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武汉三镇是由楚文化、江湖文化、市井文化构成的,似乎也太流于一般。九省通衢之地,就规定了武汉是个大码头,码头文化才是最佳的浓缩!  相似文献   

2.
武昌贡院街     
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有着3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汇集了大量湖北省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惟楚有才"这样优秀教育文化资源的集大成之地。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构成了武汉市的城市文脉,也是整个湖北省教育文化的一个缩影,保护武汉城市文脉对传承和发展整个湖北省教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武昌贡院街相传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初时规模较小,至明成祖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城市的武汉.曾是中南地区文化的集聚地。1920年,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立;1949年,中原大学美术系建系;1950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美术科建立;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1958年,中南美专迁广州,湖北艺术学院成立;1965年,湖北美术院建院。湖北80多年的美术教育体系拥有一大批美术人才,唐一禾、关山月、黎雄才、阳太阳、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杨立光、晴川画会。以及“85思潮”中涌现的众多油画家和国域家,他们为湖北武汉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收藏和陈列的窗口,这些标志着湖北武汉文化的绘画精品,要么流落他乡,要么廉价售出,散落于民间,未能得到保存和延续。  相似文献   

4.
<正>“大武汉”一词的频繁运用,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内涵体现的是城市地位,尤其是经济体量的重要性。从“武汉”到“大武汉”,其历史渊源可谓草蛇灰线,有迹可查。“武汉”源于江汉朝宗的“双城”现象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长江中游江汉朝宗之地,汉阳出现却月城、鲁山城,武昌出现夏口城,首现长江两岸对峙的“双城”现象。双城现象前后延绵千年,到唐宋时期的鄂州城(今武昌)和汉阳城臻于鼎盛。  相似文献   

5.
印加安 《旅游纵览》2015,(2):128-129
休闲现已发展成为大众的生活必需品,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休闲文化是一切休闲生活的根和魂,今天的城市急需与之挈合的城市休闲文化。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大武汉也是商业贸易中转站,打造一种城市休闲文化对于武汉市民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武汉东湖旅游圈休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东湖休闲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就像一个城市缺少不了博物馆一样.承载着城市文明积淀和记忆的图书馆,一样也是城市亮丽的名片。公共图书馆是深藏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宝库,是人们吸取文化知识和教育的源泉。举办开放型的公共图书馆是开发民智的举措之一。我国一直到清末,才在湖北省武昌府开办了全国第一家公营的公众开放型的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早年,武汉还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而中国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学校“文华图书专科学校”也设在武汉。武汉,当之无愧是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7.
陈铭枢将军字真如,广东合浦人,生于1889年。他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与张发奎所率的第十二师,是北伐战争中主力之主力,世称“铁军”,曾参加过攻占湘南、衡阳、长沙、岳州、汀泗桥、贺胜桥、汉口、武昌、马回岭等许多重大战役。攻占武昌后,他曾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十一军军长,后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8.
汉阳,是武汉三镇中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桥城”。 当今汉阳,不仅有连接武昌、汉口的八座现代跨江公(铁)路桥梁,也有武汉最早的立交桥(琴台立交桥)、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人行天桥(钟家村人行天桥)、三镇最长的跨湖大桥(墨水湖大桥)、两座铁路跨线桥及诸多湖(港)交通桥和景观桥。其实。依江伴水的古汉阳也曾有过一些桥,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或已不存,或演变成当今的街巷。或仅见于地名文献中,或被今人改建成坚固的现代桥梁。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武汉是一个火灾多发的"火龙地"。旧时武汉人烟稠密,市井繁华,店铺鳞次栉比,房屋错落相连,但也为火魔的肆虐提供了便利。火灾频发之因古时武汉多火灾,人们怀疑是火神作祟,"不知尽力于人事,而徒知托庇于神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在鄂州(今武昌)建宋大夫庙,祀火精宋毋忌(传说中的火仙),以祈祷消除火灾。汉口也建有祭祀火神的庙宇多处,其中最著者为清顺治年始建的四官殿(在今汉口四官殿码头一带)。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49年南下接管武汉干部队伍的一员。约在5月20号左右,在吴德峰市长率领下乘四野军车从黄陂进入汉口。在江边的旧政权退伍军人俱乐部,我们住了两三天,后被分配到市府武昌办事处。这时,何方宏(主任)、彭炎(副主任)过江接管了原湖北省会的武昌市政府,  相似文献   

11.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阳、汉口的联称,今统称“武汉”。 三镇之中,武昌发达最早,“周彝王时,楚子熊渠封子红为鄂王”,周代即为繁居之地。武昌依江,古名“鄂渚”,又称“江城”,屈原在《楚辞》“涉江”一章中,曾叙述过他当年游鄂渚的情景。“江城”,江夏县城的简称,唐李白诗中有“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汉阳依山,古名“大别”,相传大禹治水至此,龟山麓曾有柏树,宋苏轼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苦。”明楚庄王孟烷曾有《大别山》一诗:“名山钟秀自大开,岿然盘腐天之魄?;汉口依水,古名“夏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在武汉居留过的各派系军事要员有北洋军阀首领吴佩孚、湖北省督军萧耀南、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主席夏斗寅、武汉国民政府将领唐生智、汪伪政权时期湖北省省长叶蓬、四川军阀杨森、桂系军阀白崇禧等。这些人都在武昌或汉口选地出资修筑了豪华  相似文献   

