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洪亮 《沧桑》2009,(1):36-37
法、德两国是世仇,法国为确保自己在一战后所确立的优势地位,执行对德强硬政策。随着时势的发展,法国陷于自身的困境:财政困难,经济低迷;政局动荡,内阁更迭频繁;英国外交的掣制以及国内和平主义思想盛行。法国最终选择一条谋求同德和解、妥协的外交路线,尾随英国执行绥靖政策。其结果是害人又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王艳萍 《沧桑》2011,(1):81+85-81,8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的对策,而始作俑者是英国。英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的缺失、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潮及政府政策的缺乏远见,面对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采取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3.
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绥靖政策的出台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它对当代国际政治外交留下深重的思考。英国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推行国,本文就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侵略扩张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英国本应与中国携手同力结成反日统一战线,制止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但英国却奉行了一条以牺牲中国,谋求把自身损害降到最低的对日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探求英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推行对日绥靖政策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正确处理当今国际关系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龚沛龙 《文史春秋》2005,(11):63-6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60年了,那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在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将和平的美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由此也带给了人类这60年相对和平发展的局面。不过,我们也遗憾的看到60年来,战争这头“魔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些小规模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规模的战争阴影依然笼罩着地球。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这些战后和平年代的幸运儿该怎样做呢?或许历史可以给我们一些好的答案。英、美、法这些老牌强国,在二战初期所遵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乃至形成规模,犯下了很严重的错…  相似文献   

6.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进一步暴露了要同其它西方大国争霸和重新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同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但是,在3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仍继续其在20年代推行的“扶德抑法”政策,企图通过制造法德之间的“均势”和对抗谋求自己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权。30年代中期后,迫于德国威胁进一步增大的压力,英国不得不停止“扶德抑法”,开始拉着法国对德国实行有限度的绥靖政策,以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它又大搞祸水东引,企图利用苏德战争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7.
徐成 《史学集刊》2021,(1):134-144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实施的绥靖政策,一般被认为是鼓励希特勒侵略胆量和野心、最终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日后甚至发展成了国际政治中软弱无能、胆怯和丧失原则的无益让步的代名词,即所谓"慕尼黑类比"。在"慕尼黑类比"的阴影下,"绥靖"一词被严重污名化,沦为政治攻击的工具,用以反对任何正常和必要的国家间谈判、妥协和友好交往,为强硬外交乃至战争铺路,产生了严重的国际政治后果。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绥靖可以是一种通过向对方做出不对等的利益让步来化解危机、避免战争的理性手段,它是一国在面临他国直接威胁挑战或危机情形下,当相互妥协、威慑与强制外交等其他手段都失败或不可行,从而使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基于成本收益计算和利害权衡,为了避免战争而做出的最后努力。未来研究中应摒弃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发掘更多绥靖案例,对诸如绥靖政策何以成败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于国际政治中的绥靖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陈翔 《黑龙江史志》2014,(20):91-93
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前期,哈布斯堡帝国的雄伟国力和霸权政策威胁着欧洲多数国家的安全、独立与生存,激起这些国家不同形式和不同烈度的反对与抵制。作为西欧传统大国的法国,为了追求本国的安全环境以及实现自身的霸权目标,奉行"东方栅栏政策",积极与土耳其、波兰、瑞典等国结盟,东西两面夹击哈布斯堡帝国。"东方栅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使奥地利哈布斯堡面临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影响了其战略目标的达成,基本上维持了欧洲的大致均衡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的利益。当然,"东方栅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9.
中古晚期以来,法国政府农业经济政策包括赋税政策,经历了重视、解放、保护、补贴农业的过程。中间虽时有逆转,但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现在的法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尽管如此,法国政府仍然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厉行惠农政策。法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经济政策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愿 《史学月刊》2012,(7):83-88
苏德战争的爆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对远东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政府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不仅密切关注着远东局势,而且立刻做出了防止日本北进苏联的反应。更重要的,苏德战争爆发促使远东局势进一步趋向明朗,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对日本推行更为强硬的威慑政策。首先,它进一步冲击了远东原已摇摇欲坠的力量均势,迫使美国更积极地介入到远东事务中来;其次,它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战场在美国远东政策筹算中的地位,美国必须更重视中国的态度;再次,美苏结盟增强了美国对抗日本的决心和信心;最后,援苏政策的确立使得美日妥协的希望更加渺茫。1941年下半年不断升级的美日矛盾正是在苏德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了一项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援助政策争取进步联盟政策。促使肯尼迪政府推行争取进步联盟政策的原因众多: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援助政策;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美国推行争取进步联盟政策的最根本原因是出于美国国家自身利益。本文将从以上方面来总结和分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推行的争取进步联盟政策的推行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胡晓 《安徽史学》2003,(1):84-86
1917至1918年的南北统一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区域甚广,卷入人员众多,牵扯问题错综复杂。过去的论述大多从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护法运动的角度,本则以当时北洋系军阀首领及北京政府核心人物段祺瑞为研究主体,着重探析他的武力统一政策的失败原因及其对民国政局的影响。作认为,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的失败,既有必然性,亦有偶然性,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原因,是在内忧外患、云诡波谲的时代背景下,各方势力、各种矛盾冲突调和的结果。段祺瑞发动和领导的南北统一战争的失败,是北洋皖系统治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并对其后的五四运动、直皖战争乃至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边境上还生活着诸如匈奴、羌、高句丽、乌桓、句町、焉耆等许许多多的非汉民族。王莽对这些民族实施了哪些特殊民族政策以及实施这些民族政策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顾杭  庞冠群 《史学史研究》2012,(4):93-100,117
19世纪是法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究其原因,既有法国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与这一时期法国史学对近邻德国的学习和借鉴有关。斯塔尔夫人的《论德国》最早将德国古典历史哲学介绍给法国人,此后,基内与库赞在将赫尔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哲学引入法国上着力最著。兰克为代表的德国实证史学在主导19世纪德国史学研究的同时,也于法国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以莫诺、拉维斯、瑟诺博司为首的法国史学家在借鉴兰克史学的基础上,推动法国实证史学在学科化与专业化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美国对德绥靖政策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于“史汀生主义”的性质、30年代的孤立主义及“中立法”、美国与慕尼黑阴谋的关系、以及珍珠港事件的原因等方面。但事实上在1938年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之前,美国也曾酝酿过对德绥靖方案,甚至由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罗斯福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0,2(2):78-83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标志着德国纳粹化的开始。德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安。但是.由于法国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希特勒上台次日组阁的达拉第政府不得不将如何恢复财政平衡视为第一要务;同时法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与希特勒新政权达成和解还抱有幻想,这最终促使法国政府在对德政策方面采取了“理智而冷静”的政策,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海洋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海权思想日益兴起。自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强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的道路。英法之争的历史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其经历时间之久,矛盾之复杂,本文仅从英法之争最后的结果——英国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法国则丢失了印度和北美大片殖民地的视角分析英法之争。  相似文献   

20.
何浪燕 《史学月刊》2003,(11):71-74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出现了现代反犹主义思潮,其中法国尤为典型。当时,法国反犹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反犹主义政治化,即反犹立法的确定、大规模的群众反犹运动以及民众对反犹观念狂热的、盲目的信仰。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是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宗教、思想、历史、社会、经济、现实的政治状况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和现实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