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晨歌 《文史天地》2006,(11):50-55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大肚容人,听得进逆耳忠言,成就了一代良臣魏征;魏征以事天下高于事一人,誓言只做利国利家的良臣,不做自毁身家又陷君不义的忠臣,于是他成就了一代明君李世民。古往今来,这样的君臣关系有多少?  相似文献   

2.
提起"直谏"一词,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首先会闪现出唐朝的魏征来。事实上,早在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就有一个敢于直谏的大臣。皇帝修建宫殿,他冒死进谏;皇帝并立三后,他冒死进谏;皇帝诛杀贤臣,他依然冒死进谏。可惜的是,魏征遇到了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唐太宗李世民,而他却遇到了荒淫昏暴的汉国皇帝刘聪。  相似文献   

3.
云石 《文物》1977,(10)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这一处塋地是李世民生前亲自选定的。这一位颇有才略的封建皇帝很善于笼络统治集团内部的人物,不仅在生前对功臣、勋旧和各种人材作了适当的安排和使用,而且三次下令允许这些人死后陪葬,以表示"死生不忘"的意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陵园区(图一),高踞在九嵕山主峰上的是李世民的坟墓昭陵。由昭陵迤邐  相似文献   

4.
台湾学者柏杨在其《中国人史纲》指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此言可谓精辟.探究唐太宗李世民之美德,和其母亲窦氏知书达理,家风谨严,悉心教育培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舒哲 《文史天地》2007,(7):38-40
房玄龄与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高级谋士,一个善于出主意.一个善于作决定。本文就介绍了善作决定的杜如晦。[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秦始皇建帝号算起(公元前221年),至清宣统宣布“退位”止(公元1912年),在这两千一百多年中,大约有二百多位皇帝,其中天下统一的皇帝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在这些诸多皇帝中,昏庸、残暴、荒淫之君众多,但也还有为数甚少的杰出明君。唐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可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杰出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贞观盛世”,史称盛唐时期。其所以如此,固然原因很多,但作为李世民个人来说,这与他18岁从军南征北战的经历大有关系。他清醒地看到隋朝灭亡,无道暴君炀帝被士兵勒死江都的教训,看到人民的力量,从而能兼听纳谏。不过,他的纳谏又是前后不一的。  相似文献   

7.
《江淮文史》2000,(1):64-64
名小说家张恨水,其作品《春明外史》和《啼笑因缘》曾风行一时.脍炙人口。除写小说外,他还善于书画。他画的墨菊造诣很高。不过,张恨水画画,主要是人雅兴,除送亲友外,从不卖画。但有一次他却破了例,卖起画来。  相似文献   

8.
齐廉允 《文史天地》2012,(12):30-33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一、幸运儿:飞来的太子之位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朝初期,名相很多,而李世民独夸房玄龄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新唐书·房玄龄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房玄龄博览经史,明达政事,能运筹帷幄,安定社稷的缘故,尤其是他“深谋远虑”更为高人一筹。房玄龄(579—648年),名乔,山东临淄人,隋朝末年举进士。幼年时聪明过人,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是他不为假象所迷惑,能高度预见到未来的趋势,显示出远见卓识的才能,隋文帝开皇年间(581年—601年),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位爱好翰墨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作为初唐统治者,他以帝王之力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以及他的书法成就和审美思想,对唐初书风起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书法之所以能达到峰巅极致,与李世民的喜好提倡是密不可分的。现存《晋祠之铭并序》代表了他的书法成就,从中可以窥见其书法审美趣味,揭示初唐崇王风尚与尚“法”成因。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人。他雅好书法,师虞世南,尤喜王羲之的书法,曾收集天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以充内府。宋朱长文《继书断》卷上列太宗书为妙品。其传世书迹有《晋祠之铭并序》、《温泉铭》、《屏风碑》等。《晋祠之铭并序》是一通石刻碑,碑在山西晋祠博物馆。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晋祠时亲自撰文书写而成,同年上石立碑于唐叔虞祠前,乾隆时移基东侧南向。碑高3.55米,宽1.22米,厚0.26米,碑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为太宗飞白书,碑文为行书,28行,行40字至50字不等,碑题、铭序共1203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衔名。因至明朝中叶李世民亲书的唐碑下部已剥蚀漫漶,有的字已不可见,清乾隆三十七年,依照旧拓...  相似文献   