13.
何成浚,湖北随县人。刘文岛,湖北广济人。两人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又都是蒋介石的亲信,但因权力之争,互相倾轧。 1929年,何成浚任湖北省主席兼武汉行营主任。刘文岛任武汉特别市市长。本来武汉特别市管辖武昌、汉口、汉阳三镇, 而何成浚却千方百计地活动,最终把武昌、汉阳收为省辖。武汉特别市就随之改为汉口特别市,刘文岛也由武汉特别市市长变成了汉口特别市市长。刘大不满意, 十分恨何。  相似文献   

14.
武汉生活秀     
去武汉之前,武汉,是诗意流淌的一栋黄鹤楼,是樱花浪漫的一所武汉大学,是万里横渡的一条长江:去武汉之后,武汉,是午后黄鹤楼下隆隆火车声里的一场楚剧,是每天来往与汉口,武昌以及汉阳三镇之间的一艘渡轮,是清展街边巷里幸福的一碗热干面。  相似文献   

15.
黄兴的纪念     
1984年3月17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薛君度先生来到武汉,在参观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及其武昌起义的史实展览后,欣然提笔,写下了“辛亥革命,世以孙黄并称,我们研究辛亥革命,应该尊重历史事实”的题词。这段题词,充分肯定了黄兴在辛亥革命中与孙中山齐名的历史地位。武汉是黄兴“讲业视师之地”。在武汉这座长江中游的重镇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的行列的今天,回顾黄兴在武汉学习和战斗过的经历,循着散落在城区街巷中的革命遗址追寻他的足迹,不忘前贤,尊重前贤,师法前贤,或许是我们对黄…  相似文献   

16.
正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无论你是谁,无论享有多么世界性的美食家称号,无论多少网友粉丝拥戴你为超级吃货,我都有一个好心的建议,先,赶紧,设法,吃吃菜薹。武汉有一种蔬菜,名叫菜薹。血统正宗菜薹,叫洪山菜薹。洪山是武汉一个区,在长江以南。武汉人一般懒得把行政区划说那么清楚,凡长江以南,就说武昌。凡长江以北,就说汉口。汉口人家卖菜薹,只要说是武昌的,价格就理直气壮高于非武昌的。  相似文献   

17.
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的武汉三镇,有两尊孙中山铜像分别耸立在武昌和汉口的繁华街区,它们不仅寄托了武汉人民对孙中山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而且富有象征性地展示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历史联系。1911年10月IO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从形式上看与孙中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起义爆发之日,孙中山远在美国。然而,这场革命正是在孙中山的旗帜下进行的,是他的思想和人格所培育和影。响的一代湖北革命志士所成就的。早在1897年,湖北留日学生吴禄贞、傅慈祥等即在日本会晤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广泛联系革命同志,这可谓是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18.
正(一)武昌有文字记载的造船始于汉末。在白沙洲一带建有船坞,供修船、造船之用。孙权筑夏口城时,黄盖所率水师部署在武昌沿江一带,并设了大型造船工场,《武汉通史》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大船坞。那时所造之船均为军事之用,且造船体较大,"于坞中大会百官议之",可见造船工场已有相当规模。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昌的造船工场,不仅继续在军事上发挥作用,而且向着民用  相似文献   

19.
正武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长江同汉江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Y字型。这个Y字型,把武汉分割成三大区域,即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世界范围的城市中,有两江交汇的城市很多,而形成三镇鼎立之势的城市只有武汉。  相似文献   

20.
热干面     
一个地方的小吃,其实是最能体现地方文化、地方风情、地方特色的。武汉的小吃之丰富多元,应该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吧?我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单是武汉的传统小吃, 便有二百多种,真是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这些个传统的小吃,其实应该算作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应该在我们的保护之列的。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关心经理弘扬武汉的小吃文化。其中的缘由, 大概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人,关心的都是天下之大事,比如“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没得到解放,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于我,从小大概是饿怕了,所以对小吃非常的感兴趣。说起来好笑,我小时候最宏伟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用一根竹签一次串三个面窝,让我一次吃个够。所以,当这个理想最后实现了,我就想写一本关于武汉小吃的书。架势拉开了,资料等身了,可是一写起来, 才觉得水好深。再加上自己也逐渐成了个文化人,逐渐地就被“水深火热”之类的天下事缠住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书即使写出来,谁跟你去出呢?现在的市场其实只需要一个宝贝:“方便面”。开水一泡,马上就一大碗,这样的“快速”食品, 是中国商家快速发财的宝贝啊。于是,写了十几篇后,就将《武汉小吃》的计划,封存起来了。今年初春,小琴来访,谈起这个封存的计划,小琴非常感兴趣。于是去寻找当年的旧稿,可惜很多已经遗失了。现将能够找到的,作为引玉之砖先抛出来,以期有同好慨然响应,纷纷投笔从吃,则武汉好吃佬之幸也,武汉文化之幸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