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一般用板瓦、筒瓦覆盖,用瓦条、砖或脊筒子垒砌屋脊,按它的位置分别称为正脊、垂脊、戧脊、岔脊等(图一)。屋脊是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在结构上加以覆盖是完全必需的。古代匠师在解决功能的同时,更注意了它的艺术处理。由简单的式样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脊饰。所用材料的质地也由普通灰色瓦件,逐渐改换成为光彩夺目的琉璃瓦。  相似文献   

2.
韩冰 《中原文物》2015,(2):73-78
汉代建筑特别注重屋顶上的装饰,特别是建筑的屋脊。汉代建筑上的屋脊出现了正脊凤鸟、三角形火焰珠;在"反宇"屋面出现了鸱尾;垂脊上有了起翘装饰。汉代屋脊上的装饰除了美化建筑之外,还有着吉祥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不 《文史月刊》2014,(2):58-63
老舍先生在其名著《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中,对汉奸蓝东阳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说他一方面对胖菊子心存疑虑,要整治大赤包以便做到所长位置,另一方面又想讨好大赤包的女儿招弟,以致"这些矛盾在他心里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书中用"五脊六兽"来形容蓝东阳忐忑不安的心理。若人矛盾或无聊到一定程度,会生出一种无所适从的复杂心绪,由之所表现出来心烦意乱的不安,都可以用"五脊六兽"来形容。而究其本源,"五脊六兽"其实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术语,是达官贵人才可以使用的一种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4.
显佳 《湖南文史》2013,(6):33-33
我国古代建筑的防火标识有:鸱吻在古代建筑房脊的两端有两个对称的、高高耸起的饰物,形状似龙形,卷头缩尾,张开大口衔着正脊,背插宝剑,这就是鸱吻。古人期望借助它们的神力来避火。藻井在建筑物内,一般用于殿堂顶部中央,绘龙纹或菱、藕一类水中植物。到了宋朝,藻井“又谓之覆海”,在屋顶上置有浩瀚“大海”,是可以挡住任何火的。  相似文献   

5.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城北十里。崇德八年(1643)始建,顺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屡次增建和改建。 昭陵不仅建筑宏伟,而且有许多精美的石雕。其中,首推位于正红门前的石牌坊。此坊形体巨大,雕刻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基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横椽,望板,勾头,瓦件。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枋横梁、栏板、兽头、铺首及雀替,等等。建筑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有云龙纹,  相似文献   

6.
建筑明器特指中国古代用于随葬的各种“建筑模型”,它虽属“有物而不可用”之列,是“事死如侍生,事亡如侍存”礼制思想支配下的随葬品,但却又是最贴近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似”之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檐角装饰所用的脊兽其制作技艺精湛、布局巧妙新奇、文化内涵丰富,并且寓意深刻,也有吉祥如意、驱除邪气等美好的寓意。不仅如此,脊兽也承载了千年的华夏文明,体现着古代皇家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和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斗口跳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是结构较为简单的一种,是斗拱出跳的简洁形式。《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对四至八铺作的各类斗拱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唯对斗口跳和把首绞项作两项未曾涉及,卷三十和三十一“大木作图样”中也同样缺如。因此,斗口跳拱的具体作法在《法式》中并不明了。但在卷十七“大木作功限”中规定了“斗口跳每缝用拱斗等数: “科口跳每柱头外出跳一朵用拱斗等下项泥道拱一只华拱头一只栌头一只交互斗一只散斗二只闇栔二条”  相似文献   

