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霞 《敦煌学辑刊》2023,(2):148-162
回鹘文本《医理精华》的编撰沿袭梵文本,即按照“不同主题”分门别类,或以医论、病名、功效、分科、治法等命主题名。方剂的编写体例方面,或以常规之例、以医论中附有治法、以医论中附有方剂。所载内容方面,其与梵文本《医理精华》完全相同的医论或方剂共计22个,不完全相同的医论或方剂共有46处。再次比对分析,得知回鹘文本在翻译时并非完全遵循梵文本的体例和内容,而是进行了“再创造”,部分方剂在核心组成基础之上发生了变化,如药物、制备、用法等,另有部分方剂增加了新的医学内容,如疗法、病因判断、病状描述、医学实践认知内容以及新验方等。我们再以“生命吠陀”为切入点,梳理相关史料,探得随着佛教的传入,成型的早期“生命吠陀”著作《毗卢本集》于5世纪前后已流入高昌地区,大乘佛教经典《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载有的“生命吠陀”理论约于10-11世纪确已流入回鹘。  相似文献   

2.
第三种傣族     
提起傣族,一般人只会想到孔雀舞中那身段婀娜,如迎风弱柳般傣家姑娘的形像。那是水傣,只是傣族的一种。此外还有“旱傣”和“花腰傣”。云南有的人知道,内地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3.
莲花图像散布于佛教建筑、造像和绘画之中,是佛法、佛国、佛和菩萨的象征。佛教为什么选择莲花?本文将莲花意涵置于佛教思想发展的大脉络中考察,得出以下结论 :莲花有二义,照其本也。“不染”比喻佛的品行和境界,“光明”承担度化众生的任务。光明佛国世界的形成,促使佛教借用已有宗教表现光明的象征符号构建自身的图像系统,莲花即是其中之一。莲花的光明意象源自古埃及,经由波斯传入印度。古埃及的复活观念及表现形式与佛教“莲花化生”高度相似。佛教莲花的“不染”“芳香”和“光明”意涵丰富了中国的莲花意象,不过,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选择了“不染”“芳香”,忘记了“光明”。  相似文献   

4.
四臂观音     
观音,亦称观世音、“观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积多伊湿俄罗”(佛教菩萨名),阿弥陀佛的左胁持;“西方三圣”之一。佛教将其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应机以种种化身前往拯救解脱。故佛教中有各  相似文献   

5.
西魏以降石窟寺中大量出现的瘗葬形式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信仰特别是其中的“轮回”说与我国“灵魂不灭”传统丧葬观念和“事死如事生”传统丧葬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 ,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张麟 《神州》2012,(29):34-34
当今社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佛教在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盛行,至当今时代,佛教在人们的思想中面临着现代问题,也就是如何真正体现佛教的社会价值。佛教必须是“实际的”,才可能真正驻足人间;在“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本是一家”的全球时代,佛教必须是“世界”的,才可能是全人类的。  相似文献   

7.
本刊从去年第一期发表岩峰同志的《贝叶寄语》一文开始,开展了关于傣族文学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先后共发表七篇文章,直到今年九月召开的“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达到了高潮。通过讨论,绝大部份同志都认为,如同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根是不可能有生命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根深才能叶茂。傣族文学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壤和文学传统,是不可能形成灿烂辉煌的面貌的。在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上,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傣民族产生了五百多部长篇叙事诗?由此很自然地接触到傣族文学与佛教、傣族文学与印度文学及东南亚诸国文学、傣族文学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佛教哲理     
本文把佛哲理概括为如下几个要点:一、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是“苦”;二、“觉悟”是佛教立教之本;三、“因缘和合”是佛教哲理的基石;四、“三法印”集中体现了佛家思想;五、佛教对社会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旅游》1999,(10)
美丽的,充满奇迹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之一,占地面积约2.5万亩。走近园门,便可看到热带雨林奇观之──独木成林。高达10米的主干和十余要云干中树、藤共生,给您一种神奇的效果。木刻园之名为清末皇成爱新觉罗·松石手迹,傣文系“傣王”召存信所书。二座高3.5米,重16吨的石雕神象,曰夜守护着原始森林公园。穿进独木成林,便可在少数民族的热情接待和一个个神奇的传说中开始原始森林之旅。傣寨景区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从傣门开始到古朴、别致的傣井,栏干式如飞翔的凤凰般的傣楼无处不显露出…  相似文献   

10.
德昂(原称崩龙)族是一个人数不多而分布广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活方式独特的民族。现有人口15,462人(1990年统计),聚居在云南省德宏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三台山区和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军弄,其余分散居住在盈汪、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 德昂族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其中又分“别列”,“梁”和“汝买”3种方言。因与傣、汉、景颇等民族长期相处,不少人能讲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少数人还能使用傣文,解放后会使用汉文的人也日渐增多。 德昂族居住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怒山的山区,那里气候属亚热  相似文献   

