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镇志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据现存史料情况看,约起于宋常棠所撰《澉水志》。澉水是浙江海盐的一个镇,很繁盛。明清时期撰乡镇志颇有发展,书量亦较多,比较有名的有董士宁的《乌青镇志》、徐达源的《黎里志》。镇志又有名小志,如《北湖小志》、《甘棠小志》等。编写镇志的都是有悠久历史和繁华冲要的名镇。新编方志,虽然规定三级修志,但是修镇志的仍然相  相似文献   

2.
2022年6月,海盐县史志研究室整理点校的《澉水志汇编》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是中国现存最早镇志的诞生地,自南宋至民国,澉浦凡五修镇志,分别是南宋常棠《澉水志》、明代董穀《续澉水志》、清代吴为龙《再续澉水志》和方溶《澉水新志》、民国程煦元《澉志补录》。其中《再续澉水志》早佚,另外4种志书收录于民国24年(1935)铅印本《澉水志汇编》,现藏海盐县档案馆。《澉水志汇编》既是澉浦志书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存最早的乡镇志南宋常棠《澉水志》诞生在浙江海盐澉浦镇。澉浦镇历史上曾六度编修镇志,五部旧志中有四部保存完好,且分属宋、明、清、民国,为今人研究乡镇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对现存澉浦四部旧志进行初步研究,提出澉浦镇志能够代有编纂,主要得益于常棠《澉水志》的垂范、澉镇官宦士绅的推动和崇文重学的地方文化氛围的支撑。并简要归纳“澉水志四种”对当代乡镇志编纂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存最早的乡镇志——南宋常棠《澉水志》诞生在浙江海盐澉浦镇。该镇历史上曾六度编修镇志,五部旧志中有四部保存完好,且分属宋、明、清、民国四代,为今人研究乡镇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对现存澉浦四部旧志进行初步研究,认为澉浦镇志能够代有编纂,主要得益于常棠《澉水志》的垂范、澉镇官宦士绅的推动和崇文重学的地方文化氛围的支撑。同时就"澉水志四种"对当代乡镇志编纂的启示进行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5.
村镇志虽为当今官办三级修志所屏除,但近年面世者仍不少,多为基层组织或民间所为,实则村镇志所包极广,修者亦众,于中国方志史上有其一席之地。所谓村镇志,包括乡志、镇志、村志、里志、场志、团志、坊志等等。现存最早之村镇志为宋常棠所撰《澉水志》,为浙江海盐澉水一镇之志。明清时期,村镇志数量大增,甚有多次修志者,如安徽贵池县杏花村曾于清代和民国两修《杏花村志》。是可知村志之修,其来有自。但若村已撤改而犹追记原建制之历史、地情者,我未之见。有之,则今之《友新六村志》也。  相似文献   

