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随州叶家山遗址是一处西周早期的曾国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数量众多且铸造精美的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总体特征与中原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风格相似,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叶家山青铜器属典型西周文化性质,并无自身特征,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那里仍有一些所谓的地域特征。本文对西周时期若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调研,并将其与叶家山出土青铜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叶家山出土三足青铜器中,桃圆形器口的器物为绝对主体。而其它地区西周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仅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与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几件为桃圆形器口。基于此,叶家山出土的三足青铜器中,大多数器口为桃圆形,而这应属于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以来,湖北随县、京山、枣阳和河南新野等地,先后出土多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又以随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所出土的铜器中许多都铸刻有铭文。铜器铭文表明,这些铜器绝大多数为曾国所有。此外,还有鄂、楚、黄、息、陈、蔡等国之器。在一个地区出土如此丰富的曾国铜器,这在两周时期的列国铜器中也是少见的。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曾国铜  相似文献   

3.
青铜器     
金石 《文物》1977,(10)
大盂鼎西周初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陝西眉县礼村,一说出土于岐山。圆腹,三足,腹和足部都饰兽面纹。高约100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壁铸铭文二百九十一字,记载周康  相似文献   

4.
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县安居公社又有青铜器出土。随州市博物馆派人对出土地点作了调查,共清理墓葬三座(图一)。一 1980年春,安居公社车岗九大队四生产队社员在羊子山植树时,发现一件青铜簋。同年10月上旬,随州市博物馆派人前往调查,在出土位置进行了清理发掘,证明该处是一座古墓葬。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9,(7)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青铜器群的出土,为研究先秦青铜冶铸技术提供了极丰富和珍贵的实物资料。墓中出土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所铸鎛钟,是可靠的断代依据;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多数有曾侯乙的铭记,铸作年代和墓葬时间相去不远。因此,这一铜器群不仅可以作为鉴别该时期青铜器的标准,也可据以判断该时期青铜冶铸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从冶铸技术的角度看,曾侯乙墓青铜器群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湖北随县发现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8月间,在距随县县城南10公里的浙河公社三大队(图一),社员们在平整耕地时发现古代青铜器。公社文化站干部赶到现场察看,因地层扰乱严重,已难以辨认是否属于墓葬。县文化馆随即派人前往协助,将文物收集入藏。这次出土的青铜器,有酒器、生产工具和兵器共计十三件。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博物馆来港举办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展览,借此机会得以参观闻名已久的随县曾侯乙墓的部份出土文物,感到真是美不胜收,大开眼界。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在艺术和学术研究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尤以青铜器一类最引人注目。这批青铜器,数量繁多,气魄雄伟,其造型之丰富,纹饰之精致华美,冶铸技术之精湛,都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卓越成就。这些精妙绝伦的青铜工艺艺术品,为我国辉煌灿  相似文献   

8.
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年和1972年,湖北省随县均川区熊家老湾,因群众修建房屋,先后出土了两批青铜器。1972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派人前往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情况简述于下。熊家老湾位于随县县城西南约20公里(图一),为一处高出地面约10米的山岗坡地,北面倚山,南面为一片肥沃的平原。铜器发现在山坡上,距地表深约1米,两次出  相似文献   

9.
小辞典     
青铜器偃师二里头铜爵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属商代初期。1973-1975年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和采集共三件。形体单薄,素面,束腰,平底,细三足,流和尾都较长;其中一件在靠近流折  相似文献   

10.
楚国偏居南方,一方面承继着黄河流域青铜铸造业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有着长江流域雄厚的物质资源。除制造出各类楚式青铜器皿外,并在红铜的铸镶工艺上独放异彩。四十年来,在楚人活动的领域内,先后出土了十余件饰红铜器皿(即在青铜质器外,铸嵌以红铜图案)。如1956年发掘的第一号河南信阳楚墓曾出土两件铜奁①。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两件铜盥缶和一  相似文献   

11.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1,(10):81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  相似文献   