11.
“报恩科仪”是佛教报恩道场仪之一,融合儒、释孝道思想于一体,集佛教经典、儒学伦理孝道观而成,基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而宣扬佛教“大孝”思想,进而以做道场的方式宣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产物。麦积山所藏的明代写本《报恩科仪》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对于研究佛教报恩思想的演变、南北佛教的交流以及麦积山周围佛教道场的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科仪”中所提到的儒释孝子共70多个,选自不同的古代文献和佛教典籍。  相似文献   

12.
葛金根 《收藏家》2010,(2):31-36
自东汉“白马驮经”佛教从西域天竺传入中国,经长期弘传,逐步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佛教的传入与迅速流布,最初是以“设像传道”为基本手段的,让人顶礼膜拜的佛教造像,便于系念观想的佛教绘画一一应运而生。故佛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像教”,反映了许多人是通过“像”来接受并认识佛教的。  相似文献   

13.
高昌至西州寺院三纲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所周知,佛教寺院首长,向有“三纲”之目。所谓“三纲”,《僧史略》卷中“杂任职员”条云:“梵语摩摩帝、悉替那、羯磨陀那,华言言寺主、上座、悦众也。”其中“悦众”的正式名称是“维那”。然而,寺院三纲制度究竟建立于何时?后来如何演变?分职何时确定?等等问题,佛教典籍却没有明确的解答。我们只知道,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历曹魏、西晋,才逐渐兴盛。在佛教兴盛之前这一时期,寺院规摸不过同于我国的祠堂,形制狭小,事务简单,僧侣也不多。因此,可以推测,分职明确的寺院三纲制度的建立,是佛教寺院在我国定型并且扩大规模以后的事。但是,推测不等于史实。兹根据新出吐鲁番文书,对上述问题作一些解答。  相似文献   

14.
张颖 《敦煌学辑刊》2012,(2):111-117
佛律“羯磨”在有关佛教的词典中均意译为“业”,但我们发现它更多的表示佛教教团所依据的仪轨,是一种“羯磨”法,对佛教具有重要作用.且其对比丘和比丘尼要求有很多不同,甚至是偏重.本文主要对其含义、作用及其对僧尼不同要求的表现和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释“明医”     
"明医"一词较早见于南北朝时的佛经中,但不是佛教术语,只是译经者借用本土养生论中"明"医的涵义意译而来的概念。宋至明清,"明医"概念脱离宗教传统,进入儒家评价体系,其内涵也随之变化,由启发人心智、提倡内心修养的圣贤转而指称精研医学经典的专业医家,"儒医"则取代了其在医家统绪中的榜样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著名的文殊道场,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以山地自然环境与佛教“祖庭”灵鹫峰相似而种下佛缘,从东晋开始逐渐形成佛教活动中心。后经历代皇帝扶持、推崇,出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相携发展的局面,并以佛教怀柔天下,借助政治辅助力量而更加发达兴盛,遂有佛教“首府”之称,且有了“五台归来不看庙”的美誉。五台山从清凉胜境演化为佛教文化圣地,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使僧俗共同经历战火洗礼凝结出红色文化,华丽转变为革命圣地,成为多种形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新时代既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更要让五台山作为一张世界文化名片,发挥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环保     
去年中日韩三国搞“黄金纽带”,集三国佛教青、壮年在北京演讲,其题目是“佛教与环保”。 谈到佛教与环保,很容易想到唐诗在念,油然而生:“不知香积寺,十里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相似文献   

18.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祥鹏 《民俗研究》2008,(3):200-205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是道教中的神祗,也是民间所熟悉的神灵,但当前普遍认为他们源自佛教。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龙文化,可魏晋之前的古籍中却没有“龙王”的称谓,只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佛经中才出现了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而较早提到“五方龙王”的也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说灌顶神咒经》。另外在许多佛教经典著作如《华严生经》、《法华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均提到龙王生活在海中,且有“行云布雨”之能,这又与道教的四海龙王非常相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就继承了佛教中的龙王形象,  相似文献   

19.
佛教从西汉时期传入中土,便一直潜移默化地在中土传播,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被中国人吸收接纳以至成为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一部分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由于各自的理论不同,佛教想要在中国扎根必须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在佛教传播的初期,它借鉴道家、道教的有关理论,把佛”、“般若”等佛学词汇比附为道”、“无”等,出现了玄学化的佛教,也““出现了一些有很高理论素养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20.
说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一种常见的艺术形象.所谓“天”,是梵文“Deva”的意译,音译为“提婆”,其广义可泛指一切神鬼.神于空中飞翔,故又称飞天.飞天是古印度佛教八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