龙缠身,不仅是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也是清政府重视衍圣公、尊崇衍圣公的见证。一、清代奉天诰命盒此诰命盒为清代中期的文物,盒长44.7厘米、宽20.8厘米、高41.5厘米。盒为木质,通体髹金漆,盒身镂雕金龙九条,正面五条,左右各两条,上面一条,皆朝向中间;盒后雕金龙两条,为立身型,皆面向中间。盒两侧面各雕一条。  相似文献   

15.
季寿山 《收藏家》2000,(10):59-60
西汉玉器在我国玉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堪称是一个辉煌发展时期,其作品在造型设计、花纹布局以及雕琢技法诸方面,在继承战国玉雕的基础上,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中国古代玉雕工艺推至又一高峰。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西汉墓1998年出上的龙凤纹形玉佩,就是其中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一、形玉佩(见图)龙凤纹形玉佩高6.2厘米,宽5.5厘米,厚0.4厘米。为白玉质地,两面琢雕呈  相似文献   

16.
门墩石是我国民宅建筑中用来安放门扇的石质构件,也有少数对称地左右列于门首作为坐息的石墩使用。由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多数庭院前后串连,反映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门墩石的安放故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那些在正面或同时兼在侧面施以雕饰的均衡、对称形式的门墩石,雕于石面的浮雕花纹,使其不仅实用,并且获得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不见于艺术经传的精美浮雕艺术,是真正出自民间的、自由自在的艺术创作。它被人们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得不到研究者的重视。题材丰富、造型美观的门墩石雕艺术,  相似文献   

17.
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也是民间体育形式。据考,起源于原始部落时期。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木鼓或皮鼓,另辅以锣、钹、唢呐、二胡等。表演时,舞者以尺许木棒或徒手击鼓,也有他人击鼓伴奏的。舞蹈动作多模仿种田、插秧、晒谷、织布、挑花、淘米、梳头等生产、生活动作,还有模拟猫儿洗脸、狮子滚球、猴子戏鼓等及表现武功健身的翻跳滚打、推挡擒拿等。苗族鼓舞舞汇丰富,种类繁多,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如“跳年鼓舞”、“踩鼓舞”、“略高斗”(汉语称“木鼓舞”)、“简子鼓舞”、“团圆鼓舞”、“凤凰鼓…  相似文献   

18.
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2月,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在废品回收部门工人同志的协助下,在拣选杂铜时从中发现吴王夫差铜剑一柄。此剑全长59.1,剑身宽5厘米。柄上有箍两道。隔手上有兽面花纹,镶嵌松绿石。剑身满布花纹,有阴刻篆字铭文十字:"攻吾  相似文献   

19.
溯微 《神州民俗》2006,(12):46-48
图解:狮,哺乳纲猫科动物。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中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一一礼乐志》记载,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有一对夫妇刚刚生下一儿一女,就遇上洪水泛滥,父亲急忙做了一个木鼓,把兄妹俩装进木鼓,送给他俩一把小刀和一个小铃铛,说:“你俩躲在鼓里,每天敲三下,如果鼓声不脆,说明木鼓还漂在海里,若鼓音响亮,那是潮水已退,鼓皮已经干了。”父亲又说:“如果木鼓还漂在水里,铃铛不会响。如果洪水退潮,木鼓碰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