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历史学家创作历史时的亲历或个人经历向来为人们看重,但社会历史内容的复杂性,与历史学家个人经历的有限性永远是矛盾的:历史学家不可能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于是,历史学家"非在场"的事后追述便构成了历史叙事的主流,考量历史叙事的意义无疑应以追述为切入点。历史学家创作历史的过程是一个追述的过程,历史学家完成的叙事著作则是这一过程的结果。研讨历史学家著作的价值意义,作为"非在场"叙事的追述不可回避。  相似文献   

2.
安克斯密特自发表其《崇高的历史经验》(2005)以来,学界多认为他由语言向经验的转向是不成功的,但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却少有论述。事实上,在之前的《历史与转义》(1994)一书中,安氏就曾对历史经验进行过专门的探讨。在这里,他通过与"乡愁"经验相联系,阐述了一种"后现代历史经验"理论。这是一种过去与现在间存在差异的经验,是一种不能为历史学家所叙述的经验。分析这一少为学者所论及的论述可以发现,安氏的历史经验理论与人们的通常理解有很大差异,并在一开始就与个体主义捆绑在一起,这正是安氏的经验转向受到拒绝的重要原因。不过,鉴于历史学与个体主义的关系至今仍未有定论,我们应以开放之心态思考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过去是遥远或不在场的(且因此是不可逆转的),这种观念历来支配着历史与正义之间的关系。这种含混不清的本体论状况,使得我们难以把时常感受到的"记住的责任"或"公正对待过去"的义务,置于过去本身之中;正因如此,为了支持一种以现在为目的的伦理学,从尼采到基斯·詹金斯的哲学家们反驳那种对历史的"痴迷"。其结果是,历史学有助于寻求正义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有限,甚至荡然无存。在历史写作中引入"在场"范式,能够潜在地转变这种历史与正义之间的关系。然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当以如下方式来构想"在场"范式:它既要从根本上批判在场与不在场的形而上学二分法,也要批判作为这种二分法之根基的时间概念(时间知识学,chronosophy)。只有当在场和不在场不再被视作截然对立时,"在场"范式才具有解放性和生产性。本文第一部分将比较笔者称之为"司法的时间"与"历史的时间"这两个概念,从而详细阐述在场/不在场的二分法对于正义概念的影响。第二部分所重点考察的是,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时间知识学的某些方面如何强化了在场/不在场的二分法,从而阻碍着我们彻底探索那种含混不清且往往成问题的过去之在场。整篇文章将参考近些年来真相委员会的现象和转型正义的语境,来谈论某些对"在场"范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研究的是有关过去的知识,这意味着探究历史学中时间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历史学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往往习惯以空间化的思维来表现时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体现在历史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对时间的空间性指称、时间的可分割性等层面。柯林武德则将时间设想为永远变化着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作为观念存在于现在之中,从而保证了历史时间的历史性,确立了历史学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互动关系。柯林武德的历史时间观也没有彻底否定空间化的时间。通过分析这种言说时间的"惯性思维",历史时间与隐喻的关系得以展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布罗代尔通过设置整体的情节串联起地中海叙事中的三重时间,从而统一结构、局势和事件,充分展现了隐喻和叙事在表现历史时间经验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历史时间总是表现为人类思维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变动张力。  相似文献   

5.
郭小凌 《世界历史》2007,(5):128-131
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与古代史研究的关系?可以用古希腊人的两句话来概括,这就是"认识你自己"和"过犹不及".后现代主义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无尽过程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它揭示了人类在认识自己过程中的自身局限性,比如在历史学中,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过去与历史作品之间的间接关系,语言的相对独立性,历史话语与表象中的权力因素,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成分,即具有与文学相同的"诗性".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爆发已经过去50年。中外历史学家出了许多有关的著作,约翰·托兰著《漫长的战斗》即是近年在我国翻译出版的一本。约翰·托兰是美国作家,二战期间在美国陆军航空队任少尉军官,战后在耶鲁大学系学习并在大学戏剧班毕业。他从事文学写作过程中,对军事历史发生兴趣,先后撰写过十余部历史著作和小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重视调查研究,采访亲历战的军人,广泛收集参战国的史料,从而提高了他撰写历史  相似文献   

7.
科泽勒克和阿尔托格认为,在欧洲近代史上,过去的经验和期待的视阈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重大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依据阿尔托格提出的"历史时间形态"来理解现代性和后现代,这一术语同样涉及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在现代性的历史时间形态中,经验空间与期待视阈之间产生了距离,未来不应是过去的延续;在这种语境下,"历史"这一概念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它强调的是时间中呈现出的变革和进步。这一现代的历史一时间观,可以解释黑格尔等人对于东方社会的某些判断。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00,(10)
朝鲜战争爆发已经过去50年。中外历史学家出了许多有关的著作,约翰·托兰著《漫长的战斗》即是近年在我国翻译出版的一本。约翰·托兰是美国作家,二战期间在美国陆军航空队任少尉军官,战后在耶鲁大学系学习并在大学戏剧班毕业。他从事文学写作过程中,对军事历史发生兴趣,先后撰写过十余部历史著作和小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重视调查研究,采访亲历战的军人,广泛收集参战国的史料,从而提高了他撰写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版,44.7万字,89元《历史三调》既是一部史学论著,也是一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著作。作者以义和团运动为载体,阐发自己对于历史事实、历史的亲历者、历史书写和历史的神话化等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概括。作者通过"义和团"这一典型案例,探讨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历史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研究、叙述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  相似文献   

