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战后体制"纳入战后美国的"主权"体制之中;另一方面,为阻遏共产主义发展,美国鼓励日本重整军备,使日本"战后体制"成为其冷战体制的重要构件。日本出于维护"国体"、恢复国内经济、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回归国际社会、逃避战争责任等考虑,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了"战后体制"的构建。日本"战后体制"保障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冷战功能则造成了亚洲的分裂,并阻碍着日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亚洲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关于战后中国对日讲和政策之研究,大多以1952年4月28日签订之《日华和约》为主要对象,而对于1945年至1949年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日讲和构想之研究则明显不足。部分学者主要将焦点集中于战争赔偿、战犯处理、战俘和日侨之遣送等问题。近年亦有学者关注战后日人留用等问题。但是,这些研究都不足以揭示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日讲和构想之全貌。笔者利用《蒋介石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外交部档案,以及国史馆等相关资料,考察国民政府外交部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所制定的一系列对日讲和政策,揭示国民政府对日讲和构想之全貌,从而加深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自1943年开始,美国开始考虑战后世界秩序问题,而战争期间被日本占领的南海诸岛则是待处理的领土之一。二战后期,美国在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方案中倾向于在战后将南海诸岛交还给某一声索方,或进行国际托管。战后初期,美国不再支持将南海诸岛进行国际托管,也不支持任何一声索方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要求。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美国希望南海诸岛问题的处理尽可能模糊化,且不能有利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仅规定了日本放弃南海诸岛,却没有规定具体的接收方。《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南海争端政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自1943年开始,美国开始考虑战后世界秩序问题,而战争期间被日本占领的南海诸岛则是待处理的领土之一。二战后期,美国在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方案中倾向于在战后将南海诸岛交还给某一声索方,或进行国际托管。战后初期,美国不再支持将南海诸岛进行国际托管,也不支持任何一声索方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要求。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美国希望南海诸岛问题的处理尽可能模糊化,且不能有利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仅规定了日本放弃南海诸岛,却没有规定具体的接收方。《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南海争端政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卫艳伟 《沧桑》2010,(3):122-123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1919年战胜国代表云集巴黎,共同协商战后的世界秩序,最后经过5个月的激烈讨论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希望能够世界和平,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然而,仅仅经过20年世界大战就重燃了。本文拟通过分析《凡尔赛和约》的两大部分,来重新审视一战后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基石的该条约与二战爆发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1918—1920年间英国对土耳其采取的激进政策,集中分析了英国政府试图主导战后中近东局势,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解决土耳其问题的意图;深入阐释和论述了英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如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的奋起抵抗,战时盟友法国和意大利在关键时刻的釜底抽薪,英国内阁的意见分歧等;进而揭示和论证了英国调整对土耳其政策的原因,论证了《色佛尔条约》成为战后最难产和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徐一鸣  张生 《世界历史》2020,(1):108-126,I0006
如何处理琉球群岛,是美国战后对日和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950年4月,杜勒斯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国务卿顾问,负责对日和约问题。当时,美国政府内部特别是军方和国务院之间对此存在争论和分歧。杜勒斯因应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亚洲政策主要目标,与美国政府内部各方、美国各盟国、苏联、日本等折冲博弈,基本上界定了琉球政策的框架。为满足各方需求,杜勒斯创造了“剩余主权”这一全新概念,通过《旧金山和约》确保了在联合国托管的名义下,美国对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进行排他性战略控制。同时,杜勒斯主导了《美日安保条约》《美澳新安全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形成,初步构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以琉球群岛军事基地为核心的防卫体系。  相似文献   

8.
廖兵  张根福 《世界历史》2023,(1):124-143+163-16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设置了规制日本渔区的“麦克阿瑟线”,后来美国不断调整该线,致使日本渔区日趋扩大,日本颇受其益。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在《旧金山和约》签署前后,日本朝野在对中国和苏联充满“疑虑”的情况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撤废麦克阿瑟线活动。其间,民间通过频频请愿阐述废线的合理性与紧迫性,力图推动政府尽快废线。政府方面则通过“吉田—杜勒斯换文”,积极促成日美加三国渔业谈判等,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美国的支持。不过,后者出于尽快批准《旧金山和约》的考量,仍然坚持暂停废线。尽管麦克阿瑟线最终在和约生效前夕被提前废除,但也产生了很多遗留问题。麦克阿瑟线撤废问题与《旧金山和约》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展现了战后日本为尽快恢复主权国家地位的能动性与策略性。同时,尽管美国在该线撤废问题上居于关键地位,但中苏两国的态度也对日本废线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1945年底,苏、关、英、中等战胜国为制订日本履行投降条件应恪守之政策原则及标准而组成远东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曾就日本战后经济、政治、赔偿战争损失等问题讨论、通过诸多议案。中国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专员孙慎经所拟《节略》即围绕远东委员会已通过及讨论中有关归还劫物的旧、新议案,阐述了作为委员会四强代表之一的中国对此问题所持主张以及办理案件经过,从中既可略见日本战时疯狂劫掠中国等受害国财产物的状况,亦反映出美国战后出于战略考虑而偏袒、维护战败国日本之情。  相似文献   

