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集群理论的佛山禅城陶瓷产业转移时空演替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松志 《人文地理》2009,24(1):58-62
产业转移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目前经济发展中重要课题。而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地域化的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基本表现形式。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集群使产业产生区域粘性,阻碍产业转移。然而本文从集群发展与升级的角度,认为中国最大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佛山禅城的陶瓷集群在形成、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的空间转移,并发现佛山禅城陶瓷业转移在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前者为"蔓延式扩散"、后者为"跳跃式转移"。并对两个时段的陶瓷产业转移的机理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市场才是驱动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而政府只是起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洋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增林  张耀光  栾维新 《人文地理》2001,16(5):89-92,96
本文在介绍了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国际背景和国内需求两个方面展望了我国海洋经济地理的发展前景。最后,分析了国际海洋地理学的三个发展趋势,具体论述了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四个发展重点,即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和海洋地缘政治研究。  相似文献   

3.
海外会展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及启示——以德国、香港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海森 《人文地理》2004,19(5):93-96
本文从产业布局的研究角度,分析了会展业的产业特点,概括了当前会展业布局的现状,以德国和香港会展业布局的经验为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了对会展业布局的条件和要求,并对我国会展业的布局提出了以下一些看法:①会展中心城市的布局需考虑综合因素,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②注重城市的产业特色,发展专业性的会展,创造名牌的会展产品;③发展会展业应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④大型会展中心的布局需要规范的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市域范围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伟  胡艳慧 《人文地理》2008,23(3):92-96
在考察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空间扩散的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结合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探讨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布局模式。以大连市为例,进一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域范围内的布局模式和演变规律。基于大连高新园区的布局特征、成长趋势和点轴模式理论,提出了大连市旅顺南路高新带"株链式"的组团结构模式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网络布局模式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攀登》2015,(3)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山东省积极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山东省现有政策主要从产业培育的要素投入角度,对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终端产品进行产业激励。要率先推进能源革命,彻底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必须加快建构健全山东省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框架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基于能源革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基于幼稚产业保护的产业扶持政策、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布局政策和基于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市场结构政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明  许山白 《人文地理》2007,22(2):20-22,86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和部分国外学者从产业结构趋同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我国整体或局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趋同合理与否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及政策建议。本文从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角度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实证研究、分析手段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主要研究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通过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探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产业结构理论方面,欧美一些经济学家尽管有了开创性的研究,但他们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一理论、方法和结论,来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服务。而在这方面,日本在战后走在西方国家的前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特别是日本学者从战后日本的国情出发提出的一些产业政策思想,具有…  相似文献   

