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逝的舂声     
<正>舂声,就是乡间农家舂米时发出的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南农村乡下,一般农家都会置齐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农具。在所有的铁木制农具中,我印像最深、比较大型的算是舂米的米碓子了。米碓子是一种脚踏式的舂米工具。舂杵被嵌在一块笨重的方形粗木头上,然后按杠杆的原理安装,整个的形状像一个放倒的"7"。碓身长两米左右,碓头正对着地上的石臼,碓尾有一个凹坑。靠前有扶手,两边有踏板,踏板上有抓手的吊环。舂米时,人单脚站在碓尾上用力踩下,碓头就高高翘起,一放脚,碓头落下,舂杵就重重地舂到石臼里。"木公鸡,啄白  相似文献   

2.
普利石碓窝     
在关岭县普利公社下瓜生产队、上瓜生产队、下普利生产队以及撒井尖山附近几个濒临北盘江(古牂牁江)畔的生产队的山坡上,可以找到许多露天的石碓窝。这些碓窝是在山坡上的天然光石板上或山洞前的小石板上凿成的一个个坑形,它是无法搬动的。这种光石板大约有三公尺方圆,碓窝即凿于光石板的边上,但无碓杵桩(当地人叫碓槎)的痕迹,附近也看不到瓦片残渣。碓窝坑多凿在山坡顶部,不在溪水边沿。在碓窝坑的不远处,有小山洞,碓窝坑即离山洞门前约两米。看来光石板上的石碓窝之所以在边沿,可能是石板的中心,就是使用碓窝的人的住宿地,石碓窝在门外,便于加工粮食。  相似文献   

3.
1954年,河北省进行第一次全省物普查时,在赵县各子村征集到一件绿釉陶踏碓模型,现藏河北省物研究所。该踏碓模型底座长6.5、宽4.1、通高11.3厘米。泥质红陶,陶质坚硬,正面施一层绿釉,但剥落严重。上部为浅浮雕,下为底座。浮雕的主体为双人踏板捣碓状,两人侧身手扶长方形碓架,头右顾,眼平视,上身前倾,左腿紧绷,右腿高抬,踩于踏板之上。前面为一高高翘起的碓头,碓头呈长方体,前面出榫。底座似船形,前有圆臼窝,上承碓头。  相似文献   

4.
宝碓窝六八村子里有个心肠歹毒的财主,常常盘剥穷人。一天,六八想好好地治他一下,就把碓窝烧得烫烫的,然后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我家有个碓窝,可以用来烤茶,请你去尝一杯吧。”财主一听很高兴,  相似文献   

5.
1988年5月,沙市钢管厂基建工程中发现青铜剑一把,陶长颈壶一件。青铜剑呈绿色,有格有首,实心圆茎,有两道圆箍。剑身中脊隆起,两刃锋利.剑长45.4、宽3.6、脊厚1厘米。陶长颈壶为灰色,颈口部分原已残,底内凹,饰弦纹,根椐反映与这两件器  相似文献   

6.
谜语小集     
哈尼族谜语一辈子不会伸懒腰。(镰刀)一家子打伙放的黄牛。(火塘的火)一寨人使的长矛。(水槽)最清的一井水,望得着吃不着。(眼睛)山顶尖尖处,不是安寨的地方。(鼻子)岩头上的青草,望不见割不着。(眉毛) 彝族谜语争前争后的两兄弟。(双脚)弯树不歇雀。(狗尾巴)白狗来踩碓,红狗扒碓窝。(牙齿和舌头)小时穿衣裳,大时脱裤子。(竹子)那里不是窝,歇满了红雀绿雀。(辣子树)  相似文献   

