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林耿  阎小培 《人文地理》2003,18(3):37-41
商业功能区是城市商业多种业态和功能在不同地域的反映,其形成环境和演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发展走势。下文通过分析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演化趋势,探讨城市商业功能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城市(城廓、古居民点)的出现与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强,城市(城廓)的分布严格受自然条件的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改造环境能力的提高,城市(城廓)的分布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城市(城廓)分布的影响因素各地不尽相同。本文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古长城及社会历史条件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内蒙古地区古代城市(城廓)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891—1938年青岛城市功能和形态初步形成。在城市功能方面,德占时期形成了居住、休闲、行政、交通、工业、军事等多组团的城市格局。第一次日占时期城市组团功能渐趋复合,城市实力大幅增强。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管理时期受西方城市规划建筑思潮的影响,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在城市空间结构形式方面,受“线性城市”理论、弗里池“未来城市”理论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影响,形成了沿铁路和港口的交通线纵轴及海岸线横轴线性分布的功能组团和明显的三层城市功能圈层。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功能与人口郊区迁移的特征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郁 《人文地理》2007,22(5):34-37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高峰期,城市产业功能和人口的郊区化趋势日益显著,速度不断加快。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下,郊区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与产业功能的郊区迁移对城市结构转型以及郊区城市化具有怎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析。本文根据区县一级的城市建设与人口等相关统计数据,总结近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人口郊区迁移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分析郊区化对郊区人口城市化、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辨明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和促进郊区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州跨国机构的时空过程及其动力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琳  苏念  薛德升 《人文地理》2012,26(1):66-71
在"思想全球化,行动地方化"的今天,跨国行为的迅猛发展导致众多跨国机构在城市的落户。随着跨国机构的不断发展且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关注。广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外贸地位重要,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但是跨国机构在城市的发展却极少受到关注。选取进驻广州的跨国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跨国机构的类型及结构功能,研究其在广州的空间历程及其进驻因素。探讨广州跨国机构的时空分布过程及其内外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伴随着广州城市空间重构和重心东移,跨国机构的时空特征表现为不断向城市东部分布和转移的过程:从历史时期在沙面的国际化经营,到改革之初在环市东的初步集聚,而2000年以后则表现为向天河北和珠江新城的分布和迁移。跨国机构进驻广州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广州区域中心功能、优越的地理和交通位置、发达的对外贸易的吸引;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跨国机构发挥其地区总部管理和辐射功能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地方和全球网络联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36年杭州市对城区20处路口的交通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杭州城区交通量受城市功能、道路等级、商业布局、人口密度、人员职业以及消费娱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总体呈现出偏消费型城市的时间分布和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出近代杭州城市建设局部肌理发生改变,区域功能分工形成,市民生活的时空维度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的总体意象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模结构研究可以反映城市在不同规模等级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聚或分散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该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研究运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方法,直观的反映了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格局的连续变化。分别从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城镇密集带的结构变化和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网络构建等视角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探讨,指出全省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Kernel密度在整体上具有西高东低、南密北疏的态势;城市体系的空间模式由最初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向点-轴-面结构演化;南京都市圈的进一步延伸,将促进长三角多核心巨型城市网络向更大地域范围拓展。由此提出全省在不断优化城市体系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设,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和城市规模布局的均衡,建立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网络城市发展模式,以更好的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城市景观,本文以北京朝阳区为研究范围,利用流动商贩和POI等大数据,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摊贩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高密度的消费需求是引致流动商贩集聚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在正规商业较为缺乏的区域,流动商贩的高发态势尤为明显,政府管制没有也无法遏制这一非正规经济现象。②相较于道路网络的通达性,街区尺度的宜人性和城市功能的多样性更为显著地促进了商贩集聚,因此小巷支路是疏导区选址的理想场所。③不同用地类型对各时段的商贩空间分布具有差异化影响,可考虑在特定用地周边设置固定型、临时型等多种形式的疏导区,以实现各类城市功能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9.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汉代三级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以邯郸、涿、蓟等名都大邑为联结点的河北地区城市网络呈现出自身的诸多特点。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影响至今,新旧城邑的地域差异极为明显,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的侯邑城市的数量变动也非常引人注目。城、郭的合而为一,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细化,完善的交通与排水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均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水平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环状结构中,蔬菜种植位于第一圈层。