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回族从形成之初到发展壮大,一直是同时受到汉儒伦理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双重浸润的,即从父系那里继承了阿拉伯文化,又从母系那里继承了汉儒文化,回族一代一代把这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使汉族的农业文化和阿拉伯移民的商业文化互补优化,又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交往、团结、和谐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引子:在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30年后的1976年,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关头。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又摆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两种中国之命运和前途,又一次进行了激烈的决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就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工业区,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南方和北方又可分为不同的区域性文化类型。这为中国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多元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曾两度接受过域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且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一次是从汉魏到隋唐时期伴随着佛教传来的印度和西亚文化;它成功地输入中国并扎下了根,逐渐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是明末清初伴随着天主教传来的欧洲文化,这一次,域外文化始终停留在浮光掠影的阶段,未能被中国文化所受容,尽管耶稣会传教士们做了最大可能的尝试,但事实证明,他们的传教活动仍然失败了。除了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文化略有一些影响之外,后一次域外文化的冲击无论就规模或影响力都无法与第一次相比。重温一下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如何处…  相似文献   

5.
有人在八十年代初曾对我说,中国在极左路线年代生产力所以发展慢,主要原因是“人”太少。当时我挺纳闷,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怎么能说生产发展慢的原因是“人”太少呢?他说,“人”是思维的动物,会创造工具,会使用工具,全国只有领袖在那里动脑子,在那里“创造”。从“人”的本义上来说,中国当时不是人太少太少了吗?因此当时的中国是活“工具”多,而“人”太少。一个国家只有个别领袖能动脑子,能发挥“创造性”,社会生产力怎么会发展快?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发展至唐代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同时随着中国其它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开始影响邻近各国,特别是对日本,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交往,《后汉书》已有“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缓”的记载。到了隋代,二次派遣隋使。大业二年,(608),又派僧旻、清安、惠隐、广济四个学问僧人与留学生一起入隋,学习佛教义理。他们学成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唐贞观十九年(645),日本实现了国内史上著名的“文化革  相似文献   

7.
艾绍强 《山茶》2010,(5):54-64
仿制古物在中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它反映的是中国人尊礼好古的文化精神。迄至当代,中国又迎来了一次全新的仿古高潮,但这一次,它的精神气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14,(15):50-53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本意,一方面是梳理自身的文化根脉,另一方面是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机缘。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非常关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考察活动。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加快了丝绸之路研究、考察的步伐。2003~2004年,又组织两个专家考察团,分别对中国段丝绸之路进行申遗调研,并形成了考察报告,为近年实质性推进中国和中亚国家联合申报丝绸之路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方志》2012,(1):14-15
2012年,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统筹指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新疆精神”、围绕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全区地方志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仅是古老的中国与英国在军事上的一次较量,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是具有古老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遭到了失败。这次失败给中国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应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对这个问题迅速作出反应的,是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和魏源的《海国图志》。那么,他们当时是怎样认识的,现在我们又应该怎样评价他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风俗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日本的很多习俗,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国的文化又都展现了各自的独特性。可以说,中日两国风俗文化既异常紧密,又个性鲜明。本文通过对莱菔的寻根溯源,并辅以中日两国与萝卜为主题的相关文物鉴赏,实现探寻中日莱菔文化即萝卜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的区域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与经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区域对比是研究文化资源的捷径。对比中美两国和中日两国的文化资源可以发现巨大的差异。同时,在中国内部,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也很明显。以南方与北方对比为例,在饮食、语言、文艺、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区别。北方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八次统一大陆,南方的意识形态多次向北方挺进,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钱光培最近提出,中国自古至今,有三次文艺复兴的时代,每一次都比欧洲的文艺复兴壮丽。 这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出现在春秋时代,第二次出现在唐朝初年,第三次出现在清末民初。而前两次兴衰的周期,都在1000年以上。第一次文艺复兴的特征是“士文化”,出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空前的繁荣,推出了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一批文化巨人。第二次则以“世俗文化”为特征,作  相似文献   

14.
引言 宁夏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初创地之一。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进行史前考古调查时,于宁夏灵武县水洞沟村发现了旧石器遗址并进行了首次发掘。1963年和1980年该遗址又经过两次系统发掘,它是中国最早发现与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自发现伊始,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便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有幸于1991年10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5.
正十七世纪以降,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界呈现两大走势:一是情欲觉醒,一是礼学复兴。这两股看似对立却又同时存在、看似背驰却又不断对话的历史事实,形成近世中国非常有趣却又极为沉重的文化现象。通过此一两面性的研究,可以让我们钩沉出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知识界所潜孕于血液与  相似文献   

16.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1979年进行了试掘,1982年作了第一次发掘,1983—1984年又作了第二次发掘。两次合计发掘5米×10米探方27个(编号T1—T27),面积1,350平方米。通过这两次发掘,探明了此处土墩的形成过程、遗址的文化内涵,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墓葬16座、良渚文化墓葬10座、战国墓3座、西汉墓46座和唐、宋墓各1座,以及良渚文化晚期大土坑1个;出土石、陶、玉、骨、铜器和象牙雕刻器等1,000余件,取得了较大收获  相似文献   

17.
导读寸谚b     
《江淮文史》2012,(4):1-1
有人从批判的角度说,文化精英、经济精英,加上权力精英,形成一个铁三角,垄断大部分资源,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这样的概括全面吗?回望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49年以前,新生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对权力精英构成制衡,双轮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后,这两个阶层被连根拔除。经历30年的空白期,曾经被淘汰出局的他们又一次回到时代中心。这一次,他们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国人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8.
我和“洋特务”李敦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位美国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时期,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35年。期间,两次蒙冤入狱,在铁窗中苦苦煎熬了16年多,只享受了19年的自由。获释回到美国之后,由于他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而且深刻了解两国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城为界,中国的北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边耕地农业民族,由于游牧的移动性与农业的固定性的不同,铸成了古代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社会模式。定居社会与草原社会,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一方面长期并行发展,一方面又相互冲突与融合,交织构成了迄于17世纪清代统一中国南北的全部历史。秦、汉以来长城两边经济、文化分合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这两个区域及两个社会之间,必然有某种贸易的存在,以体现其根本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明代,“经济上的需要将游牧的蒙古人和农业的汉  相似文献   

20.
大同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中国近代全球多元的历史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化语境使大同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说到近代的大同思想,人们往往想到康有为及其《大同书》。其实,谭嗣同不仅心系大同社会,而且借助大同思想表达对宇宙本相、人类历史、文化演进、世界格局的全新思考和规划设计。谭嗣同的大同思想集历史演变与世界主义于一身,既带有中国近代特有的时代烙印,又个性鲜明,成为近代大同形态的独特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