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企划是为完成任何意愿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必要的简单或复杂的任务,即为达到某个个人或组织的长期或短期目标而实施的活动。企划研究旨在建立意图和实现之间的桥梁,从个体或组织主体意图的视角构建活动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关注时空间行为的客观发生,还关注时空间行为的计划和时空间行为结果的影响反馈等主观方面。企划视角下的时间被看作将"未来"不断转换为"过去"的连续过程,一个完整的企划包括孕育计划、活动实现、影响反馈三个主要阶段,基于企划可以分析个体行为的闭环决策过程。个体企划与组织企划交织的情景分析有助于解释个体时空间行为以及个体企划与组织企划的关系。沃尔沃乌德瓦拉工厂"结构性变革"的案例为如何从组织企划与个体企划交织的视角探索组织管理变革及其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企划视角下的日常活动研究将极有可能推动时间地理学从主客观结合、能动被动结合的微观视角透视日常活动决策的黑箱,进而对时空间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最终实现物质世界时空制约与人的时空意图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社区内的日常活动空间共享有利于创造居民面对面的社会接触,进而增进理解、提升社区信任和社区融合。基于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提出“物质空间—活动空间共享—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路径,揭示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共享的研究意义;从结构、层级、尺度和载体四个角度构建居民社区活动空间共享的公共接触潜力分析框架;从社区和个体两个层级构建公共接触潜力测度方法,基于共同活动的联系衡量社区居民空间共享的广泛程度和频繁程度。在理论框架与指标测度的基础上,使用上海市郊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活动空间共享的社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研究指出,提升居民空间共享对建设充满人气的活力社区具有意义,能够为郊区社区生活圈建设和社区治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华侨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特征及其差异,探讨城市居民的社区依赖性。因子分析界定了5种社区日常活动因子:低社区依赖性活动距离、低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高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工作的频率与距离以及高社区依赖性活动距离,累积解释率达63.597%。研究进一步表明:女性低社区依赖性活动的时间距离远于男性;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学历的增长而降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收入的增长而降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家庭结构的扩大和老龄化而增强;居民高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随着居住时长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个体日常活动行为的时空特征及秩序反映出个体对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本文选取潮州古城作为案例地,以周末为典型日,采用日常活动地图收集居民与游客活动数据,基于活动分析法及ArcGIS空间分析从流动、分布与状态三个方面探究大型旅游社区的主客活动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古城的空间功能在原有的生活功能基础上演化出旅游功能,并保持着主客活动的秩序性,但其流动模式由于交通管制条例的约束及主客的共同占用,暗藏潜在矛盾;由于主客活动意图的不同,决定了活动安排上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在时空资源配置上表现出“分时共地”、“共时异地”的嵌合特征;“共时共地”之时,由于古城的空间足以容纳主客的活动,加之“商业性好客”的驱使,使得主客活动仍能保持秩序化。由于潮州古城具有着相对独立的社区结构,社区旅游发展成为社区秩序重构的重要机遇,合理的规划内容和途径能有效促进旅游社区生活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协调,在利益主体的协商与适应中构建了主客活动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已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已有关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研究中,缺少对于居民活动情境的社会分异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时间地理学中对人类活动的情境嵌入性与情境的不同维度的相关理论,以北京清河街道为例,分析不同住房来源居民在日常情境、地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下的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尝试从多个情境维度拓展对时空间行为社会分异的理解。研究发现,市场性住房居民“朝九晚五”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同伴选择外向性突出;单位性住房居民职住相对接近,在社区空间内分配时间最长且活动目的多样;安置性住房居民活动较为分散,地理情境与社会情境都呈现出“家庭内向性”特征;保障性住房居民非工作活动的“滞后性”明显,对社区空间的时间分配总体较低。除住房来源因素与个人社会经济因素外,建成环境因素对于居民对社区空间的使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的时空行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宜居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已有的环境-行为-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从静态时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邻里环境要素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健康相关行为或活动特征的中介作用。本文立足于个体导向和强调制约与企划的时间地理学、基于活动-移动模式的活动分析法、以及移动性转向下情境单元的选择问题,以个体整日活动-移动模式作为生活方式的外在行为体现,从时间、空间、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构建了基于移动性的城市环境暴露-日常活动移动模式-个体健康效应三者关系的综合分析框架,以期促进城市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回顾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发展背景,介绍时间地理学的综合生态世界观,解说其深入人心的符号系统的特点。本文总结瑞典Kajsa Elleg?rd时间地理学团队的研究进展,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理论突破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给予述评。Kajsa团队在研究视角上实现了从"家外"转向"家内"、从"个体"拓展到"组织"、从强调"物质空间"制约转向"社会文化"制约的创新;从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从绝对时空观下的"路径"到相对时空观下"情境"的转型,以及构建了人类活动的复杂情境性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发展上实现从"外在"行为转向"内在"行为,初步构建"企划—活动—企划"的"闭环"行为决策过程链;在应用研究上坚持社会—自然—技术互动的综合视角进行综合地域研究,把时间地理学方法创新地应用于家庭能源消耗与家庭分工等方面。本文最后从中国城市转型的现实与理论背景出发,探讨"新"时间地理学在中国城市空间与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复杂情境中的日常活动可视化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地理学以时空路径为代表的符号系统由于具备抽象、简明、直观等特点,在地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应用。随着GIS与地理可视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精度时空行为数据的批量生产等,真实地理环境中个体时空运动轨迹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城市社会转型等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类日常活动变得十分复杂,时间地理学由于直观刻画时空间中人类活动的时空连续性与复杂情境性而备受关注。本文首先界定了人类日常活动复杂情境的分析维度,包括日常情境、企划情境、地理情境、社会情境、技术情境等,并在此基础上将绝对时空间坐标系下的时空路径拓展到相对时空观下多维活动序列的可视化表达。其次,简单说明Daily life与VISUAL-Time PAc TS/energy use等可视化工具,介绍时空路径在复杂情境性下的可视化、模式挖掘及个案分析。最后,案例分析个体与群体尺度上活动情境可视化方法在家庭成员间分工与互动、日常活动模式差异与家庭能源消耗差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的工作日出行行为,以此探究居住郊区化模式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在国内已有时间地理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城市间直接比较研究的尝试。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为居民提供了较完善的活动机会与便捷的出行环境,但并没有避免职住空间错位;市场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无法提供完善的活动机会与良好的出行环境,居民日常活动高度依赖于内城。  相似文献   