11.
黄征  王雪梅 《中华文史论丛》2011,(2):357-377,407
本文在整理原件的基礎上考證了陝西省神德寺塔出土文獻Y0001號寫經卷子,證明這件以往被鑑定爲"元明時期"、"金元時期"的作品其實是唐人寫經;因其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民"字缺筆,故其書寫的時間上限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位的貞觀元年(627),下限是五代後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因其不避唐高宗李治諱而直書"治"字,故其準確書寫時間可有幾種不同的推測。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的10余方墓志中,出身官宦之家的志主(以女性为多),因(悲)哀、忧、恨等情志活动不节制而导致死亡的事实值得今人反思。高履行在其父母去世时哀毁过礼,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其女婿的适时劝慰和开导,既成全了高履行的孝行,又使其不致悲哀过度而亡,由此可知李世民不仅是一代明君,而且也是一位懂得中医医术的心理师。  相似文献   

13.
善于发现     
三百多年前,有个英国青年坐在果园里,看着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并思考着它的原因时,历史已经注定,他的理论将影响整个人类的未来。他成功的所在秘诀就是“善于发现”! 发现,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字眼。皇帝让人做了一顶金冠,总怀疑做金冠的人偷了金子,但没有办法测出,就让阿基米德去测量。阿基米德思考良久,未得其解。一次他在浴池里洗澡,发现水位升高,他从中得到启发,终于测出了金冠的含金量,证明做金冠的人掺了假。阿基米德从这件事中还悟出了深奥的道理,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一个善于发现的人,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为什么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那正是因为他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  相似文献   

14.
唐代贞观十七年的太子废立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其中李世民的态度耐人寻味。他的态度既受儒家正统"立嫡以长"的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元勋"的影响,父子亲情也影响了李世民在立储问题上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正王珪(570—639)是唐初的四大名相之一,他年轻时经历坎坷,受尽磨难,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玄武门事变"之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启用。由于自身才气十足,在李世民的手下陆续担任过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礼部  相似文献   

16.
昭陵     
允时 《文物》1977,(10)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但实际上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作为一个豪门贵族的子弟,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扫荡了封建割据势力,统一全中国,建立了李唐王朝。公元626年,李世民继唐高祖李渊之后登上皇位,次年改元贞观。在他的统治下,曾出现过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贞观之治"。公元649年,李世民病死,葬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华里的九嵕(音宗)山主峰内,即为昭陵。今天,昭陵的地面建筑已经仅存遗迹,但整个陵园仍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物宝库,它为认识和研究唐代初期的历史,提供  相似文献   

17.
“玄武门事变”是唐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过去的研究多注重于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之间的政治斗争,唐高祖对于两个集团的态度等问题。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对“事变”时李世民的职权作探讨。以李世民的政治和军事经验,他在发动“玄武门事变”时如此犹豫,即在于他虽然拥有来多高级官街,却并非如雷家骥先生所说是“实际上的皇帝”,而仅仅是一个并无多大实权,困于京城内的高级皇族。除了一批忠心护主的秦王旧将以外,他手上实无太多可用兵力,因此,他虽有盖世雄才,临此大变,仍举棋不定,最后才冒绝大风险,奋力一击。  相似文献   

18.
贞观盛世,一半是文治,一半是武功。武功里,起码一多半,得归到李靖名下。他是一个传奇。从水里打到陆上,从内乱打到外患,从突厥打到吐谷浑,一直打到65岁,让四夷八方那些大大小小的政权,都心甘情愿地臣服在李世民的脚下,他才脱了战袍,进了朝堂,成为李世民的宰相。  相似文献   

19.
正隋末时期曾有一名善友来到太原南面的柳林庄(今小店区东柳林村)永旺寺入住修法。到唐代成为高僧并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空王佛。他的佛教生涯从永旺寺起始,他就是在太原乃至晋中一带广为传颂和崇拜的空王佛——田志超。他是汉人成佛第一人,也是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他在介休绵山坐化后以包骨真身供奉  相似文献   

20.
编者导言     
正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语为唐太宗李世民在唐贞观十七年失去大将魏征之后含着眼泪所发的一番感言。本刊在此并无与古代圣贤比肩之意,只是以"铜镜台"为喻,特设此栏目,意为此处刊登的文章均为中国古代的重要事件、战争、人物。其中所涉及的真实故事,有些可能已经被人遗忘,有些尚未被人挖掘。也许,其中不乏借鉴之意;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