8.
产业发展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已经从经济增长速度方面转变为产业结构层次的差距及由此引起的增长质量上的差距。可见,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下,西部地区需要重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筑低碳型产业体系。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测算西部地区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趋势,进而探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提出构建低碳型产业体系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化进程就是原本的乡村型社会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简单的来说就是产业结构的整体全面调整,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下,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来切实的说明中国城镇化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建立在现今的科学基础上以及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上,农村型社会产业结构由以农业生产为主转至以工业、服务业为主是现今社会的趋势,以及社会具备这一条件基础,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能够切实促进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卫红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8,23(3):97-101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开始引起重视。旅游地理学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从经济和地理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机制和空间机理的阐释,另一方面也将弥补旅游地理学对于旅游经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间联系与空间关系的不足,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拓展微观研究领域。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论证以及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阐释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必要性,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应用性等学科优势,最后指出旅游地理学研究产业集群主要应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与创新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以及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并应通过大量案例支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是我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的地域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相互作用的特点、模式及变化趋势。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市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青  吴必虎  张伟 《人文地理》2003,18(5):80-83,93
本文对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这一观察主要从旅游区(点)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一特定角度切入,重点从假日峰值压力、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钟韵  闫小培 《人文地理》2005,20(3):12-17,5
生产性服务业是目前西方大部分服务业体系中对国民经济作用最显著的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加。总括而言,西方地理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与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对地区其他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城市等级序列重构的作用。其中,主要是从产业的内在功能和布局两个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理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学新兴方向。基于论文、专著、会议报告、访谈等多种材料,回顾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发展历程。从平台、组织、数据、应用、新技术实验和研究视角等角度介绍了历史地理信息化所取得的成就。历史地理学不可能回避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将有力推动历史地理学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功能与人口郊区迁移的特征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郁 《人文地理》2007,22(5):34-37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高峰期,城市产业功能和人口的郊区化趋势日益显著,速度不断加快。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下,郊区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与产业功能的郊区迁移对城市结构转型以及郊区城市化具有怎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析。本文根据区县一级的城市建设与人口等相关统计数据,总结近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人口郊区迁移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分析郊区化对郊区人口城市化、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辨明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和促进郊区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小培 《人文地理》1998,13(3):9-18
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学者从技术和现代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占有一定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研究。本文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成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航  张文尝 《人文地理》1996,11(Z1):80-88
现代交通运输地理学在中国的真正传播和专门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当时在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带动下,通过全国有关地理学者的共同努力,才逐渐认识、创立与发展起来的,从发展过程的特点看,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初创与取得一定成就的时期(五、六十年代)
在50年代,我国地理学者一方面结合交通地理课程的开设与讲义的编写,对国外本学科发展动态作了许多介绍,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交通建设勘察与区域开发综合考察工作,对本学科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资料积累和总结。到6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建设和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发展,我国有关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课题和范围也有所增加与扩大,此时研究内容主要有大宗货物货流分析、交通建设自然条件的评价与区划、运输与生产布局,产销区划,区域规划中的交通网布局规划等。其中前两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深度与较高水平。另外还编写出了《中国经济地理学论(运输地理部分)》等著作,这些都为我国早期本学科的初创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2)发展、逐步充实与取得明显成就的时期(八、九十年代)
自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因而也大大促进了交通地理研究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研究的课题和任务愈来愈多,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在扩大,其中主要有综合交通网布局与规划、运输化问题、客货流与空间运输联系及区域、港口的发展布局与地域组合、港口与港市、城市交通规划和能源产销区划等等。在研究与分析方法上,系统论与数学计量等新方法广泛应用到本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在研究深度、理论总结提高方面,也已取得了明显成就,例如在交通运输作用和交通规划论方面,提出了运输化理论和交通旋进规划论的新观点;在客货流与空间运输联系方面,归纳提出了系统的评价指标、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增长、分布与交流四个基本规律,指出并论述了影响客流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路网客流分布进行了模拟,并结合实际对省级运输联系区划作了探索研究;在港口及其地域组合方面,提出了海港形成和发展变化均具有特定经济地理背景的观点,以及港口地域组合等新概念及其形成的机制原理和五个发展阶段的规律,还结合实际,对中国沿海港口地域组合进行了区划等等。从而使本学科的总体理论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这基础上,还先后编写和出版了《交通运输地理学》、《中国交通运输地理》、《空间运输联系》等专著,填补了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专著方面的某些空白。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几个主要分支学科而言,政治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缓慢。本文认为这主要不是由于中国缺乏政治地理研究的素材,也不单纯是由于中国缺乏研究政治的环境。从学科的角度看,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束缚了政治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地理学分析尺度的下移、建设性实证研究的缺乏、相关学科理论支持不足和地理学本身"远离政治"的惯性影响。本文在粗略梳理了西方政治地理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的三个方向:城市政治地理、地方政治地理和新地缘政治学,期待中国政治地理多尺度、多样化的实证研究尽快展开。  相似文献   

19.
商代铜料开发的产业布局是研究上古金属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显示,商代铜料开发呈现出产业滨河选址、采冶环节聚集和产品规格统一等现象。对铜料开发产业的空间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矿产资源和交通条件在产业布局中的关键性影响作用,这种布局奠定了中国古代铜料开发的基本模式和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20.
《巩昌分属图说》是一套彩绘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式舆图及图说,为研究明代西北边防的重要图籍。笔者主要结合历史文献,从历史地理角度对舆图绘制的时间、背景、内容作了梳理和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