10.
迁居对单位老年人日常生活社会网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飞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13,28(3):78-84,6
社会网络对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与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等多个维度。本文以单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观察、追踪研究、结构访谈、案例剖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对比迁居前后单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状态,分析迁居后单位老年人应对新居住空间与原有社会交往空间分离下的日常活动与交往模式的调整与变化,重点剖析迁居老年人与原单位社区之间的互动,进而归纳迁居对单位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机制,并从老年人迁居与社会交往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老龄政策。  相似文献   

11.
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以其独特的职能和地位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产生影响。本文构建社区干预机制体系,并基于内蒙古社区防控新冠肺炎的实证分析,探讨社区干预在地区和城市、农牧区间的差异,结合问卷得分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探讨影响地区间、城市和农牧区社区干预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中部地区社区干预表现突出,东部其次,西部最差,城市社区干预显著优于农牧区;组织架构和职能发挥对地区内的社区干预效果影响较大。城市社区干预以组织架构和职能发挥为主,内外联系为辅,农牧区社区干预强调组织架构和内外联系,职能发挥薄弱;社区干预依照“组织架构响应--自身职能发挥--内外联系建立”的机制推进。  相似文献   

12.
边境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受到不同行动主体在多尺度空间上的话语和实践的影响,其成效关系着全国疫情防控成败的大局。本文以云南边境城市瑞丽为对象,运用网络文本分析和网络式访谈法,基于尺度概念化框架对瑞丽市边境新冠疫情防控进行尺度本体、尺度隐喻及尺度实践分析。结果表明:在尺度本体上,国家、地方尺度实体推动疫情防控边界向内延伸,实现了物质边界的再生产;在尺度隐喻上,权力机关运用尺度话语展现疫情防控中的国家意志,极大凝聚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精神边界,进而削弱了物质边界对人们造成的障碍;在尺度实践上,政府自上而下的疫情管控政策层层下移和普通大众自下而上的防控措施层层上推建构了人、物一体的边界,形成了双重性的再边界化景观,有效发展和巩固了中国内向性边界。  相似文献   

