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采用人居环境质量主客观评价结合模型,构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南京市区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6,(5)
根据历史古城人居环境的内容和特性,指出要在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状况及古城人居环境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从城市设计和支撑体系两方面对其进行解构。其中城市设计包括山水格局、聚居形态、建筑形态等方面,支撑体系包括防御体系、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防洪体系等方面。并结合米脂窑洞古城这一具体案例,对陕北地区历史古城人居环境特色进行了探讨,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我国历史古城人居环境的研究及保护和当代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有所助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人居环境支撑条件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居环境支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空间计量方法进一步探讨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支撑条件整体不高;人居环境支撑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性特征;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子系统亦存在空间不均衡与发展不同步现象,且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社会经济与公共服务设施支撑条件依次降低;人居环境支撑条件与城市化水平存在对应关系与部分错位现象。空间计量分析验证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普通OLS回归却低估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此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区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从安全、舒适、和谐、方便等原则出发,选择建筑质量等5个准则,房型设计等56个因素作为调查与评价因子,建立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估的基本框架,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法对城区代表居住地域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南京市区人居环境总体处于发展阶段,并提出各居住地域人居环境优化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试论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产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概念的分析,指出生产环境是人居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认为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产环境应是城镇中居民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直接环境和各种生产活动所营造的对居民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城镇环境。根据这一认识,作者对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产环境所涉及的要素分内部和外部环境(包括生产性设施环境、生产性人口环境、生产性文化和制度环境、生产性污染和灾害环境、择业环境等)两个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并指出城镇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生产环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英杰  彭雪芳 《风景名胜》2021,(6):0034-0034,0036
想要把城市建设更好地实现,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各地有关部门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与绿色城市作为重要的工程,育苗技术的发展也与之相应。园林育苗大棚容器育苗技术是利用特定容器进行林木育苗的一种方法。基本来说,很多的苗木都是在温室里培育的,温室内的环境对苗木的培育和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对苗木的移栽和成活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小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提升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有利于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相关理论,构建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评价体系,分析2005—2020年东北地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2005—2020年东北地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形”空间分布结构;(2)人居环境吸引力经历了从随机到集聚的演变过程,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3)限制东北地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提升的主要准则层是生活环境、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要素层方面,医疗条件逐渐成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对城市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本文提出,伴随着三大旅游市场的演化,中国城市旅游经历了从城市主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单一功能阶段”逐步进入城市同时作为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旅游流节点的“一体化阶段”。同时,本文还剖析了城市旅游的未来趋势:从城市旅游的国际比较来看,旅游者会越来越偏好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文脉的延续、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和良好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城市的韧性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对处于深度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将韧性理念运用到未来城市卫生治理研究中,为城市治理演进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本文研究认为,城市为了解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快速精准感知、最低运转维持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均衡三大难题,需要从城市治理体...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认为:①长三角城市群实际上涵盖了7大都市圈,各都市圈之间的边界存在有许多重叠的部分;②根据上述结果与断裂点分析,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实际上是由5大不同等级、不同范围、相互交叉、大圈套小圈、圈圈相扣的都市圈所构成的"多元圈层"结构,并由核心区内圈向外呈分指状发散性分布,核-缘拓展的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王雪微  范大龙 《人文地理》2020,35(6):85-94,148
基于复合指标视角,全面认识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从经济、社会、科教、设施、环境等5个维度出发构建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城市发展质量,分析2008—2018年城市发展质量时空演变格局。结果显示:①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加速提升,但仍然存在差距,且各项城市发展质量呈现非均衡性;②上海市发展质量平均得分最高,三省一市平均得分差距不断缩小,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绝对收敛趋势;③城市发展质量平均中心经历了分散→集聚→分散的动态演化过程,其中经济发展质量平均中心位移最大,科教发展质量平均中心位移最小。移动轨迹大多呈现“先西后东、整体向西,先北后南、整体向北”,说明城市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  相似文献   