7.
这件造型别致的猪嘴形陶支座,于1984年三峡大坝库区左岸(靠近坝区)的宜昌太平汉伍相庙遗址大溪文化层中出土。为夫砂红陶,器表面以红色为主,相间以用色,质地坚硬。器体为上细下粗、上实下空的圆柱形。上部后编,并向前弯曲。顶部呈猪嘴形,顶面倾斜,中间有一小圆窝。领部周围棱起。背部安装宽扁形握纽,握纽顶端还有一板突。前部呈圆凹形。器身、握纽、领部和顶面均有纹饰,由刻划纹、戳印纹和镌孔组成几何形图案。整器厚实庄重,规整美观。通高17.5、底径12厘米。60年代之前,在长江三峡峡区考古调查中就发现了这种陶支座残片,因…  相似文献   

8.
济源泗涧沟三座汉墓的发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3,(2)
1969年11月至12月,河南省博物馆和新乡市文化部门在配合济源县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中,在该县轵城南约两公里的泗涧沟(图一)和西约一公里的柿花沟,共发掘了周、汉、唐、宋等时代的墓葬52座,其中泗涧沟的三座汉墓有几件比较重要的陶器出土,例如,墓16出有鸱鹗壶、龟座博山炉;墓24出有陶碓和风车;特别是墓8出土了一株桃都树(陶制明器),郭沫若同志已著文  相似文献   

9.
住所 ,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住所的状况不仅直接反映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水准 ,同时还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在省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一件东汉墓出土的“干栏”式陶屋模型。此模型分上下两层 ,置于长方形基座之上。质地为黄色泥质陶 ,火候较高。通高53厘米 ,面阔39 5厘米 ,进深31厘米 ,檐口长38 5厘米。上层为住房 ,有前廊后室 ,单扇门居中 ,前壁有线刻“窗户”。廊沿正面两边有护栏。底层四柱无壁 ,正中安放加工谷物的双碓一套。四角立柱 ,上端分叉 ,支撑上层的横枋 ,下端固定于基底。《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月,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联合发掘了成都指挥街古代遗址。遗址文化堆积层共有六层。在其中的第四层即唐宋层的大量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骨制骰子特别引人注目。此骰子呈正方体,边长0.9厘米,六面分别钻有一至六个小圆窝,其中代表“四”的一个面圆窝内施红彩,其余面的圆窝内施黑彩。此骰子现藏于成都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作(亻莫)术”土司霸了四围几十里的山林,穷娃子谁要是砍一棵树就要砍手。这年,谷子大丰收,可全寨子只有土司有一张碓,谁也舂不着。穷娃子们商量准备支一张碓,但树在哪里呢?大伙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办法来。正巧,阿智赶着羊群走过来,大家心里高兴起来。有个老倌向众人眨眨眼,然后对阿智说:“阿智,你的聪明能干是大家都听说了,不过,眼见为实,赌你把老爷家的碓拽  相似文献   

12.
近日,宝鸡市代家湾团结砖厂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文物,较完好的有陶器36件,铜器4件。陶器中有陶仓5件,陶罐20件,陶豆3件,陶灶1件,方壶1件,圆壶4件。陶甗1件,陶簋1件。铜器中有铜灶(带釜甑)1套,铜鼎3件,现将出土的文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四连碓造纸作坊保护问题的初步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温州造纸历史考证、价值评估和保护内容三个方面。本文基本观点为:温州造纸业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最盛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州造纸有非常完备、合理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温州四连碓造纸作坊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有多方面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它的保护内容应包括工艺设施和工艺流程两个系列,自然和人文两个环境,生产和销售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14.
1992年8月,资阳正东街拆房深挖基础时,在地下一米处的宋代寿圣院遗址,掘出屋基石、瓦砾、碓窝、陶罐、青花瓷碗、图案砖和碎铜钱,最有价值的是一方诉讼碑,此碑刻于1234年1月6日。第二年,蒙古兵侵入资阳,大肆劫掠,寿圣院便在宋元争战中被毁逐渐湮灭无闻,讼碑也被埋入中,无人知晓。乱平,居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寿圣院便沉睡7个半世纪,幸今除旧布新,重见天日,讼碑得以  相似文献   

