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莫冠 《区域治理》2022,(9):221-224
毛南族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社会的变迁使其面临生存环境挑战,本身存在的艺术缺陷使其面临创新发展挑战,现存的师公老龄化严重使其面临传承人断层挑战,保护经费不足使其面临活力延续挑战.因此,要通过促进毛南族傩戏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毛南族傩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注重毛南族傩戏文化的校园传承保护,加大毛南...  相似文献   

2.
池州傩戏     
正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贵池、石台和青阳一带,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池州傩戏由傩仪、傩舞、傩戏三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音乐、舞蹈、宗教、美术、考古和民俗等多个领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为例,首先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概述,其次分析汪满田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和困境,最后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包括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主题村;充分整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构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民俗文化传承和管理人才,旨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何琼 《贵阳文史》2013,(4):80-81
麻山深处的望谟县新屯镇柯杉村,山峦叠嶂、群山环抱。在新屯镇的柯杉村八组,有一个卢姓家族为主的戏班子至今传承着傩戏,其傩面具的精致古老、道具的花式种类,堪称中华一绝。傩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是一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柯杉村有600多年的历史,以卢姓居多,听戏班子的班主卢兴义讲,他们村的傩戏由祖师何法真(壮族)从广西引入,至今传了八代。最早用于布依人"做桥"、"烧香"、  相似文献   

5.
胡迟 《江淮文史》2012,(4):128-142
在采录池州傩戏前,我们又看了.一遍非遗申报文本,简介上开宗明义: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她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演员由本宗族男丁担任。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殷明芳 《旅游纵览》2023,(23):151-153+157
泸沽湖摩梭文化是新时代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快泸沽湖摩梭文化传承,推动泸沽湖旅游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泸沽湖摩梭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动力,积累新的优势,实现新的崛起,是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本文首先对四川省泸沽湖摩梭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四川省泸沽湖摩梭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四川省泸沽湖摩梭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策略,旨在推动四川省泸沽湖摩梭文化传承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多元文化共存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旅游、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发展日益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如何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要求,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文化学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旅游、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发展,是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杨淑雅 《旅游纵览》2023,(4):150-15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发展需要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本文以河南省巩义市北宋皇陵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基因,分析、提炼其特有文化基因,分析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北宋皇陵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的困境,提出强化文化基因传承主体、扩大文化基因传承效力、完善文化基因传承要素的保护传承路径,以期促进北宋皇陵文化基因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旅游业主导趋势的今天,古镇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恰逢其时。本文以灵川江头洲村为例,阐述该地区所拥有历史遗产文化内涵,针对目前江头洲村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江头洲村古镇旅游的必要性和利弊,提出对江头洲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对贵池傩戏的作用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贵池傩戏盛演不衰,它以"社"为组织单元,由"社"下的傩神会承办,实质上由宗族势力举办,宗族不仅为傩戏的衍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对傩戏起了强大的组织与保护作用,使傩戏得以传承不缀;同时宗族势力又限制并束缚了贵池傩戏的发展,使之一直保持古朴的原初形态;因之,保护贵池傩戏的一切措施和机制,均应围绕着宗族展开。  相似文献   

11.
杨淑雅 《旅游纵览》2023,(7):150-15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发展需要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本文以河南省巩义市北宋皇陵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基因,分析、提炼其特有文化基因,分析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北宋皇陵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的困境,提出强化文化基因传承主体、扩大文化基因传承效力、完善文化基因传承要素的保护传承路径,以期促进北宋皇陵文化基因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红 《风景名胜》2021,(1):0321-0321,0323
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主要思路是探索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依托鱼骨庙千年海域龙神文化,整合当地渔耕文化内容及丰富表现形式,结合云村互联网电商平台推广手段,打造个性化文化旅游 IP,提高项目文旅吸引力。探索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项目实现路径,提升项目商业价值,致力于打造特色小镇产业化发展路径。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小镇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凝聚乡情,传承当地特色文化,构建文旅小镇产业化运营模式,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解构,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荣华 《南方文物》2006,(1):F0003-F0003
~~江西婺源县茅坦庄遗址商代文化遗存出土器物@李荣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福建厦门海沧区钟山村的"闽台送王船"非遗文化为例,通过实地走访,分析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挖掘在现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闽台送王船"新的文化内涵,探讨利用互联网及厦门旅游市场的优势对其进行多元化传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张新娜 《旅游纵览》2023,(17):133-135
本文选取河南省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和确山县竹沟镇两个革命老区作为案例地。从社区参与的视角识别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主要问题,如社区居民的参与机会不足,红色文化传承断代,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不高,红色旅游对于社区居民的组织不足,当前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对于红色文化传承能力较弱等。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策略,以期为河南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嘉敏  荆忠杰 《风景名胜》2020,(1):0014-0014
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泊,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研究洞庭湖湿地的文化特色更为旅游业增加了坚实的支柱,挖掘当地文化可以充分弘扬洞庭湖湿地的地域特色、传承和保护洞庭湖湿地景观。本文重点分析洞庭湖湿地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不足,列举国内优秀旅游景区文创案例,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洞庭湖湿地的文化特色传承、实现洞庭湖生态资源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黎慧萍 《旅游纵览》2023,(4):127-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呈现出新趋势,本文阐述新时代旅游市场呈现的新趋势、广东省清远市旅游市场现状以及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分析该区域乡土文化资源存在的乡土文化遗存流失、文化传承推广不足等问题,探索如何在保护活化清远本地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旅游资源,提出创新展示方式、深度挖掘文化独特性,构建全域旅游体系、构建复合旅游产业链等措施,以期为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艳芹 《丝绸之路》2012,(16):90-91
嘉峪关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交融汇聚。随着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决策的出台,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只有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以文化擦亮城市面孔,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内生动力,打造知名文物旅游景区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才能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20.
崔玲 《旅游纵览》2022,(22):60-62
大运河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升到国家战略,为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历史文化形象、推动旅游利用与活态传承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协同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依照区域协同理论,应正确看待江苏段大运河遗产旅游发展之中的开发利用模式及问题,找到协同开发潜力与支持因素,立足模式特征、协同发展问题,重新规划利用模式,构建核心区发挥引导作用,并以运河为轴心多层次发展,辐射周边区域形成旅游圈,推动大运河江苏段遗产旅游多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