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文化效应黄启臣天主教(Sacerdotes)、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Christianty)的三大教派。而基督教传入中国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贞观九年(635年),由基督教聂斯脱里派(Nsetorian)主教、叙利亚人阿罗本...  相似文献   

2.
李浩  栾晓光 《南方文物》2010,(3):128-133,127
<正>"基督教,在中国单指新教,又称耶稣教,它是16世纪时由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教派,故称新教,以示与天主教旧教的区别。①"新教的创始人是德国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开启了新教来华传  相似文献   

3.
一天主教是在欧洲中世纪末从基督教中分离出来的一大教派 ,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它基本上保持了基督教在中世纪长期形成的各种传统的封建因素 ,有着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的教阶制度。早在十三世纪我国元朝时期 ,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意大利人约输·孟高维诺受教皇尼古拉四世之命任教廷使者来到中国 ,并在北京开设天主教堂 ,延续了约六十年 ,并未产生任何深远的影响 ,只随着元朝的覆灭而消失了。到了十六世纪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活动的推动下 ,意大利籍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于 15 82年来到了中国南方 ,这是近代…  相似文献   

4.
创办日知会 黄吉亭和胡兰亭是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著名的中国籍牧师,二人早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学习,分别于1891年和1893年授会吏职,是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最早的一批中国神职人员.作为教牧,他们并不满足仅仅将上帝的福音传播给国人,而是更关注基督教与本土的融合,更关注祖国的命运,"胡黄均有心革命".1900年复活节,黄吉亭、胡兰亭牧师在武昌高家巷教堂组织"中华圣公会",希望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教会.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几大宗教在我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信徒的人数增长也非常迅速,其中不乏大学生信徒,那么,在兰州市的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情况如何?这些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是什么?基督教  相似文献   

6.
董延寿 《中原文物》2005,6(6):89-91
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是基督教河南圣公会的主教,他1910年到任后,在开封、商丘、洛阳等地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还开展了一些慈善和社会救济工作,着力培养中国高层神职人员,促进了基督教在河南的传播和发展.与此同时,他利用主教的身份大肆攫取河南的文物,尤其是对洛阳的两处周代贵族大墓,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掘,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散国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贾永梅 《史学月刊》2008,(2):131-133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青年会"(Y.M. C.A),1844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1821~1905)创建于伦敦,其最初宗旨是改善青年店员的精神生活.1851年,一些美国年轻人来到伦敦参加世界博览会,他们深为青年会的活动所感动,回国后随即创建了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1855年,欧美各国青年会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组成了"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19世纪后期,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陆续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组织,成为对中国城市青年影响颇大的一支宗教力量.然而,很多中文论著在提及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早期史实时均各执己见.笔者将查找到的各种关于青年会传入中国的论说版本列出,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初步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8.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2,(4):145-162
父亲马寿华是中国早期法官之一,在台湾被尊崇为"司法界元老",又是书画界巨擘;儿子马汉宝是台湾大法官会议大法官之一,在台湾法学及教育界被公认"学术地位崇高";两人都是基督教圣公会的虔诚教徒.这一对在台湾颇具影响的父子,是我省涡阳县人士.  相似文献   

9.
岳悦 《神州》2014,(12):12-16
基督教诺斯替派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派别,受古希腊哲学影响极大。以诺斯替主义为教义基础的诺斯替教派和基督教正统派在对神的认识、获得救赎的方式、道德观、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教派组织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两派不可调和,也使得正统派战胜了诺斯替派。但诺斯替主义仍然存在。正统基督派和诺斯替派都对西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深入了解两派的差异性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王一鸣 《人文地理》1987,2(1):70-72
黎巴嫩是地处东地中海沿岸的一个小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教派林立,各个教派在社会组织上自成一体。以教派为基础,又形成各种政治集团。三百多万人口的黎巴嫩,竟有十六个教派,四十多个武装集团。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和基督教派两大势力的矛盾,由于近年来人口比较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1.
陈铃 《世界历史》2015,(2):150-151
<正>2014年4月11日至12日,"东亚基督教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信义宗神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信义宗神学院以及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联合举办,是首次在亚洲召开的以冷战对亚洲教会的影响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日本、美国、瑞典、德国的17位学者与会。本次会议是"基督教与冷战国际研究计划(1945-1990)"的一部分。这一计划自2007年启动,由学者及教会领袖组成委员会,已先后在剑桥(2009年)、法兰克福  相似文献   