15.
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河南临汝县阎村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出土十一座瓮棺葬,其葬具多为陶缸。在采集到的19件完整陶器中,有一件绘有彩色陶画《鹳鱼石斧图》的陶缸。根据临汝县文化馆和河南省博物馆的调查报告可知,这件陶缸是该处出土的三件彩陶缸之一。原件高47、口径32.7、底径19.5厘米。器呈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该器为红陶砂质,器腹一侧绘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画。其内容约略可分两组,左半画有一只身体椭圆、圆眸、嘴长而直、昂首挺立、体微后倾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四川西昌市北门外的古代火葬墓中出土铜镜2件。墓葬已被破坏,经了解,铜镜出土于火葬墓的陶骨灰罐中。龙纹镜直径8.5厘米。圆纽,纽外两条龙首尾相接,间有卷草纹。其外有弦纹两周。宽平缘(图一)。出土时镜面周围还可见用朱色绘制的八卦符号。 "正其衣冠"镜直径9.3厘米。圆纽,纽两侧铸有铭文,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其外有弦纹一周。窄缘(图二)。根据这两件铜镜的形制、纹饰,应属南诏大理时期的遗物。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已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看,南阳境内的两汉墓中随葬陶饼的现象较为普遍①,一座墓中少则数枚,多则数十枚。陶饼的种类也繁多,按形状分,主要有两大类,一为圆饼形,上部隆起较低,底面平整或稍内凹;一为上部凸起较高,略呈半球形,底部内凹较深。按外观纹饰划分,又有素面和模印凸起花纹两类。按陶质分,又可分为灰陶和红陶两种。按釉彩分,又分为无釉陶和釉陶两种。虽然各类陶饼的大小尺寸不尽一致,但大多数的底面直径都在50到75毫米之间。在同一座墓中,有的仅出土一种类型的陶饼,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共存的。南阳汉墓出土的素面陶饼大多为灰…  相似文献   

18.
刘杰 《成都文物》2007,(2):22-27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成都古玩市场淘得两个小陶罐。回到家里,把买回的两个陶罐拿去水池清洗。清洗后的两个陶罐胎质为夹沙灰陶,有细小云母遍及陶身,造形为扁圆体,鼓腹,敞口、颈微收(在口下),有盖,尖顶,环底,环底上有不规则绳纹、两个陶罐罐身与罐盖皆光面无纹。就在我清洗罐内泥土时,竟然在两个小陶罐里发现了三枚白色,两枚黑色陶子儿;  相似文献   

19.
1990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在景帝阳陵陵园南区陆续发掘、试掘了从葬坑12个,出土了着衣木臂彩绘陶涌等文物多种,其中尤以1000余枚铜半两小冥钱为大宗①。冥钱随葬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成串叠置于容器中,钱好已朽;另一种为零星散落在陶涌旁,铜钱原是成串缠于陶诵腹际,令人想起成语“腰缠万贯”。阳陵南区原有从葬坑24个。所出小钱均为半两,钱体完备,浇口犹存,方孔圆钱,无郭平背,字突起方正,篆体中含隶意,“半”字规矩,“两”字竖笔倾斜(图l。2)。我们选出9枚样品,数据如表一。这种小半两钱从表一可知:()形小…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云梦周田发掘了一座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出土了随葬器物三十余件.其中绝大多数为陶质模型明器,如:楼、井、仓、灶、磨、碓、鸭、狗等;其次是生活用具,如:四系青瓷罐、方枚半元乳神兽镜己即陶勺、陶耳杯、陶案、陶壶等;还出土了驽机、刮刀等兵器.尤为重要的是这座墓出土了一件作为地主庄园组成部分的建筑模型器——陶楼.这座陶楼的建筑结构新颖,造形完美,是目前少见的出土文物,其建筑工艺颇费匠心.适似一座宫庭建筑,价值不可低估.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反映本时期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