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8年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东南部,探方T642H2164灰坑内,发现一批战国墨书账簿。这些账簿以牛肋骨为载体,不但记录了出入库的物品位置编号、当事人、物名和数量,而且还记录了相关借贷事项与赋息。其虽属流水账性质,已较原始记量记录有了历史性的进步。此发现不仅填补了战国时代缺少诸侯国仓廪账簿的空白,也为研究中式簿记的发展,战国文字、韩国书法艺术、记事叙述风格、古汉语语法及我国会计史、度量衡史等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金相学理论与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晚期11件铸铁样品及原材料进行了金相组织分析,发现郑韩故城先民已熟练掌握铁器铸造技术,且在各个诸侯国中应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4,(11)
<正>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在新郑郑韩故城后端湾郑国贵族墓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中"字形国君级大墓。该墓虽被盗严重,但仍在南北墓道中清理出44辆木车痕,其中北墓道残存5辆,南墓道残存39辆。在北墓道2号车上,发现龙形象牙车踵1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资料)。2号车舆宽1.67、进深1.06、高0.5米,舆栏髹棕色漆,漆上绘红色云纹。车踵发现于2号车的车辕南侧轸木下,颈部下弯处卡在边轸灰  相似文献   

4.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迹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韩故城制陶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乡大吴楼村东北,即郑韩故城的外廓城(东城)东部靠近东墙处(图一)。在制陶遗址的南部即是铸铜遗址。 1964年下半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前身)根据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指示,在郑韩故城进行文物钻探工作。为便于开展工作,将郑韩故城遗址划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新郑县郑韩故城内外,地上地下保存着丰富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遗迹和遗物。1964年至今,我们在这里连续不断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与发掘,出土陶片数以万计,陶器数千件。瓷器虽然为数不多,但亦可弥补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研究之不足。分析和研究这些丰富的陶瓷遗物,对于了解东周时期郑韩两国陶瓷手工业的发  相似文献   

6.
河南新郑新发现的战国钱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OnAugust,1992,42moneymodelsofWarringStagewerediscoveredatDawulousiteofforg-ingcopperin“theAncientCityof...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战国晚期铁器的锈蚀产物类型,采用X射线衍射和金相显微观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郑韩故城遗址内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13件样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样品间的锈蚀程度,发现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复杂,成分多样;一些锈蚀产物中出现明显的分层,锈蚀不均;部分铁器中还存在着活性锈蚀物,其保存状态与金相组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陶文简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4年前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在新郑县郑韩故城内外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新发现一批商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文物。在发掘或采集的一些陶器和陶片上,发现有钤印或刻写的文  相似文献   

9.
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周围,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相继建都的地方,城垣分主城和外廓城二个部分(图一)。1971年11月,外廓城内东南部白庙范村的社员群众,在村北约半公里的地方平整农田时,在距地表约0.4米处,发现了一个口径约0.6、深约0.36米的不甚规则形的土坑,  相似文献   

10.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如今故城残垣尚存、城郭分明。宫城在郭城的西南角,两城巧相衔妆、规模十分宏大。在宫城的南部发现了一处冶铜遗址,位于今小徐村北和西关村西北部,东西约八十米,南北一百多米。距冶铜遗址不远,南边靠近城墙,是一处“齐法化”铸钱遗址,初步探测,东西、南北约各二百米左右,北部为安合村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郑韩故城热电厂墓地出土的l5件青铜器进行了分析,发现15件铜器的材质为铅锡青铜、锡青铜;制作工艺为铸造和热锻。热电厂墓地为东周时期郑韩故城贵族墓地,青铜器的初步分析研究为研究郑韩故城冶铸技术状况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以前,青海历史上尚未见到大规模铸钱的记载。1972年,有人在海晏县三角城遗址发现一块陶钱范残块。此范残长21—24.5,宽23.5,厚5厘米,上有三排31枚钱模,钱径3厘米,钱文为阳文,文字毁损严重,从残留文字看,应为大泉五十母范(见示意图)。三角城地处青海湖东北金银滩,发现于1944年,因城址呈三角形而得名。这里在西汉时属羌人聚居区。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曾派将军李息和即中令徐自为带兵进击羌人,并设置“护羌校尉”,管理青海东部的羌人。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治羌屯田,势力已达鲜水,即青海湖。西汉末年,安汉公王莽秉政,力谋开拓疆土,于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派中郎将平宪等人携大批财物“诱塞外羌”。当时在这一带游牧的卑禾羌首领良愿带属下一万二  相似文献   

14.
1980年10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长沙火车新站附近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一批较为精美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彩绘漆虎子为前所未见。此墓未经扰乱,除棺椁顶部腐朽外,底板及壁板尚存。墓中出土文物四十多件,有铭文为"单(立昔)讨((音又))作用戈"的铜戈、金银错戈鐏、铜剑及完整的漆剑鞘等;陶器包括鼎、敦、壶、盒、钫等,是长沙地区战国  相似文献   

15.
从出土钱范探讨西汉五铢的铸钱工艺党顺民西汉五铢钱是武帝经过六次改革而定型的货币①,自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历经西汉、东汉、三国、南北朝、隋等朝代,由于大小轻重适中,铸行长达739年之久,称为"长寿钱"。即使唐行...  相似文献   

16.
朱活 《文物》1985,(12)
三铁钱,汉武帝建元初铸,五年春罢。由于《汉书·食货志》采录《史记·平准书》,而《汉书·武帝纪》则不录《史记·孝武本纪》,故《汉书·食贷志》与《史记·平准书》基本相同,而《汉志》与《汉纪》则大异。所以旧谱所载三铢钱众说纷纭,论述各歧。  相似文献   

17.
有关翻沙铸钱工艺的两则史料刘森论述隋唐已产生翻沙铸钱工艺的学者,皆以南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记蕲州蕲春监铸钱事为据,认为这是我国翻沙铸钱工艺最早的记载。但蕲春监为乾道六年(1170)设的铁钱监,张氏所记,只反映南宋的情况。笔者检得两则史料。《宋...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铸钱工艺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遗留下了种类丰富的钱范,有平板竖式铜母范、平板竖式石子范、叠铸铜母范、叠铸泥子范等,通过对钱范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一时期的铸钱工艺既有平板竖式铸钱法,也有叠铸钱法,并在北朝晚期孕育出了新的铸钱工艺——翻砂铸钱法,而翻砂铸钱法在北朝的出现与当时较为宽松的铸钱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7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为配合济(南)青(岛)公路建设工程,在章丘县绣惠镇西北的女郎山西坡取土场清理了一座战国中期大墓,出土陶俑等各类器物300余件,各种串饰6000余枚。章丘在战国时期属齐国,清乾隆《章丘县志》引《三齐记》,传此墓为齐国大将匡章之墓。墓葬整体呈甲字形,东西长13.5、南北宽13.2米,南侧有一条宽1.8、残长4.5米的斜坡墓道。墓中间为主室,主室南北长5、东西宽4.6米。主室为重椁单棺,外椁上有一被肢解的殉人。主室随葬品分别放在内、外椁  相似文献   

20.
元集宁路故城出土的窖藏丝织物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8)
元代集宁路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东南三十公里的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公社土城子村。它初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元时在金集宁县基础上扩建,分内外三城。在内城北门内西侧,现存皇庆元年(1312年)"集宁文宣王庙学碑"一通。一 1976年11月在元碑西南150米处发现窖藏,内有丝织品等。发现的丝织文物,装在大瓮中。瓮高78、口径58厘米。粗胎,釉色黄中泛绿,口沿不施釉。口上覆盖一件大铁铛,直径68厘米。铛底微凹,平沿,沿上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