6.
《鼓楼区志》是南京市属一个区的志书.城市区志,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以来的首轮修志中才出现的一个新志种.一种事物新品种的出现和形成,不是零星的偶发现象的出现就算成立,而是要经若干人的共同实践,并经过若干时间的探索,成为有一定规模的事物,才算它的形成.而且这种新品种出现之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会有其代表性的典型出现.如宋代乡镇志出现之后,就有《澉水志》为其代表.同样,明代的边关志出现之后,便有《四镇三关志》、《山海关志》为其代表,卫所志出现之后,便有《天津卫志》、《宁远卫志》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7.
顾晓霞 《浙江方志》2002,(4):93-96,68
乡镇志是以一乡一镇为记述范围的志书,现存最早的镇志是宋代常棠编修的《澉水志》。到明清时期,乡镇志数量大增,并主要分布在江南沿海各省。这一现象与南宋以来,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村镇勃兴有关,正如清嘉庆学者洪亮吉在论及黎里镇应修镇志时说:“黎里为吴江一镇,今其土壤之富庶,民居之稠密,于西北可比大县,于东南则中、下县或有不及焉。民居户籍既繁,则风气亦开,文采亦盛,人物轩晃遂擅于东南,推之老而园亭、祠宇、艺文、金石皆可各立一门,此而不及今条记之,则目后何考焉?”今天,中国的乡镇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日趋深入,特别是从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8.
以往在对明清江南市镇认同(即“都市认同”或“共同体”)的研究中,施坚雅的“市场圈”和滨岛敦俊的“信仰圈”最为引入注目。近年来,森正夫通过考察乡镇志名称、镇域认知以及乡镇志横向纵向的相互认识等几方面。从民众的“意识”出发探讨以江南市镇为中心的地域社会的确立。巫仁恕通过对乡镇志《园第志》的分析,认为“文献并不能反映了地方人们认同感的加强,只能说是加强了地方上士绅的优越感。”夫马进通过对清代松江育婴事业的分析,认为“以府城育婴堂为中心的县城接婴堂、镇接婴局、济婴局的有机关系,与官方行政中的有机关系完全不同。”此外,稻田清一对镇董阶层参与地方公事的分析,太田出对清代绿营管辖区域的研究以及张研从清代市镇管理体制的角度而进行的研究,都为探讨江南市镇认同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本文以《乌青镇志》为例,从镇志称谓、镇域的认知、镇志的编修过程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等角度。探讨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的编修与地方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石刻《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精详的宋代城市地图。它在地图学史及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图碑的年代,清代以来曾有“宁宗(1194—1224年在位)或理宗(1224—1264在位)初年”、“宁宗庆元(1195—1200年)前后”诸说。观在一般都采用近人王謇先生的“绍定三年(1229年)”之说。本文认为:《平江图》上有绍定二年冬郡守李寿朋新作的盘门城楼,而无四年郡守吴渊力主筹建的广惠坊、济民药局及以后新建公署,因此图碑应为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之物。绍定《吴郡志》的主要续订者吴学教授汪泰亨与《平江图》的绘制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由柳成栋、黄锡惠、王宝平主编的《黑龙江市镇总览》.最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录黑龙江省的建制镇、自然镇(包括历史上曾设镇.今已消失和废弃的市镇)699个、失地市镇9个(含同镇异名·参见辞条112个),12万条字.该书详细记述了市镇形成与设置的年代,得名原因、地理方位、历史沿革、经济状况、人口、面积,是我省第一部市镇辞书.对发展地方经济.搞好城镇建设与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广安白塔     
广安白塔座落在城南两公里的渠江聋子滩上,倚江而立,雄伟壮观。与河东“文笔星”石塔隔河相望。“白塔凌云”为广安旧志十六景之首。(图) 《广安州志》卷三“疆域志”载:“白塔,宋安丙建”。《广安州志》卷三十八“古迹志”载:“州南五里渠江口,通志宋资政大学士安丙建此塔以镇水口。塔盘九层,高二十余丈。……塔内有宋军官王景实绍定元年正纪游题刻,明御史杨瞻、吴伯通、陆良瑜有诗。旧志十六景曰:白塔凌云”。广安白塔为四方形楼阁式砖、石混合结构舍利塔,高36.7米,底层边长6.8米。塔身共九级,下五级为石结构,上四级为砖结构,无塔刹。顶  相似文献   

12.
经查多个版本的《靖州志》及《鹤山集》所载《靖州鹤山书院记》,文尾均缺少撰文时间之落款,独明抄本洪武《靖州志》中所载文尾署有“宝庆二年秋八月戊申临邛魏了翁记”15字,为考证书院落成时间提供了重要证据。清末民初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以为书院建成于绍定元年,而彭东焕《魏了翁年谱》则认为当在宝庆三年三月之前,但没有更具体的时间。明抄本《靖州志》的这一文献记载能够证明书院建成时间在宝庆二年秋八月,或此前不久,魏了翁到达靖州贬所半年左右书院即已建成。  相似文献   