13.
李磊  刘红兰  陶卓民  陆林 《人文地理》2022,37(5):32-41+88
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435篇文献的梳理,回顾和评述了“COVID-19对旅游业影响”的早期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健康,加剧了旅游者的负面情绪和感知风险,降低了旅游者的出游意愿,并改变了以往的行为模式。新冠肺炎通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交通之间传播,从而对旅游系统产生全面、持久的影响,对全球旅游业造成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同时,新冠肺炎还引发了对于旅游业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的反思,转型发展成为后新冠时代全球旅游业恢复重建的重要手段。最后,从“目标—要素—保障”视角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百度迁徙数据,对比 2020 年与2019年中国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3个重要节日人口城际流动差异,探讨 COVID-19 疫情对中国节日人口城际出行影响。研究指出:①2020年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百度迁徙日均人口城际流动强度分别较2019年同期下降50.1%和45.2%,同时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②2020年劳动节、国庆节百度迁徙日均人口城际流动强度指数分别较同年前一个节日增加了17.7%和36.7%,人口出行网络的路径权重、紧密性在持续增加。其中劳动节分析表明,疫情影响下人们倾向于短途出行,同时目的地选择更加多元化;③2020年4月份以哈尔滨市为主的局部疫情复发导致黑龙江省人口城际流入、流出水平分别下降 0.360 个单位和0.365个单位,同时对周边地区人口出行存在负向扩散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方秩序嵌套的人类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这一概念源于瑞典时间地理学者哈格斯特朗对人类活动复杂性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规则的思考,强调人类活动与其发生所需的时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隐含人类行为背后所需的各种资源在时间上的排列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本文系统解读了"(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的概念内涵、形成与符号表达,借助已有研究案例梳理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下地方秩序及其嵌套过程,以及目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这一概念在中国城市空间行为与规划中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孔翔  宋志贤 《人文地理》2019,34(4):47-53
开发区周边主要聚居着本地失地农民和外来普通劳动力,可能存在的内群体交往倾向会制约这两类居民间的平等、正常交往。为此,本文主要结合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X社区居民的调研,重点考察了内群体交往倾向对居民社区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区周边居民确实存在内群体交往的倾向,这使其社区感水平普遍不高;而归因于征地拆迁中的复杂矛盾,本地居民的群体的内部交往对其社区感有消极影响,但外来人口的内部交往因为有助于增强其适应新地方的能力,对社区感建构有积极影响。由此,建议既要促进两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也要关注本地居民之间以及外来人口之间的利益协调,以普遍提升其社区感。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理念的引入,当前社区各类场所的规划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入手,结合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还深入到存在主义"引力区"构成、商娱空间行为场所认知构成、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可获性构成及社区阶层化构成,总结出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四种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杨金华  章锦河  储光 《人文地理》2021,36(3):167-174
新冠疫情背景下,如何改善居民周边出游质量及生活品质,增强旅游幸福感是亟待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对衡阳居民本地出游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旅游品质感知的现状,结果表明:衡阳旅游品质感知处于中等水平;旅游品质感知存在人口统计差异,其中已婚居民、居住时间长的居民对本地旅游品质评价更高;旅游时间、旅游功能、旅游满意度三个方面对主...  相似文献   

19.
社区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事关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与公正,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以南京市居住用地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对南京市的教育、医疗、商业和公园绿地四大类社区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相关低收入社区的实地调研,研究城市边缘区低收入群体的服务设施空间剥夺问题。研究表明:南京市四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水平均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衰减的空间分异格局;较低的社区服务设施可达性不仅直接造成低收入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较低的满意度,导致其空间剥夺感的产生,还极大地阻碍着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导致社区居民强烈的迁居欲望,在他们较低的支付能力下进一步加剧其空间剥夺感。政府未来在规划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社区时,更应注重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做到社会与空间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20.
智慧城市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渗透融入社会生活,变革了传统的人地关系,时间、空间和距离被高度压缩,重塑了居民购物活动及其空间指向。受新冠疫情爆发和居家隔离政策实施的影响,居民在线购物行为呈现出不确定性,其特征及影响因素值得深究。基于对潍坊居民的问卷调查,厘清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特征及其与平时的差异,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诠释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频率、费用和时长均高于平时;城市中心区居民的在线购物频率、费用和时长高于郊区,揭示出“创新扩散假说”在疫情期仍然成立。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认知和实体购物行为均对其在线购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在线购物年限更长、居住区位越佳的居民更倾向于在线购物。研究丰富了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的学术讨论,能为城乡零售空间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