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容 《东南文化》2013,(1):17-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从产生到发展从实质来看是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延伸,存在着重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本体,轻精神文化内涵;重物质类工业遗产,轻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倾向。当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应通过保护和营造其"场所精神"来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是指它的环境特性和意义,即它承载的城市文脉和公众参与、认同。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保护的对象是其独具特色的本体和对城市与公众的意义。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营造的对象是其在新历史时期与城市发展共融的再诠释。  相似文献   

2.
图像记录是建筑遗产文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原真性"的重要依据。1906至1935年之间,日本学者关野贞对中国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本文是对关野贞中国建筑图像记录成果的介绍。这些图像记录在见证关野贞中国建筑研究生涯的同时,也参与了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对以梁思成为首的营造学社研究的起步,发挥了"信息源"和"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家古建筑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学社的工作和思想,归纳其遗产保护观念,并探讨其形成因素。以期实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回顾要求。  相似文献   

4.
25年前,当遗产问题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顺应国际潮流,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在此后的25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成为一个已拥有4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遗产大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遗产保护和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起步较晚,我们的研究者希望更多地借鉴国际上现有遗产学科建设的经验,来构建我们的遗产学科。要构建一个学科,需要有系统的方法论作为基础,遗产保护学科也是如此。而国际遗产保护学界对于遗  相似文献   

6.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对遗产的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热点,其研究成果日趋丰硕。而人类学取向的遗产研究仍呈现出模糊与散乱的状态。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文本解读、谱系梳理和经验研究是三种主要的研究路径,不过它们对文化主体的整体保护关注不够。鉴于此,遗产研究亟需重视遗产运动下的地方主体的"文化自觉",进而为地方社会与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探寻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国顺 《攀登》2007,26(4):221-222
国家"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启动,为青海花儿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要做好花儿文化生态的保护,应当在对传统花儿、花儿会等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对花儿生态系统进行人为调控,使得花儿文化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25年前,当遗产问题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顺应国际潮流,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在此后的25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积极  相似文献   

9.
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萍 《人文地理》2011,26(5):43-48
文化线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遗产专家的努力下,文化线路理论经过9次研讨会的补充、完善形成了概念清晰、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历次会议内容体现了文化线路理论发展演变的特点。分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形成的《2008文化线路宪章》内容后,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度解析文化线路思想,并指出文化线路对我国遗产保护体系重构、多元文化保护、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加强世界、民族的交流与联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建筑类的文化遗产而言,必须将"城市一建筑一景观"三者统筹起来,充分融合考古、建筑领域和空问技术领域的优势,推进学科之问的融合发展。从学科体系看,当前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尚缺乏总体性布局;在实践层面,遗产保护未梳理出较为系统全面的技术流程,致使保护规划的名目种类良莠不齐。遗产保护需要建立新的方法和思维,需要深入到遗产内部及周围环境,甚至更大的区域环境,建立遗产保护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关注遗产带来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效应,整合遗产与自然、遗产与人、遗产与城市之间相互的关系和纽带,使其均衡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反映了中国人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理念。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存的古代木构建筑、《营造法式》以及其它相关间接史料的研究,揭示出公元7-14世纪中国扶壁形制的典型类型及其分区、分期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此时期中国南北方建筑的部分区域特点,以及《营造法式》的部分地域渊源与流布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英美医疗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秀荣 《史学月刊》2007,(6):117-125
医疗史作为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西方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欧美学者已经出版了大量的相关著作。对医疗史的研究不但涉及医疗行业本身,也涉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政府职能、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价值观等广泛而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国内关于西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为引起学者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并方便有志人士的研究,本文对西方这一学科研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英美有关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Atomic energy developed from 1940 as a subject shrouded in secrecy. Identified successively as a crucial element in military strategy, national status and export aspiration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tomic piles (nuclear chain-reactors) were nurtured at isolated installations. Like monastic orders, new national laboratories managed their specialist workers in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s that were simultaneously cosseted and constrained, defining regional variants of a new state-managed discipline: react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curity in defining the new subject in the USA, UK and Canada – wartime allies with similar political traditions distinct but trajectories in this field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intellectual borders and content of the subject developed differently in each country, shaped under the umbrella of secrecy by disparate clusters of expertise, industrial traditions, and national goals. The nascent cadre was contained until the mid 1950s by classified publications and state-sponsored specialist courses. The early context of high security filtered its members and capped enduringly both their professional aspirations and public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ubject of transport geography, develops formulas to measure the intensity of the 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labor, describes several population-mobility indices and their use as research tools and outlines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to be used in mapping the transportation of capitalist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At the end of the Neolithic Era,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E, there were fewer humid periods, and the sub-Saharan and Sahelian zones from the Atlantic to Lake Chad assumed their current geographical form. Since then, the climate has continued undergoing major variations. The succession of climatic episodes, humid or dry, is pointed out along with the episodes’ complex interactions. These variations are placed in parallel to cultural phases of evolution in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Climate-related events have always had heavy consequences on the peopling of this vast region, often subject to extrem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relative synchronism between the principal cultural trends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the Sahel seems to have often been subject to swings in the climate and the resul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景象之一就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兴起。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首先,体现于多种研究范式的存续和转移,文化侵略、中西文化交流、现代化、全球化等范式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力与学术影响。其次,则体现于研究焦点的流变,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基督教与中西关系,直到关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呈现了从研究基督教外围向内部移动的趋势。最后,体现于这一领域的开放性和成长性。基于中国基督教的区域史、性别史、宗教史、宗派史及人物史仍有相当的研究空间,同时随着网络资料和海外档案的获取能力加强,跨文化史料与视野下的研究,将成为这一学科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南岛语族是一个造船技术高超、航海知识丰富的海洋民族,船既是他们驰骋太平洋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他们岩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在南岛语族分布区中,多种风格的"船"形岩画,不仅反映了这个民族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岩画创造者在几个世纪之前的民族迁徙与文化扩散。  相似文献   

19.
20.
在青海省东部的平安县和湟中县 ,于1982年先后发现两处画像砖墓。本文对这两处画像砖墓的发掘过程、结构、造型、艺术风格以及有关的营造年代、画像题材、内容都在实地考查的基础上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