9.
从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及考古发掘的古代建筑的遗迹中,可以看到不少重要建筑大多建在或自然形成的或加工筑造的“高台”之上。加之建筑周围辽阔的空间,使建筑形成一种雄伟的气势,甚至带有威严的气氛。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台”亦是在长期的建筑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曾艳 《文物春秋》2023,(6):64-69
四川省芦山县博物馆1974年征集到一件西汉时期的御兽青铜人像,现藏雅安市博物馆。有学者根据其铜人纵目特征认为其为杜宇氏蜀部族后裔斯榆人为其先祖蚕丛所造之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图像资料,可重新判定该造像的御兽铜人为巫觋,所御四兽为翼虎,其主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常见的“巫师御虎蹻”。通过对比江苏盱眙和湖南永州鹞子岭出土的两件汉代青铜博山炉,基本可以确认该御兽青铜人像原来为青铜博山炉的柄座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及构造特点,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体系,成为东方建筑文化圈之主体。而传统建筑之翼角,是构成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美的一大特征,主要用于四坡及攒尖屋顶建筑物转角处,并使这类建筑物更趋完美,从而丰富和烘托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完美性。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营建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所创造出来的一项专门艺术。翼角,一是由老角梁、仔角梁、角檐椽、角飞椽、角斗拱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附属部件结构而成的。从建筑外观看两角渐渐上翘,并向前伸出,形成一条和缓的曲线,从一些画象石、明器及墓阙等资料考…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7)
正古代一些重要建筑或工程中有安放宝匣的习俗,宝匣通常放在建筑正脊的脊筒中,匣内置镇物。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古代大型建筑较多,发现宝匣的数量也相应较多,且主要集中于城门和宫殿等建筑上。据统计,多年来紫禁城古建维修过程中,发现36处建筑屋顶的宝匣,如太和殿、保和殿、武英殿东配殿、太和门、养心殿等(1)。清代皇陵及相关建筑中,  相似文献   

13.
牌坊,亦称牌楼,常见于街道、路口,郊坛、孔庙,祠堂、衙署,陵墓等,用于标明地名、宣扬礼教、褒扬功德、纪念死者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建筑。牌坊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文化符号,是窥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封建礼教、节烈思想和社会风俗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四种很有意思的飞禽走兽,这就是象征方位的“四方之神”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据《三辅黄图》的记载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由于它们经常联用,因此也简称作“四神”或“四灵”。四神中为首者是青龙。青龙亦称苍龙,在“四灵”中最为高贵。《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因此封建帝王常以“龙”自喻,谓为“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威辖四海。服饰、器用,舆仗和殿堂等等,也莫不以龙为图案。青龙又代表东方,为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它的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兽首有双角,蛇身巨尾,四  相似文献   

15.
在山东沂南、曲阜、滕县、邹县、安邱等地①的汉画像石图像中,存在着一种兽身类虎、四足长尾、九首人面的怪兽,因其形而称为九头(首)人面兽(图1)。我们认为此怪兽是古代神仙思想的产物,是汉画中升仙工具的一种,其核心母胎为乘龙(舟)升仙。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所...  相似文献   

16.
民居,是人类赖依生存的最基本的场所,又是一种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环境,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谓独具神韵。《中国古代建筑》一书中指出:“在民间广大的建筑活动中,特别是住宅建筑,则是最为丰富的创造实践”。从民居出现开始,它就首先是为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1998,(5)
中国古代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制农业社会,所以除“敬天”之外,又提倡“法祖”。凡祖宗,都是神;祖宗之法,都是“良法”、“美法”,无论如何动不得,变不得。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康有为第五次上书皇帝,提出“大集群臣而谋变政”等主张。皇帝本来想当面和康有为谈谈,但格于“四品以下不得召见”的“祖宗之法”,  相似文献   

18.
“实中”考     
在我国古代城市中,有一类建筑被称为“实中”。但这一词目,现有辞书均未见收,古代文籍中亦不习见。哈佛燕京学社所编《水经注引得》录有“实中”一条,视为“兰丘”之俗称。其实,在《水经注》中,“实中”凡七见,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中国的古籍历史悠久.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某个历史时期.古籍当然可从理解为古代的书籍,但比书籍广泛.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先有文字,后有书和其他文献.距今五、六千年前,西方和东方都发明了文字,后来才有书.西方的泥版文书、纸草文书,中国的陶文、甲骨文、金文是否可以称为古代的书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古代语词比较简单,文字也比较少,一字多音多义和多字同音近义的现象比较普遍.故最古老的书其字数一定不多,篇幅也一定很短.如《弹歌》仅四句八个字:“断行.续竹.飞土.逐肉.”可知古代书的篇幅不会太长.  相似文献   

20.
紫禁城的四角有同样形制的四座角楼分布在城墙上的四隅。这些玲珑多姿、绚烂多彩的角楼,是明代建筑,至今已有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角楼的平面布局为两个“十”字相交叠的曲尺形,周围环绕白玉石栏杆基座。立面体型为三重檐多角交错,上层檐由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组成,四面亮山,正脊纵横十字交叉,中安铜鎏金宝顶。角楼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