12.
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陶文考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家崖古城址,位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乡李家崖村西。原城座落在无定河东岸台地上,西距今清涧县城45公里,东距黄河约4.5公里。李家崖文化是以该城址所在地命名的。其上限大体相当于殷墟文化的第二期,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自1983年对该古城址发掘以来,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及少量青铜器等。 1983年,在古城A区T9第三层(李家崖文化层)内,出土一件三足瓮,其残口沿处刻  相似文献   

13.
说爵     
西周及其前的青铜器中常见的三足爵在当今普遍被认为是饮酒器或温酒器,而《说文》中载其为礼器。本文就三足爵流长不便就饮、容量小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饮冷酒的习俗,判断其非日常使用;又根据出土爵底部有烟炱和某些爵的结构拢火以及内盛祭神的鬯酒等判断,其实为祭祀中用于歆、的礼器,流行时限可至西周晚期。除三足爵外,另有瓒形爵,用于祭礼;以及稍后出现的雀形爵,因"爵""雀"同音,而进一步强调雀的形象;还有至南宋以后发展出便于使用的杯形爵。此外,爵还作为酒器的通称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以来,安康地区博物馆陆续收集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其中部分风格独特,纹饰精美,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现将部分器物简介如下: (1)提梁盉,安康市五里镇出土。高22.7,腹径21厘米。虎形提梁,鸟首流,球腹。盖以活络与梁相连,直颈,腹部有两道带状实棱,鸟摄人形三足。通体及盖饰蟠螭纹(图版叁:1)。  相似文献   

15.
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在湖北随州安居镇羊子山墓地出土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本文对羊子山M4出土的20件青铜器进行了讨论。这些青铜器多有噩侯铭文,墓主为一代噩侯,说明西周时期噩国的地望在今随州,与曾国相邻。羊子山M4出土了多件神面纹青铜器,与其他噩国青铜器一样具有若干个性特征,它们应是噩国独立生产的青铜器,这一现象反映了西周诸侯国较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成分进行比较,发现西汉中晚期各地青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基本趋同。且根据含砷等微量元素这一显著特征,认为与广西合浦出土同时期青铜器矿料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测试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其矿料应该来自同一个地方。分别与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战国至西汉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比对,发现与广东、贵州、云南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同属一个大的成矿区,与河南、陕西等地明显区别。验证了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认为岭南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产自本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的判断需要将其置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群总体的“出土情境”与“文化情境”中考察。大洋洲青铜器在摆放、类别、毁器与涂朱以及祭祀性器具的有无等出土情境方面,与同时期墓葬随葬的青铜器有明显差异,却与同期南方祭祀坑出土青铜器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大洋洲青铜器出土于河流旁边的沙洲,也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河川附近祭祀坑之情形一致。总的来看,新干大洋洲遗存具有明显的祭祀特征,很可能为祭祀坑。  相似文献   

18.
安徽青阳县汪村出土青铜器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汪村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可以拟定为西周晚期,其形制特征反映了皖南与宁镇、江北以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汪村出土青铜器是构建皖南沿江地区西周青铜器编年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枣阳吴店公社东赵湖大队连继出土了三次青铜器(详见83年《江汉考古》第3期)83年四月中旬再次出土了一组青铜器(?鼎),出土的地点在前次出土的地点(曹门湾)以北二百米处,同处在一条土岗上。由于现场被破坏,出土情况不详,但听当事人讲及现场观察,这组青铜器是出于一个长方形土竖穴墓中。墓坑内填有黄、黑色的五花  相似文献   

20.
1978年3月,河南固始城关镇砖瓦厂发现一座陪葬坑,出土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和漆木器,其中青铜礼器有九鼎、九钟、八鎛、二簠、二壶、二方豆及铜罍、铜盉、铜三足壶各一件。漆雕木瑟、木鼓、鼗鼓、彩绘盘龙色彩鲜艳,其中三架肩舆为首次发现。1979年5月,在陪葬坑南侧13米处,又发掘了一号主墓,根据棺内头骨和盆骨鉴定,系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四周陪葬十七具男女奴婢棺木。主墓除出土部分铜器和玉器外,头厢放置的三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