12.
犹大福音     
“犹大福音”,古卷的最后一行如是说,此前,这份文本的内容唯有通过斥它为异端的早期教会领袖才为人所知。它抄写于3世纪或4世纪,录自2世纪的原本。它透露了诺斯替教派的隐情——这个教派的非正统信仰曾经在基督教早期盛行一时,结果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3.
广州协和神学院(CantonUnionTheologicalcol lege)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广东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基督教高级神职人员的学院 ,在全国10多所与之相类似的神学院中 ,也是较有名气的神学院。一广州协和神学院成立于1914年 ,原名广州基督教高等协和神道学院。设立这一学校的背景是1913年的“穆德会议”。穆德(JohnRaleighMott)是美国人 ,基督教新教国际组织领导人之一 ,毕生致力于基督教各教会教派的合作 ,曾获1946年诺贝尔和平奖。穆德于1913年在上海召开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 ,设…  相似文献   

14.
李一现象,大体是自然疗法的中国化呈现 从世界角度来观察宗教发展,现在有一种准宗教的、不完全强调信仰的、注重生活修行的行为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在西方乃至中国港台地区,它高度流行;在中国大陆也正在逐渐为一定人群所接受。它们让人到一个专门的机构去,短暂告别红尘,进行生命的养护和精神的安抚。这种行为,基督教称之为“灵修”;佛教有“静坐”,印度教有“冥想”,也有的机构将不同教派打通,比如印度教和基督教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不少新的行为方式。台湾、香港,这种修行工作坊相当受欢迎;而几天前我本人也在武汉参加了一个叫“怒放的生命”的项目,它将不少教派的作法精华融汇在内,开展静坐和心理治疗,并收取数千元的费用。  相似文献   

15.
李尚武 《文献》1999,(1):239-246
西方人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和传介的是一批教会人士.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来华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学习了中文,进而认识了中国文化,并为之折服.他们回国后,将中国的许多典籍译成了西方文字,第一次引起了西方知识界的强烈兴趣和普通民众的好奇心理.正是在这些早期基督教传教士进行的译介工作的基础上,汉学才成长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各国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在汉学的兴起和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6.
黄吉亭,名瑞祥,字虞之,武汉市江夏区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生。幼读私塾,早年先后就读于基督教圣公会所办武昌文华公书林、文华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小学时受洗礼入教。1891年,在武昌圣诞堂当会吏。  相似文献   

17.
孙兴盛 《纵横》2012,(1):38-42
武昌文华中学,1871年10月2日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于武昌昙华林,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所现代教育新式学堂。它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于旧式科举下的传统教育,打破了中国人过去读书只为当官、效忠皇上的封建思想,而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它还架起了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国家”、“民族”、“主权”、  相似文献   

18.
孔维烨 《神州》2011,(20):27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它与天主教和新教并列为基督教的三大派系。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派。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天主教"。东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正统性",自称"东正教"。公元988年,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将东正教宣布为国教,并强制国民信仰东正教。  相似文献   

19.
孔维烨 《神州》2011,(9):27-27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它与天主教和新教并列为基督教的三大派系。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派。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天主教”。东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正统性”,自称“东正教”。公元988年。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将东正教宣布为国教,并强制国民信仰东正教。  相似文献   

20.
中华圣公会教堂由20世纪初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在北京建造,教堂设计遵循"本土文化和基督教相一致"的传教策略,体现西体中用的设计手法,外观造型拼贴中国元素,内部空间继承西方传统,建筑结构采纳现代技术,施工建造依赖中国匠师。教堂既满足宗教功能需要,又顾及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有机融合,教堂最终能够"生存"下来,这既得益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宽容力量,也得益于交流双方的相互尊重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