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崔天伦 《旅游纵览》2023,(3):101-1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城镇化率也在逐步提高,这导致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愈发失衡。而特色小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能够充分发挥其节点调节功能,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培育、打造特色小镇,不仅能盘活这个区域的经济,还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研究河南省郑州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梳理郑州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归纳出相应的建设发展策略,促进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占地面积日益加大,也侵占了许多乡村地区,向周边地区不断迁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地带出现了性质不同于典型城市又不同于典型乡村的过渡区域,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城乡接合部.城乡接合部包含了城市与乡村的共同性质,但也是难以进行根本性改变的区域地带.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  相似文献   

3.
邓淞文 《风景名胜》2020,(2):0028-0029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中间地带,建设小城镇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形式。根据城市形象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彭湖音乐风情小镇规划为主要案例阐述特色建构的具体路径,从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等方面,对彭湖音乐风情小镇规划项目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考虑郓城县城区发展与音乐小镇建设的互动作用,分析了小城镇文化资源开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认为,小城镇建设应充分挖掘现有的自然资源以及特色产业,对各项功能用地、交通组织、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局,并提出融合地方文化,打造特色现代化小镇形象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此为政府制定发展小城镇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偲婵 《区域治理》2022,(1):177-180
根据全国特色小镇导则,我国对农业相关的特色小镇的类型定为三产融合型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有效形式之一,有助于高效集聚地区发展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其价值链,从而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总结国内外发展水平及质量较高的三产融合型特色小镇的相关措施,明确...  相似文献   

5.
付百东 《风景名胜》2021,(6):0052-0054
特色小镇是当下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源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文化缺失以及特色不突出问题,以黟县西递遗产小镇城市设计研究为例,探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运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来建构小城镇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形象。通过对现状文化内涵的研判到空间布局的构筑、建筑元素的思考以及重点建筑的表达来传承发展特色小镇,为其它特色小镇的文化发掘、提炼以及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原有"农村—城市"的二元城市化发展格局被打破,"农村—小镇—一二线城市"的三元发展格局形成。"小镇"并不是行政区划上"镇"这一级别,而是介于农村与一二线大城市间的中间层次。小镇青年正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特色群体。本文关注小镇青年中的流入型小镇青年,他们在从农村流向小镇的过程中,脸面消费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是生活地域的变更,更是一场身份的变更。因此,本文结合消费认同理论和布尔迪厄关于场和投资意识的理论,以脸面消费为探测点,分析了流入型小镇青年脸面消费背后的身份认同逻辑,认为流入型小镇青年的脸面消费行为是一种符号利益驱动的投资行为,更是他们确立身份的一种符号活动。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民俗文化的变迁。民俗文化变迁虽然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但却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是应民众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取代,而是城乡文化优势互补;城市化并不意味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取代,而是两者的和谐共存。文化变迁必须处理好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取得各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促进各种文化形态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8.
许肖琳 《旅游纵览》2024,(2):105-108
体育康养特色小镇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高质量的体育康养特色小镇有助于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文章首先阐述体育康养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和体育康养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其次分析陕西体育康养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与劣势,最后提出陕西体育康养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保障措施,希望能够为陕西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发展正在推动城乡关系重构,改变乡村居民的个体生命历程,乡村个体数字实践也推动乡村人地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转变、重构城乡关系。本文基于个体化理论视角,以广州市桂峰村为案例地,运用生命史访谈等方法,分析数字技术是如何推动个体化进程的转型,进而影响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进程转变提供契机,使得个体化进程由原先的城市导向逻辑转向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逻辑;数字技术作用下个体化进程推动着乡村物质和社会空间的重构;数字逻辑导向下个体化进程的转变推动着城乡关系的重构。研究弥补了从自下而上视角研究数字乡村的不足,拓展了个体化理论的研究场域,也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而“城中村”文化是城市基层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如何开展“城中村”文化建设,创和谐社区的思路与对策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崔粲  段广德 《风景名胜》2020,(2):0031-003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各类小镇正在蓬勃发展之中,面对多种多样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压力,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所在地域的文化塑造一个具有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具有所在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一个具有景观特色的小镇规划,便逐渐成为了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然而在目前我国的一些乡村和地区,部分特色小镇的景观规划与建设却明显的缺乏当地景观本土的特征,在特色小镇越来越多的同时它的一些弊病也就逐渐的显示出来了,那就是在规划建设的时候没有重点突出当地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2.
史晓英 《攀登》2013,32(4):65-68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刚察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始终不渝推进农牧区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凸显区域特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之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是振兴粤北乡村不可或缺的力量,文章分析乳源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基础,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打造本土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等相关建议,希望为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主城区以义务教育为主体的海陵,教育发展必须顺合城市化进程、符合城市化需求、切合城市化路径,应以教育城市化进程作为发展方向,提高发展标杆,积极寻求突破,纵深推进改革,加强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明晰海陵基础教育城市化方向面向"十三五",海陵教育应继续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导向,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品位、促进内部交流等手段,加快自身建设,主动融入泰州主城区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欧洲城乡关系是对立关系,这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经济生活层面看,中世纪西欧城乡是共生和互动的:农村向城市供应资源,城市为农村提供工商服务。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共存与互动的静态表象下,城市实际上导引着城乡关系向近代方向的转变。城市最初以极具渗透力的商品货币关系,侵蚀着乡村的农本经济,解构了乡村的封建关系。而当城市因其一定的封建属性而束缚了自身发展时,城市要素又向农村转移,促使乡村工业兴旺,客观上强化了城市和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支配力,并使乡村逐渐变成城市的依附者和从属物。在乡村工业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成为这些乡村工业区的控制中心,近代的乡村城市化模式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6.
济南与南京城市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城市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世纪的强国之梦具有重大意义。但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的不同会带来最终结果的显著差异。文章通过对济南和南京两个城市发展的长时间、多因子的深层次比较,阐述了在区位、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发展契机等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两个城市在经济发展质量、城市建设、外向型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分析结果和城市化发展规律,提出在新世纪初期为避免我国大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战略性失误,需要妥善处理质与量、表与里、古与新、城与乡四大关系,即城市经济应以质为主,质量融合;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表里统一;城市形象应以特为先,古新交融;城乡一体应以城带乡,城乡互补。  相似文献   

17.
乡村危机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爆发的具有意外性、聚集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的危机.乡村危机实际上并不是乡村本身的危机,它是近代以来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下所造成的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衰退危机,其“发展危机”的特性十分突出.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而导致的传统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破解后,乡村社会走向边缘化、贫困化和失序化的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城乡背离化”发展所导致的乡村危机,与传统社会以土地或财富集中而形成的“两极分化”全然不同,整体上呈现“普遍贫困化”的态势.20世纪30年代,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乡背离化”趋势的负效应累积已达极点,加之其他因素的推助,乡村危机猝然爆发,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可以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可以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毛春合  梁爽  候丽君 《攀登》2023,(5):107-11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协同治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研究表明,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基于多元协同共治、城乡共生发展、创新治理驱动、资源均衡配置内在机理,积极应对县域产业经济辐射、城乡共生发展、乡村内生发展、多元协同共治、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为此,应当增强县域产业经济的辐射带动力、提高城乡互促融合发展能力、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能力、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创新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