13.
《吴郡志》纂成于范成大末年,时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而其初刻则在三十七年后,即理宗绍定二年;其后又经增补,因而形成了两种版刻:一是绍定二年初椠本,二是增补绍定初椠的续修本。现所知该志有七部宋刊本,其中犹可考见有四部,即上海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底本、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徐乾学传是楼本、国家图书馆藏瞿镛铁琴铜剑楼本、南京图书馆藏张雋家藏本;另外三部则下落不明,分别是茂陵韩氏藏宋刻抄补本、钱谦益荣木楼藏宋刻残本、钱曾述古堂旧藏宋刻全本。明代刊本主要有内府板书本、苏州府宋刊明印本和毛晋汲古阁校刻本三种;至清代、民国又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择是居本与宋宾王校宋本等多种刻本和校本。上述诸本多属宋椠续修本一系,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吴郡志》在后世版本的流传和演变。  相似文献   

14.
清末吴江县新设置的"镇"、"乡"自治区域,大体是以传统乡镇志中市镇的"界域"范围为基础,并联合一定的周边乡村地域划分而成,其间市镇的区域传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辛亥改元、民元并县以及《江苏暂行市乡制》的重行颁布,则是民国初年吴江县基层自治区域调整的重要社会机制。传统乡镇志中对于市镇"界域"的描述,与清末民初江南基层自治区域的划分和调整,其实都是地方社会因应着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与地方历史情境,努力创造出来的空间观念与区域传统。  相似文献   

15.
贵州刻板印书,始于宋代,发展于元,明清逐步改进提高,民国时期则有新的发展。最早刻书以地方志书为主。《宋史.艺文志》载贵州刻书有《思州图经》一卷、《珍州图经》三卷和《南平军图经》一卷是贵州最早的方志,元代以后,仍以刻印志书为主,如《顺元路安抚司志》、《贵州宣慰司志》、《镇阳风立志》、《遵义郡志》、《播州宣慰司志》等。明代永乐十一年门413年),贵州建省,设承宣慰布政使司,成为全国十三行省之一。全省刻印的志书和其他书籍有较大发展。现存明代志书珍本,如《贵州图经新志》17卷,刻于弘治年间,至今约500年;还有…  相似文献   

16.
乡镇志编纂历史悠久,从可考的南宋常棠撰《澉水志》至今,也有近千年的传承。近几年,乡镇志编纂得到各级政府和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高度重视,民间自发编修行为也形成热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乡镇志作为"小志",对构建地方志编修体系意义重大,对于丰富和完善地方志成果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学界对乡镇志的研究尚未形成热潮,需要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以上谈了几种宋代全国性石刻地图,下面再淡一下宋代有关单个城市的石刻地图。这方面较为著名的有《平江图》碑和《静江府图》碑。《平江图》碑,原藏江苏苏州府学文庙,现仍存。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由平江府(今苏州)郡守李寿朋重整平江坊市所刊。由吕梗、张允成和张允迪勒石。  相似文献   

18.
南宋《平江图》碑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即宋代苏州文庙旧址内,它与《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合称“苏州文庙四大宋碑”,在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称为“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是苏州城(当时为平江府治所)的一幅石刻平面图,由郡守李寿朋主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北七家镇志》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经济特色名镇志书,突出体现了大城市郊区乡镇的城市化发展特征。文章以《北七家镇志》为样本,分析大城市郊区乡镇志编纂的特点及方法,认为应遵循存真求实原则,客观记述小城镇建设历程;树立产城融合理念,深度记述镇域内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协调镇村关系,全面记述新农村建设;坚持文化引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该样本分析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乡镇志和名镇志编纂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南宋《景定建康志》(以下简称《建康志》)为南京现存最早志书,也是宋代名志。建康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江宁府而置,其辖境相当于今南京市。此志系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二年(1261)成书。此前学界对于《建康志》多有研究,但研究者皆仅把《建康志》视为郡府志,故所得研究结果皆为《建康志》作为郡府志的一些体例特征、学术价值等。以辩证观点去审视,《建康志》不仅是一部郡府志,而且还是一部都城志,笔者认为《建康志》兼有郡府志和都城志的二重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