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市4个高校居住区为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小区内的职工居民和相关高校的房管部门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微观层面验证了中国城市单位作用的"隐形化"现象。通过结合社会变革背景和个人住房行为特征,揭示了住房改革实施后单位在职工住房获得中作用的转变,对单位作用的"隐形化"现象进行了解释。文章尝试对单位作用"隐形化"的表现形式和从出现、发展到减弱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指出这种单位作用的"隐形化"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制度和市场经济双重作用的结果,并对"新型单位社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宇 《神州》2012,(5):116-116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的缩短,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造成现代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针对这一现象,隐形教育出现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隐形教育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一番浅析,并对如何优化提出了一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宇 《神州》2012,(8):154-154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的缩短,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造成现代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针对这一现象,隐形教育出现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隐形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教育的渗透性,提高了教育方式的间接性,使教育效果长久性,本文就对隐形教育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一番浅析,并对如何优化提出了一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闫小培 《人文地理》2012,26(1):60-65
非正规住房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现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量村庄被纳入城市并以"城中村"的方式成为我国城市的非正规居住空间。"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作为规划外的住房发展方式,在承担特殊的住房供应职能的同时带来各种环境、经济、社会和管理问题。论文在梳理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市场—社会的视角剖析"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能动性"理论总结"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演化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的住房因时而定,因地而别,笔者仅就其千变万化的住房类型及特点,作些尝试性分析,不当之处,热望诸多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古代赫哲族的住房,从横向比较有临时住房和固定住房;从纵向划分又有“撮罗安口”、“卓”、“希日免克”几种类型。即便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其固定住房和临时住房共存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借助对其住房类型的追踪调查,不难看到赫哲族社会发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加快了和谐社会构建的步伐,和谐社会首先需要保障民生,而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住房保障,所以为了确保住房保障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则需要对住房保障工作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从而形成住房保障档案。文中对住房保障档案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住房保障档案的特点,并进一步对强化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重要的传统社区之一,曾经是以单位制度作为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准乡土性"社区。而在转型期,随着城市空间重构、单位制度解体与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单位社区出现了以社区杂化过程为显著特征的制度-空间-社会的全面转型。单位社区杂化从广义上包括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社区"准乡土性"的消失和"城市性"的构建。本文从城市性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经典理论出发,从不同维度理解单位社区杂化中城市性构建的现象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住房制度改革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身社会经济特征和消费偏好,选择居住区位和住房与邻里质量,住房选择行为相对自由化。商品房的开发在住房制度改革后得到鼓励,房产商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引下,自主选择投资区位,建设不同层次的住房和邻里,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需求。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工龄的职工在享受房改房的机会明显不同,造成享受者和未享受者住房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居住分异。公共部门的干预使得住房类型构成多样化,出现了经济适用房、房改房和廉租房等资助房,与商品房并存;种种约束条件使得社会群体在不同类型住房中分布并不均衡,形成居住分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发生了内城区域"绅士化"现象。西方学者对其起因的解释,从强调房产供应的"租差理论"与强调中产阶级文化需求观点的截然对立,到逐渐走向相互的融合。绅士化在加拿大的中心城市有各种表现,也带来了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加重了住房问题和导致社会上、下阶层之间及英裔与少数族群之间的纠葛,是其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减少这些影响的诸多因素中,政府恢复社会住房的建设和调整相关的住房政策,并向少数族群社区提供有力的支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行政执法档案区别于一般的业务档案,是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档案,是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执法程序和依据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行政执法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讨论了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意义,介绍了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的特点和档案管理的内容,并对如何做好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住房紧张问题非常严重,群众对此意见极大。党和政府依据《宪法》,落实私房政策;加大住房投入与调整供给模式,扩大住房供给;进行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等措施,初步缓解了城市住房紧张问题。但由于重工业优先战略下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失调、住房商品化与福利分房制度并行条件下职工个人购房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未能使住房紧张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然而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为此后的住房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是住房公积金事务的保障性工作,随着住房公积金档案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住房公积金档案的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风险隐患,如何解决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中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档案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前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探讨了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力求为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实物福利分房城市住房分配方式与农村有所不同。我老家所在的蔡甸区农村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农民私人投资建房。住房为最长期的消费品,是每个家庭最主要的投资项目。俗语说,"做一栋房子、娶一房老婆、生几个孩子",是惬意农家的生存状态。1983年以前城市的住房制度,与城市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居民住房主要由国家和单位统一调配。从理论上讲,它是由国家和单位对职工劳动价值中的住房消费因素做了统一的社会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城市史学,对公共住房研究尤为关注。至今,该研究领域的叙事模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化。首先是六七十年代基于高层公共住房衰败个案的研究,形成了"高层公共住房失败论";80年代,这一否定性叙事扩展至对公共住房政策的整体叙事上,出现了"公共住房彻底失败论";2000年以来,"公共住房迷思说"问世,认为之前研究过于偏重衰败个案,两度"失败论"不足以涵盖公共住房政策发展的历史全貌。从"失败论"到"迷思说"的演变过程,说明美国城市史学界的公共住房研究逐步走出偏重个案研究导致的"以偏概全"误区,开创了个案研究与总体史研究互补的新局面。这对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城市住房保障理论与制度创新兼具学理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住房公积金在中国已经累积到了天文数字,但这笔巨款在运营中发生了一系列问题:缴纳人感受不到作用、原本扶持民众的资金却成为政府的后备财政、频发公积金官员贪腐丑闻。人们难免会问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相似文献   

16.
张兵 《沧桑》2011,(1):266-266
2010年12月14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志鉴办公室赴朔州市督导城乡建设志、城乡建设年鉴编纂工作,并召集朔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局、园林局、房地产管理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座谈,研究、部署城乡建设志鉴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阐述南京市住房改革纲要,通过对住房改革的分析,揭示住房矛盾。强调今后应当重视住房改革引发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培阳 《人文地理》2017,32(1):9-15
全球化竞争促使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上住房市场的持续去管制化,欧美国家多数大学城镇出现“学生化”的现象,与此相应的城市地理学研究逐渐展开。从学生化概念的提出入手,回顾了西方尤其是英国学生化研究的简要历程,从学生化的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后果影响、应对策略和学生化与中产阶层化关系等方面分析当前学生化研究的新特征。结合研究回顾,认为学生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尚处在探索阶段,且主要在中产阶层化的理论框架体系中进行。中国学生化研究应当结合自身背景进行概念界定与实证、理论研究。未来学生化研究将集中于四个方面:大数据等新技术方法在学生化研究中的应用、学生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学生化效应评估与应对机制研究以及学生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雪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22,37(6):39-46
混合住房社区内的社会分异是城市社会分异的新形式,是城市地理学者面临的新研究议题,也是在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居住区分异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平均化了“邻里效应”,无法揭示同一居住区内部的社会分异。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为揭示社区内部的社会分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首先回顾混合住房社区政策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界关于居住混合与社会融合关系的争议,然后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合住房社区的研究进行综述,接着讨论了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透视社会分异问题的有效性,并基于已有研究进展构建了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混合住房社区社会分异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混合住房社区政策制定和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书亭  塔娜 《人文地理》2021,36(2):35-45
提 要:从微观尺度检验不同住房性质居民职住关系的时空演变,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深层机制.利用问卷调查开展2000年以来上海郊区不同住房性质居民职住地变迁的时间地理学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住房性质居民的职住关系变化呈现显著差异."市场购房"居民多由中心城区向外迁移和郊区侧向迁移,职住距离上升,职住关系更加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