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祁《归潜志》作于金亡之后,这是一部记述金代人物事迹的著作,其史论着眼于文治的视角,反思了金代兴亡的原因.探讨了士风与国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归潜志》史论也反映了作者对新皇朝文治的希翼,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军 《古籍研究》2001,(3):16-18
1、收国二年,高丽遣蒲马请保州。按《金史》卷2《太祖纪》,天辅元年“八月癸亥,高丽遣使来请保州”,或疑此条当在天辅元年栏内(中华书局标点本《金史》卷60校勘记(2))。天辅元年即高丽睿宗十二年,但《高丽史》卷14《睿宗世宗》睿宗十二年无请保州事,而十一年八月“庚辰,金将撒喝攻辽来远、抱(保)州,二城几陷……王乃遣使如金请日:‘抱州本吾旧地,原以见还。’金主谓使者日:‘尔其自取之。”’此当为收国二年事,系于本年无误,唯无系月,当在是年八月以后。  相似文献   

3.
正一、补史传中人物所缺之官职《幽栖寺重修大殿记并阴》云:"将仕郎、新授涿州军事判官赵沨。"①考碑大定二十二年岁次壬寅十月戊戌朔十五日立。《灵岩寺田园记》:"承务郎、守秘书丞、兼尚书礼部、员外郎、骁骑都尉、赐绯鱼袋赵沨书。"②碑又云:"明昌六年十月二十有三日记。"以上两碑所言之人皆赵沨也,故可合之与《金史》比照。考《金史》,所言甚是简略,《金史.赵沨传》云:  相似文献   

4.
畏兀儿人沙剌班是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期的重臣,他与其子世杰班在罢黜伯颜、举荐康里氏帖木达世等系列活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元史》和《山居新语》等文献显示,此人并未参与《金史》的编修。然而,目前反映少数民族史学史内容的学术成果大多认为,元代的畏兀儿人沙剌班是《金史》的编修官之一,其实远非如此。笔者翻检《道园类稿》中的碑刻发现,真正参与编修《金史》的沙剌班又名刘伯温,是张掖人,与同名的畏兀儿人沙剌班无涉,他们两人在元代的经历和活动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金史·百官志》记载了金代汉制封爵的爵称与爵序,但其内容并不完整,亦有失准确。通过《金史》及碑刻资料对其进行补遗和勘误,得出有金一代汉制封爵有王,即以国号所封王爵,其内部又有两字国王、一字国王、一字王三种类型,王爵之下有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郡伯、开国县伯、开国郡子、开国县子、开国郡男、开国县男。虽然其中有的爵位名称并非与金代封爵制度相始终,但其体现了金代汉制封爵制度发展的历程,这对全面认识和把握金代汉制封爵体系的完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智效民 《江淮文史》2013,(6):130-138
大约十年之前,我在山西太原工人文化宫的旧书摊上淘到一套1947年创办的《世纪评论》合订本(分上、下册)。阅读这份杂志,可以窥见当时中国政治面临的诸多问题。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馨语 《神州》2011,(7):96-98
提到《史记》,这部纪传体为体例,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至今日仍为后人所标榜的旷世奇书,我们总不能忘却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每论及此,又特别不能忘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这位赋有悲剧意义的本色英雄。中国自古就有很浓重的英雄情结,刘绍在《人物志》中将"英雄"精辟地定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援引<金界壕考>、<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的论断和齐齐哈尔建城史料对齐齐哈尔梅里斯的哈拉古城为庞葛城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萧启庆先生是中研院院士、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以蒙元史研究享誉海内外,成果颇丰。其主要著作有《西域人与元初政治》(1966年)、《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1978年)、《元代史新探》(1983年)、《蒙元前期名臣传论》(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uan Period,1200-1300)(1993年,联合主编)、《蒙元史新研》(1994年)、《元朝史新论》(1999年)等,并为《剑桥中国史》英文版(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第六卷(1994年)撰写《元朝中期政治》(Mid-Yuan Politics)一章。  相似文献   

