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彦勇 《史学月刊》2000,(6):142-143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在创造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点、线、面、方、圆等几何图案造型。这是原始人在生活基础上艺术语音的创造。那真挚、健康、淳朴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熏陶,赢得了中外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民族化的精粹。”  相似文献   

2.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1,(12):82-83
彩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感是彩陶之所以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基础。彩陶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图案母题,被历代相传并沿用至今,使中国图案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先河。通过对一系列彩陶纹样的研究,可推知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创造美。  相似文献   

3.
段剑蓉 《丝绸之路》2011,(24):14-16
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形式多样、谱系繁多、纹饰丰富,蕴涵的文化内容也非常丰富。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的彩陶纹饰创作不仅形象地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也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以及彩陶创作中的审美追求。不论是写实还是经过变型的彩陶纹饰,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不论是蕴涵着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彩陶作品还是记录着原始人类日常生活情趣的彩陶作品,黄河流域彩陶纹饰的审美追求始终是一种色彩、纹饰、文化内涵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阳 《丝绸之路》2009,(24):13-15
本文从马家窑彩陶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主要从彩陶艺术中纹饰的抽象表达以及和谐应用方面论述了彩陶纹饰的艺术性,证明了马家窑文化在不影响彩陶实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使造型趋于美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大汶口文化时期彩陶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器物组合、花纹图案的演变规律、制作工艺等方面作初步探讨。指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数量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直至消失;花纹图案由简单到繁褥,再由繁褥到简单;色彩搭配由单彩到复彩,再由复彩到单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7.
古代的壁画、彩塑及彩陶类文物,不仅以内涵丰富的绘画内容闻名,其表面绚丽的色彩,充分体现出文物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矿物、植物、动物、金属和化学合成等五大来源颜料的综合运用技术和使用历史。为了解彩塑壁画类文物表面各种颜料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华冰  丁宁 《神州》2013,(12):216-216
广告设计是进行广告宣传的前提,如何以简短的内容表达魅力的主题,是广告制作人费尽心追求的。广告设计的表现手段除了有文字外,还会借助绘画艺术来为广告效果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9.
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反传统,注重内在情感的自由表达与倾诉;同时,在艺术形式上力求创新,融入了工艺美术装饰艺术的因素,这一切使其绘画作品个性鲜明、独树一帜。这与他个人对情感的体悟及其家庭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永良 《收藏家》2009,(3):59-66
姚燮是晚清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诗词、戏曲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就,著述宏富,颇具影响,但在绘画史上,他给人的印象只不过是一位“业余”画家。在所有绘画史中,只是在论及任熊时才提到姚燮的名字,不过也是一笔带过。那么姚燮的绘画艺术及其在画坛的地位与影响究竟如何?不妨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1.
“项链”名称,不见古籍,在民国时期的书刊中才见这种提法。上世纪20年代“项链”之名才较为多见。尽管它的名称出现较晚,但作为人体装饰中的佩戴习俗,却早已存在。在现代汉语中,颈、项二字,意义相通。但在古代,二者却有不同的解释,一般称头颈前面部分为“颈”;而后半部分则为“  相似文献   

12.
叉子 《华夏地理》2004,(7):26-35
在这收藏的热潮中,文物的身价涨了,文物专家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尊重--收藏者需要他们来掌眼--即鉴定文物的真伪.文物鉴定是专门的学问,其中又以书画鉴定最为不易.很多复杂的情况,并不只是简单的"真伪"二字就能说得清的.  相似文献   

13.
探讨文化地理学、区域观察方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运用。文化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文化的时间与过程、技术传播理论适用于古代瓷器手工业地理研究。区域的地理特性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它们与区域瓷业特色的形成和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2014,(1):56-57
瓷器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中国文明与文化的象征意义。浙江青瓷是中国青瓷的中心烧造区,汇总了各窑系的生产技术,其悠久的烧造历史、庞大的遗存规模为中国发明并传承至今的制瓷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毛晓沪 《收藏家》2009,(4):83-88
中华民族先民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发现,烧制陶器时的温度越高,其制成品就越坚实,越耐用,于是就想尽办法提高烧成温度。到了商代,在我国南方已经出现了小型龙窑和带有烟囱的室形窑。窑炉的改进,首先实现了我国陶器烧成温度从1000℃以下,提高到1200℃左右的技术革命。又通过无数次失败后发现,不是所有的制陶粘土都能耐高温,  相似文献   

16.
毛晓沪 《收藏家》2009,(7):81-87
第七节 施釉工艺 陶瓷的釉料原本呈粉末状颗粒,要使其附着在坯体表面,就需要加入适量水调成液状,利用坯体的吸水性将其施着上,待水分蒸发后再经高温煅烧,熔融成玻璃状釉面。  相似文献   

17.
毛晓沪 《收藏家》2009,(5):77-82
多元釉也叫传统矿物釉。它不同于二元配方的灰釉,也不同于一元配方的土釉,是采用多种天然材料或简单人工合成材料配制的釉料,从现有研究资料分析,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相似文献   

18.
郝淑兰 《收藏家》2008,(8):91-91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从两晋南北朝发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精神文明,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study ancient DNA from Pecos River genre rock paintings located in shelter 41VV75 in the Lower Pecos River region of southwest Texas is described. We were unable to extract any ancient DNA from these Pecos River genre rock paintings, casting doubt on a previous study that reported extra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cient DNA in paint samples of the same genre at the same site.  相似文献   

20.
吴海滨 《收藏家》2009,(9):69-71
三.古书画装潢与修复在国内外的失与得 有些重要的作品,特别是一些唐宋名迹,因为历时久远,已经过多次修复重装,原裱多已不存,绢质纸素酥脆脱落,更需谨慎从事。修复或重裱重要的历代书画文物,首要前提必须遵循修复和保护古书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其次需聘请数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周密的修复方案,执行科学合理的操作步骤,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