10.
吉田内阁的对外政策与战后初期中日关系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郑毅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日本在1951年以《旧金山和约》为契机,同美英等国实现媾和,重返国际社会。而进行了人年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未被邀请参加对日媾和,因而也就未能在国际法的意义上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非洲国家自战后相继取得独立以来,其边界和领土争端成为20世纪后半期国外研究非洲问题的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已有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来看,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的产生原因、边界和领土争端中的热点个案、非统与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解决以及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等都是学者们所重点关注的部分。学者们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而有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进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历史、政治和国际法相结合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按照国际惯例,在每一份战后签署的和约中都包括战争赔偿的内容。这种由战败国向战胜国缴纳的赔偿,款额往往大得惊人,如1894~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战胜的日本就通过《马关条约》以战争赔偿的名义从战败的中国清政府手中掠走白银两亿两。  相似文献   

13.
战后印度制定了它的对日媾和政策,其中要求中苏参加和会。这与美国的主张背道而驰。而后,印关间进行反复交涉,最终印度从本国利益和本国外交理念出发,拒绝参加旧金山和会。但它却于会后不久即同日本谈判和约之事。总之印度执行的是一种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也从“抑制”改为“扶植”。为此加紧推动排除新中国的对日“宽大媾和”。日本的吉田茂政府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发表“愿意与台湾订立和约并恢复外交关系”的公开信,史称“吉田书简”。这一件规定了战后日本政府对中国政策的基本框架,使中日关系直到70年代初一直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本拟对“吉田书简”出笼与“日台和约”订立的历史过程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作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孟晓旭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44.5万字,58元该书以安全认知、安全政策、安全互动为主线,将战后中日安全关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从抗战胜利到《旧金山和约》签订,中国试图参与将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和平国家的进程,而日本依附美国的安全保护,逐渐偏离了中国对战后日本的安全设计。二是从旧金山体制建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在接触和交流中,围绕"两个中国"和恢复外交关系展开了较量、博弈与合作。三是从中日复交至苏东剧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曾有三次较大的变动。文章论述了三次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的形成、摆动与稳定及其环境意义。认为,雪山(祁连山)—黄河分界线是唐蕃依据地理条件最有利原则下的一种势力范围划分;六盘山—陇山分界线是地理条件决定下的唐蕃分界线;唐蕃以后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的缓慢西移并最终稳定在河洮岷一线,汉藏民族的经济理性行为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声 《百年潮》2007,(9):57-62
(一)中国有继承相延2000年的历史疆域边界 是近代国家概念,是指相关国家通过签立条约、各方会勘确定的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历史疆域是古代国家概念,是指近代前历史上不同时期王朝国家自认的管控范围。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参与方,中国为盟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在某些国际场合"代表"中国,此举受到中英苏等国不同程度的反对。为减少阻力,美国未将台湾当局列入多边对日和约签字国之内,而是促使日本与其签订双边和约。此时,蒋介石至为在意的就是"中华民国代表中国"的问题,最终"日台和约"得以在旧金山多边和约生效前签订,这基本上符合蒋介石的愿望。然而,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曲折艰辛。此间,在诸多问题上蒋美存在分歧。蒋的因应决策虽使台湾当局最终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美国促成"日台和约"完全出于其自身远东战略利益,对于台湾当局的权益并无多少考虑。  相似文献   

19.
《旧金山对日和约》屏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参与、拟制与签定,掩饰日本国军主义侵略战争的罪行,在安全与政治、领土、经济等条款和战争赔偿等问题上,处处违背盟国有关对日政策的国际协议。它不仅不是一个全面的对日和约,而且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和平条约。以旧金山和约为基准的所谓《中华民国与日本间和平条约》,是美、日、蒋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促成的一个双边和约,它在实际上构成为“旧金山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利用蒋介石政府处于弱势地位又急欲缔约的情势,竭力迫使对方退让,在许多重要条款上达成有利于自己结果。日本政府选择台湾当局与之签约,而拒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缔结和平条约,违背了中国人民和广大日本人民的意愿,不能不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旧金山和约和日蒋和约,在实际上确认了由杜鲁门政府炮制而获得吉田茂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议和日本政府在《乞降照会》中的承诺。这两个和约在国际条约中对台湾地位问题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为美国和日本的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扰中国统一制造根据,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研究》2002,(1):252-252
由美国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主办的第七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1 2月 7日至 9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美学者 50余人 ,陈香梅女士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 :战时劳工问题研究、侵华日军暴行问题研究、东北沦陷区问题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问题研究、“旧金山和约”及战后中日美关系及研究、战争赔偿问题研究、日本历史教科书及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研究等。另外 ,会议还举行了纪念张学良将军专场讨论。第七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