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尹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1):83-90
论文梳理了《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的创刊背景、双方论战的内容、双方论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论战结局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看法。论文认为发生在新加坡的《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的论战,虽然是《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的延续,但是也因地点、受众人群以及现实情况的改变而具有区域特点。这场论战的结局也不是以往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革命派取得大胜,实际上没有胜负可言,双方都通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获得一批支持者,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华侨的思想解放。同时这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既增强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华侨政治倾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新加坡《南洋杂志》的创刊号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创刊的缘起与目的、创刊号的内容及创刊号的作者,试图站在华侨的立场上分析华侨民族主义的实质,揭示20世纪30年代东南亚地区华侨如何借用民族主义认同话语来凝聚力量与整合资源,从而达到在地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南洋杂志》的创刊缘起与目的、创刊号的主要内容及创刊号的作者无不透视出南洋华侨借助中华民族的观念跨国建构华侨统一意识的思想.这既体现了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加强的历程,也在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华侨把民族主义认同作为策略,寻求生存和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降,南洋华侨一直与侨乡保持紧密的联系。华侨虽身处海外,但心系家乡,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汇款、寄物等形式与家乡保持联络,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近代侨乡的现代化历程,大大改变了侨乡原有的建筑景观。“光前裕后”一词为陈达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调查用于表述华侨返乡建大厝、祠堂、书斋、坟墓,四件人生大事的价值观念。陈启紫是泉州旅居印尼的华侨,其家族为典型的分居中印(尼)两地的跨国家族。笔者梳理出近代南洋外廊式建筑传入侨乡的历史过程,再以其家族及1937年建的洋楼为核心,运用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揭示近代南洋华侨“光前裕后”价值观念在侨乡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南洋华文报纸《南洋商报》中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新闻报道为基础,考察了其塑造中共抗战形象的方式,分析了其编辑传播策略和历史意义。抗战时期,《南洋商报》通过宣传中共抗日方针政策、歌颂人民军队抗战事迹、介绍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展现中共领导人光辉形象、报道中共与华侨携手抗战消息等多种方式,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正面形象。同时,《南洋商报》十分注重传播策略,通过真实权威的新闻源,主旨集中的议题设置,多样适当的新闻体裁,立场鲜明的语言表达给受众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赢得了海外侨胞的认可,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代南洋华侨教育所呈现的家国情怀,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又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唤起了华侨华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与认同。南洋华侨教育的灵魂支撑是传统的家国意识,就其创办历程来看,经历了\"家\"情怀到\"国\"意识的转化。这里所说的南洋华侨教育主要指南洋华侨在侨居地创办的南洋华侨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文通过对《南洋商报》刊载抗战电影传播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梳理了自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新加坡沦陷这段时间内,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过程、接受程度及产生的深刻影响。结果显示,在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一批优秀中国抗战电影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新加坡本地出版的《南洋商报》刊载的相关抗战电影信息,生动纪录了这一段时间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历程。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鲜明呈现了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同仇敌忾、全民族投身抗战的时代景观,同时也积极肯定了华侨对中国抗战胜利所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婉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3):8-16
论文通过对冯乃超个人、家族经历及其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分析,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华侨关系研究中为人所忽略的一面:辛亥革命并非对所有华侨而言都是一次为他们带来新的民族国家归属的革命,冯乃超的遭遇映射出清末民初政局中个体与国家间的纠葛,其中既有寻求民族国家认同的渴望,也有因不被祖国接受而自放异乡的无奈,实非理所当然的归属关系可以概括。冯乃超被异邦和故国同时放逐的记忆,演变为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困境,是促使他转向马克思主义,投身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为号召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8.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各异。北方大报《大公报》对革命的态度,在辛亥革命期间的日常报道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活动过程中一览无余,即使在起义爆发之后全国争相响应,革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时,英敛之主持下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有奖征文不但是报纸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亦成为报纸引导舆论导向、传播自身理念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晚清报人彭翼仲创办的北京第一家白话报《京话日报》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国人的办报热潮,与此前的近代报刊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明显的民间立场转向,体现出中文报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有着广泛的阅读人群,其舆论导向对社会思想变迁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拟以《申报》对民变的报道与论说为例,分析辛亥革命前《申报》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1.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精英以辛亥革命为资源、以双十国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救国宣传和社会动员,发表政见和救国主张,在激发侨胞爱国情怀、增强侨众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过程既强化了辛亥记忆,传承了革命精神,也使辛亥遗产成为华侨参与抗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黄小坚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3):17-22
对于孙中山与海外华侨和辛亥革命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已有很充分的研究。然而,有关孙中山与华侨关系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孙中山加入洪门团体的具体情况、武昌起义之时孙中山的行踪、"华侨为革命之母"的来源等,学术界却仍然众说纷纭。论文选取相关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解读和评析,以澄清以上相关史实和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3.