13.
陈双  周锐  高峻 《人文地理》2020,35(4):130-138
开展城市群人口流动研究对促进区域人口有序流动和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腾讯迁徙大数据,运用GIS空间统计和K-shell分解等方法,从人口流动总量、位序、时序和网络层级等方面,对我国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春运期间大规模的“返乡流”和“返城流”呈现明显的对称性,并分别于除夕和第一个工作日达到最高峰。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苏州、杭州等为劳动力输入型城市,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盐城、安庆和滁州等为劳动力输出型城市。③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网络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其中上海和杭州是人口辐射核心城市,上海-合肥、上海-南京、上海-杭州等是人口流动的主体路径;空间上东部-西部横向人口流动最为频繁,大体呈现“Z”字形。  相似文献   

14.
吴威  唐昭沛  梁双波  曹有挥 《人文地理》2022,37(3):163-171+182
城市群空间扩容有赖于城市间交通联系的强化。文章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由16个设区市扩容至26个设区市,各单元经由陆路交通与中心城市及设区市市区的交通联系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空间扩容引致公路通达时间有所增长,但趋于均衡化发展。(2)扩容后普速铁路网络通达时间明显增加,尽管连通度有所提升,但连通强度明显下降;高铁网络通达时间显著低于普铁网络,且连接指数显著高于普铁网络,中心城市在高铁网络中优势突出。(3)主要得益于高速铁路发展,扩容后陆路可达性及其均衡性均有所提升,交通发展很好地支撑了城市群扩容;受城市群扩容及陆路交通发展的共同作用,可达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的阻隔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薛献伟 《人文地理》2010,25(4):109-114
本文通过计算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对长三角中心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借助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模型,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强度、隶属度及城市旅游控制范围,同时建立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模型并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及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增强,并逐渐向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方向进展,同时区域内部城市旅游经济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旅游城市等级规模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的旅游经济随之匹配,并在旅游经济的空间联系上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关系,这种轴线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沿线"并且这种联系的规律性在空间上总的方向表现为随城市距离增加而逐级递减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最后针对城市间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对长三角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影响加以论述,以此为提升长三角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活动效率,加快实现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市域城镇形成和空间结构演变是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而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城镇数量由无到有,城镇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城镇规模由小到大,城镇联系由松散至紧密。历史时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阶段:城镇空白阶段,城镇形成阶段,中心城市出现阶段等。南通市域城镇的最初形成与煮盐业、水运及海防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城镇多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形分布,沿运河均匀分布。中心城市通州形成后,挣脱了对扬州和泰州的依赖,在行政上与其并列,城镇多沿通州城分布。  相似文献   

17.
以2014-2016年长三角135个区县的房价为基本数据,通过数据的空间提取、分异指数测算、热点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县域的房价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格局与其城市体系结构基本一致,呈现出多极核分布特征;长三角整体的房价空间分异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剧;冷热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热点的数量波动下降,冷点的数量波动上升。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要素类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磊  高倩 《人文地理》2018,33(6):96-102
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大多从人口维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缺乏多维视角,其结论的参考价值有限。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位序规模法则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从人口与产业两方面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人口呈多中心分布,产业呈单中心分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均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运用人口引导产业流动,以推进多中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模结构研究可以反映城市在不同规模等级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聚或分散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该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研究运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方法,直观的反映了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格局的连续变化。分别从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城镇密集带的结构变化和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网络构建等视角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探讨,指出全省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Kernel密度在整体上具有西高东低、南密北疏的态势;城市体系的空间模式由最初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向点-轴-面结构演化;南京都市圈的进一步延伸,将促进长三角多核心巨型城市网络向更大地域范围拓展。由此提出全省在不断优化城市体系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设,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和城市规模布局的均衡,建立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网络城市发展模式,以更好的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梳理不同种类的企业联系及其在构建城市网络中的优缺点,然后基于2013-2018年上市公司的大宗交易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从企业间的资金联系分析城市网络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2013-2018年,共有105个城市参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构建,资金进出量前10名城市约占资金总流量的70%.城市网络中大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