10.
11.
王国强 《清史研究》2007,1(4):51-62
《中国评论》是晚清时期一份出版于香港的英文期刊。这份刊物汇集了其时西方汉学界尤其是在华西人研究中国的主要成果,是最早的在中国出版的专业汉学刊物之一。该刊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自觉,在研究方法、资料发掘和领域扩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从而推动了英国汉学在"域外"尤其是以香港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见证了英国汉学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整体崛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异彩纷呈的时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力图以“蒋记三民主义”统一思想,并将其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灌输给广大民众,以达到思想的大一统状态;各派政治势力则并未简单屈从于国民政府的思想控制,而是继续以各种方式阐述自身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3.
高天霞 《文献》2020,(1):128-136
从敦煌遗书中保存的9件与《籯金》相关的写本可见,《籯金》为唐人李若立所编的一部分类简明、注重时需的小型类书。《籯金》的编撰目的在于纠正当时类书分类苛细、不便检索的弊端,以突出类书的实用功能。《籯金》百篇,分为五卷,基本编排体例是"先录其事,后叙其文"。然由于该书成于一人之手,受当时的编纂条件及个人编纂能力所限,且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后人的改编和删略,故今日所见《籯金》众写本存在诸多不完善。  相似文献   

14.
萧绎在《金楼子·聚书》中自称聚集图书达八万卷之多,这个数字理应计入到“江陵焚书”总数之中,然而,《隋志》总序在说到“江陵焚书”时,只提到了萧绎克平侯景后在建康所得的七万余卷书.本文拟梳理《隋志》说法的来源及分析其只提到建康所得书的原因,并结合其编撰体例,试论证至晚在《隋志》修成之时《金楼子》已入唐代秘府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王素 《文物》2020,(2):33-40
梁元帝萧绎《职贡图》摹本旧存三种:第一种为唐阎立本摹本,名为《王会图》,存虏等二十四国使者着色画像,无题记;第二种为五代南唐顾德谦摹本,名为《梁元帝蕃客入朝图》,存鲁(虏)等三十三国使者白描画像,亦无题记。这两种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三种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前摹本,原名《唐阎立德职贡图》,经金维诺考证,定为梁元帝《职贡图》[1],存滑、波斯、百济、龟兹、倭、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末十二国使者着色画像,并题记十三条(倭国残题记后多宕昌国残题记)。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是"战"还是"和"?这一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知识界也不例外。概而言之,《东方杂志》学人主战,《独立评论》学人主和。《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之所以对九一八事变后"战"与"和"的抉择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国联及国际法的认识不同、对中日两国实力的认识不同以及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同。但,无论是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还是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都是爱国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他们之所以主"战"或主"和",主要是出于各自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认识,与他们主观上是爱国还是卖国无关,主战或主和也许有认识上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决无主观上的爱国与卖国之别。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和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主"战"和主"和"的原因,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错误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190 5年废除科举后 ,如何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 ,成为走出科举时代学人思虑的焦点。这集中呈现于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上。 3 0年代聚集于《独立评论》的一群学人 ,其学术活动及介入公众事务所形成的“权势网络” ,表明读书人力图通过重建知识的庄严 ,重新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衍生的“精英意识” ,筑起了一张公开的与潜在的“权势网络” ,从而导致读书人新的角色与身份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8.
江沛 《史学月刊》2013,(1):17-21
翁有为教授主持的《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面世。翁著强调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在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的设计与实施中,强调的是行政管理的效率与管理效能的扩展,中共与汪伪政权都采用此项地区行政层次,看中的同样是行政管理效率,意识形态的因素并不重要;此外翁著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间的关联性,把专员公署制在省县之间的上通下达作用看作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必要层级。翁著提出了一些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价值的观点,是中国近代行政管理制度史研究领域一部高质量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王鹏 《北方文物》2020,(3):104-112
出土位置、摆放方式及器身上穿孔的情况,均不能说明勾云形玉器的使用方式。《哈民玉器研究》通过微痕分析并根据其他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提出,穿孔在下有可能为勾云形器使用时的正方向。以此种方式观察,勾云形玉器呈现出回首的双鸟或单鸟造型。禽鸟是萨满教中神灵陟降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孟钟捷 《世界历史》2006,4(1):92-9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的劳资利益团体走上了合作的道路,通过《斯廷内斯—列金协议》,为战后德国社会勾勒出一副和谐图景。本文关注这种合作产生的历史,从中对劳资利益团体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成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