中国现行农业生产体制下,这种环状结构会产生一些偏差。本文对河南省开封市蔬菜生产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开封市蔬菜种植存在由邻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紧邻各县城中心分布较少,中远郊地区和交通便捷区分布广泛,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格局。相关证据并不支持传统杜能环中的蔬菜圈层观点。这种分布特征受市场、交通、技术、地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在中国国情和地理条件下杜能理论应用的局限,对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形式主要有城市和村落两种类型,其发展演变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两个阶段。土司时期,城市稀少,城址多在盆地(或坪坝)或临近长江之地,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政治、军事职能较强;土司村寨的分布大势是北少南多,村寨的规模相对较大,非土司区村落分布稀散。改土归流后,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多,城址的分布渐趋均衡,但城市的规模仍不大,内部结构较土司时期复杂,城市除仍具有政治、军事功能,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有所增强;村落多集中分布于原土司区,村落的数量增多,但规模较小。影响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分布与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民族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重庆的区域警政构建过程始终与城市发展的轨迹相同步。在警政层级构建的时序性演进过程中,警政效用在立体的城市空间内不断延展和加深。从警事机构的职能演变来看,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深入与时代语境的转换,在区域内不断产生出新的警务需求,而区域警政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不断重构与调试。就空间分布而言,警事机构的空间布局以城市空间为依托,警务机构的选址由以人口为基数的单向考量逐渐发展为包含人口、交通、经济等多种要素的社会性考量。日益健全的专职性警事机构从产生到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铺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量了自身的职能特性与区域功能特征。构建重庆城市警政时空格局并对其施加影响的要素是综合性的,既有特殊历史语境下对其施加的波段影响,同时也有重庆区域要素对其构成的长效性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吴雪萍  赵果庆 《人文地理》2018,33(2):130-137
城市人口集聚分布以及城市带的形成是一个空间现象,空间力量对其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与趋势面分析相结合方法,以617个县级以上城市1998年和2011年的城镇人口和经纬度坐标数据来研究中国城市人口空间集聚分布与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人口分布与其周围相邻城市的人口分布关系密切,并且其6阶空间自相关效应是最强的;同时地理位置对中国城市人口体系的空间分布和纵向形态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位置相关的共同作用下,城市人口规模聚集区已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  相似文献   

14.
河西在汉代以前的文明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华  李吉均 《人文地理》2002,17(3):75-77,89
文章首先从地理的角度论证了河西的农业形式的文明只能从乌鞘岭东边传播过去。在这基础上,结合乌鞘岭东边农业形式的文明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河西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可能性质,认为虽然有挟有那样生产技能的文化曾经传播到河西,但由于游牧社会生产方式的排斥影响,农业并没有得到发展,更没有进入农业社会。整个河西在汉代以前一直处于游牧社会,并发展着游牧文明。  相似文献   

15.
黄柯可 《世界历史》2000,46(3):12-20
在人类历史上 ,城市的出现大约已有 5 0 0 0年之久。自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以后 ,出现了商品和货币。而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人阶级以后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固定地点便应运而生 ,形成了城市的雏形。但是 ,城市的出现不等于城市化的开始。城市化不是指城市发展、演变的简单过程 ,而是指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之后 ,城市性质和功能的根本改变。在农业文明占统治地位的前工业社会 ,城市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 ,城市是建立在农业和土地财产基础之上 ,社会呈现的是“城市乡村化”的景象。城市仅是农产品的集散地和手工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6.
蒋宏彦 《风景名胜》2021,(5):0074-0074
对于城市而言,水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有效规划的重要基础,影响城市的总体发展发现和规划布局。对于城市滨水区来说,水系能够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活动空间具备较强的功能,同时也是较为理想的生活居住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系景观不断受到重视,其主要建设与规划管理逐渐成为改善环境和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规划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战和  许玲 《人文地理》2006,21(2):65-66,64
高新区作为一个崭新的城市空间和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极核,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空间结构。本文从高新区作为城市一个功能单元的空间属性出发,分析了高新区建设发展对城市社会新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重要影响;进而分析了高新区建设发展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指出高新区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一个集商务、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尚生活区为一体的新的城市空间;最后,本文还简单分析了高新区建设发展带来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发展阶段与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城市休闲功能概念的界定,分析了城市休闲功能的构成要素及内容,并以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发展为例,依据体闲服务设施配置重点和满足对象的变化,分析城市休闲功能的发展阶段与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城市休闲功能优化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杭州城区内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分布特点是基本与现代城市重合,木结构及砖石结构的房屋多集中在市区内人口密集的区域。由于杭州城区文保单位分布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物保护工作应与城市发展同步。对于目前杭州城区文保单位的种种保护利用方式,既有值得推广的范例如沿用原有功能或辟为博物馆、纪念馆,也存在对各种不当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静  陆林 《人文地理》2010,25(2):70-73
文章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城市文化街区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务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文化街区的主要功能,认为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实质是一个不断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动态螺旋式发展过程;探讨了城市文化街区的功能演化机制,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旅游发展、文化发展是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的三大外部影响因素。认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导入文化街区,是引导街区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