10.
安克斯密特自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对历史经验理论相关问题的思考,在90年代及以后的一系列著作和文章中对历史经验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安克斯密特将历史经验分为主观的历史经验、客观的历史经验和崇高的历史经验三种类型,他最为推崇崇高的历史经验。历史经验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它促使过去从当前分离出去,从而导致历史意识和历史编纂的产生;而历史经验又会通过超越过去与现在的距离或差异,去恢复到过去从当前分离出去之前的状态。安克斯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反映了当代哲学、历史哲学以及史学实践领域的变化,企图促成历史哲学的新转向,弥补历史哲学与史学实践之间的隔膜。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 今日,历史学家正在面临可怕的精神分裂.一方面,历史学家的本能告诉他,勾划过去的图画必须和科学研究一样,严格客观地考订史料,去寻找真相并其进行解译,以求理解人类历史展开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罗德尼·希尔顿的中世纪:历史主题的探讨》两本著作,从多个领域和角度回顾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及现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立足新形势、新角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与目的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系等问题,显示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对这些新动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尽管在一些理论问题上,我们的认识与其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与史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一词,实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二是人们,主要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总结。这后一种意思也就是历史学,或简称史学。对历史学家所写的历史的总结,则称为史学史。以此看来,史学史应该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历史是人们对以往一切过往行为的总结和阐述,就象人们必须依靠记忆来生存那样,史学史则是历史学家对以往一切历史著作的反思。没有史学史的研究,历史学家就  相似文献   

14.
《论历史》     
<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黄煜文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该书讨论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社会与政治两方面对于历史的运用与滥用,历史学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来说其价值何在。二是历史学家与其他研究过去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调查各种历史的趋势与潮流并予以批判评估。三是每个历史学家都该关心的中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思想深刻,具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品格和理性精神。茅先生在传统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区域城市近代化研究等新领域;敏锐地把当代台湾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从而开创了当代大陆的台湾研究学。在60余载的治史过程中,他始终在思考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思想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提出"思想合力构铸历史"等重要观点,并认为思想由人生论与方法论两部分构成,从而积极倡导创造历史与研究历史均需要弘扬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史学精粹     
<正>钱乘旦:《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关于"历史"是什么》(《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历史是什么?这是历代史学家始终关心的一个问题。"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或者更简洁的说"过去发生的事",并不自动地成为"历史"。"过去发生的事"留下许多混杂的"碎片"(即"史料"),这些"碎片"经过鉴别与梳理,被写成了"历史",而写历史的人正是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在写历  相似文献   

17.
虽然传记在19世纪被盛赞为可以等同于历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从聚焦于个人转向重点关注作为历史发展施动者的大众运动和社会经济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家们开始排斥传记,认为其缺乏严谨的分析和理论的复杂性,过于个人化、轶事化与短视,无助于理解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然而,在过去40年中,传记写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传记重新恢复了本来的地位。这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性别理论、交叉性理论、再现论等新理论的应用;寻找新的资料来源、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段和加强语境分析等新方法的采用;伴随着以往被视为边缘阶层的群体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历史和传记的主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探讨了传记回归的起源和发展,即现在所称的"新传记"或"传记转向",进而分析其对历史书写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是柯林武德在他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共同构成了其历史哲学的两大支柱。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命题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只有把这两个命题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从"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这个命题出发,本文以历史是历史学家依照现在的证据对过去的推论这一观点,论证了历史的观念性和现实性;以"我"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论证了思想史与史学史的同一,表明了历史的主体性和思想性,进而论证了历史重演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历史的概念出发,以反思为中介,论证了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先验性和辩证性;最后,结合当下史学理论发展的趋势,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这一命题蕴含的思想资源和认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史学理论界对历史编纂和学术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量的概念几乎是和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产生的。历史学家经常使用“少许”、“甚多”、“不断增加”等词语来表达对事物量的认识,以论证自己对事物质的判断。这在中外史籍中屡见不鲜。后来,明确的数字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战争中有多少人死亡,征服了多少殖民地,多少人口迁徒,多少贸易出口,等等。但是,在历史研究中采用计量方法,即将统计数字系统化并进行分类处理以作为论据,则是不久以前的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0月19日,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历史杂志》主编、美国世界史协会会长 杰里·H.本特利(Jerry H.Bentley)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作了题为"世界历史 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学术报告。本特利教授以宏观的理论视野,勾勒出在漫长的时间跨 度中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研究范式的转变。 本特利教授认为,世界历史在最早的历史著作中即已出现。在古代世界,西方与东方的 历史学家在立足本民族历史研究的同时,开始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注重不同民 族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中世纪的编年史家则常常以《圣经》中的创世说和不同民族的起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