范德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3):23-31
论文分析梳理了越南华侨与云南河口起义的密切关系,探讨了越南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在河口起义中,越南华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积极支持、参与建立河口起义的革命机关和革命军,是起义的骨干力量;参与掩护、救助因起义和策应起义而被法国方面拘押的革命志士;为起义踊跃捐款;担当起义的后勤运输、通信联络以及宣传报道等工作;起义失败后积极做好起义善后工作以及无怨无悔地默默承受起义的后果。因此,他们在起义中的所作所为,是辛亥革命前海外华侨的革命楷模。 相似文献
14.
吴志国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4):55-63
五四抵制日货运动中,英美烟草公司利用中国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趁机揭露和指责简照南加入日本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日资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此遭受中国民众排斥,并被农商部吊销了执照。为摆脱危机,简照南和南洋烟草公司展开了一场以挽救其中国国籍为核心的行动,并获得国内诸多团体及华侨的支持。简氏复籍终获成功,南洋烟草公司也得以恢复注册为国货公司。此案揭示,在民族主义运动中,国籍、国货身份成为重要标识,双重国籍致使国民身份模糊,有时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十九世纪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进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3):75-80
十七世纪秘密会党传入东南亚各国 ,十九世纪发展达到了顶峰。随着华人秘密会党势力的增强 ,各殖民政府对华人秘密会党的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这种演变是视其殖民统治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华人秘密会党组织作为华人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华人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广泛、深刻的 ,其地位是特殊的。 相似文献
16.
奈仓京子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3)
基于田野调查的内容,选择粤海湾华侨农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社区"概念,以归侨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为理论视角,从多元社区的形成、归侨文化与认同意识的形成、归侨认同意识的动态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了归侨社区内部高度复合性的群体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部传统调适和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小欣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2):22-30
论文利用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相关档案等文献,对1950—1953年反禁运斗争、土地改革和"五反"运动期间的广东侨批业管理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旨在探讨社会运动对侨务政策的内在影响以及国有化方针在侨批业中的深化过程。随着全国反禁运斗争、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五反"运动的先后进行,国家在打击华南外汇黑市、划分兼营土地的侨批业经营者阶级成分和改善侨批业劳资不公基础上,逐步强化了对广东侨批业的管制,初步达到侨汇归公、严禁黑市的管理目的。尽管在各类运动中一些过激举措和工作偏差对侨批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国有化方针和争取侨汇政策影响下,侨批业管理政策在不断调整,改进、补救和纠正运动中的各类问题并维护了侨汇稳定。在此过程中,广东侨批业的国有化力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海为实例,依据创业模式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华侨华人在大陆投资创业的主要模式划分、基本特点以及创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侨华人成功创业与其选择正确的创业模式密切相关,创业模式的选择与行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同时,创业模式的选择也与创业者对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部分海归”学院派”深入访谈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习性”和“场域”的分析工具,解析了海归“学院派”归国后的不同心态和不同适应策略的选择。得出结论,“文化资本”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习性”和“场域”概念也是影响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之一;深层文化认同的非同一性、生活表象与意识深层的非和谐性等复杂的文化意识构成他们独特的行为表象。这些行为表象是其长期海外生活学习所形成的个人“习性”的体现。透过这些表象了解他们的“习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深入了解他们归国后所选择适应策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