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2.
1991年3月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发现一枚宋代官印。印为铜质,直柄纽,体呈青黄色。印面长5.5、宽5.1厘米;边高1.6、通高4.5厘米。印面铸有篆体朱文,为“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图一),其中“兵”字已撞损。  相似文献   

3.
1988年春,山东省茌平县韩集乡出土一方金代官印。现藏县图书馆。此印铜质。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印厚1.5厘米。矩形纽,纽高4厘米。印文为阳文  相似文献   

4.
1985年6月,贵池市灌口乡苍埠村一村民在秋浦河滩先后两次发现3方铜质官印。今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现简介如下: (一)宜春县印印重267克。印体扁方,每边长5.4、体厚1.5、带纽通高4.1厘米。扁长方形纽,纽上端成弧状。印面朱文篆书“宜春县印”四字(图一)。印背左上角镑一“上”字,楷书。 (二) 萍乡县印印重238克。印体扁方,每边长5.4、体厚1.5厘米。纽残。印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河南省有关文物部门征集到一批铜质官印,现介绍如下: 1、“别部司马”印两方,形制相同。印均呈正方形,鼻纽。印面阴刻篆书“别部司马”四字(图一:1、2)。印面2.4×2.4、通高2厘米。  相似文献   

6.
1981年7月桐城县文物管理所从本县土产公司废品收购门市部征得一枚清代桐城张宰相的狮纽官印。今藏安徽桐城县博物馆。该印质地为黄铜,纵5.8、宽3、高5.5厘米。狮纽,纽高4、长3厘米,雕刻精工。印面呈长方形,四角裁圆,四周镌刻有单线印边,印上方横刻“御赐”二字,其下方竖刻“调梅良弼”四字,均为阳文小篆,文字两边各刻有蟠螭,蜿蜒向上,相对  相似文献   

7.
1989年11月,甘肃省民乐县新天乡许树村一农民在锄田时发现一方西夏官印,后送交张掖市博物馆,现为该馆收藏。该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纽(图一)。长宽5.5、通高2.8厘米。印面高1、印纽高1.8、长2、宽1.7厘米。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字,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图二)。印背上刻有两行西夏文字,行四字。纽顶刻一西夏文字(图三)。据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一书辑录西夏官印及其对甘肃省天祝县发现的西夏官印的考证,该印印文汉译应为“首领”。背款文字一行为铸印、颁印纪年,一行为持印者  相似文献   

8.
“耀州造到宝券纸印”铜质方形,矩形纽,印面长、宽均5.5、厚2.2,纽高3.3、厚1.1厘米,阳文九叠篆稍有磨损。金贞祐三年七月,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该印为当时耀州置造贞祐宝券用纸机构的官印;“耀州造到大宝券纸”印铜质长方形,矩形  相似文献   

9.
近年,本溪地区陆续出土了一批古代官印和刻铭铜镜,多为金代遗物,现选介如下: 一、铜印1.契丹文铜印1989年4月,桓仁县八里甸子乡马鹿泡村一位姓赵的村民在山间田地劳动时,发现了该印。印面近正方形,长7.5、宽7.3、厚1.8厘米,印背为一柱状直纽,上部两端抹斜,顶面阴刻“上”字,纽长3.5、宽2、高3.7厘米,通高5.5厘米。印面为篆书契丹文(图一:1)。  相似文献   

10.
正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金代官印,为20世纪50年代旧藏,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介绍如下。此印为铜质,扁方体台,矩形板状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9厘米,纽高2.9、厚0.8厘米,台厚1厘米,印面边长5.3厘米(图一)。印背纽端右侧錾刻"上万"三字,均为汉文楷书(图二)。印面阳线边框内铸有两行汉文,属阳文九叠篆,右上起顺读,为"义军万户之印"(图三、四)。印  相似文献   

11.
玉田县出土一方宋代官印1992年4月玉田县东关村村民王长存在村北里半庄东150米的麦田挖沟浇麦时,在1米多深处出土一方铜官印。现存县文管所。印呈长方形,宽4.1厘米,纵5.41厘米,面厚0.5-0.6厘米。重106克。板状纽,高1.8厘米。印背及纽均...  相似文献   

12.
释两方汉代官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皋猷左尉 此印为铜质,鼻纽,边长2.1×2.2厘米,白文四字(见附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以下简称《征存》)列此印于卷二“汉初期官印”之三“郡县乡里官印”部分,编号为359。《征存》对此印所作注释谓:“汉书地理志广陵国有高邮,东汉属徐州广陵郡。皋猷殆即高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王人聪先生在《两汉王国、侯国、郡县官印汇考》(载于其与叶其峰先生合著之《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  相似文献   

13.
江苏赣榆发现东汉武氏职官印李克文最近,江苏省赣榆县汉代古城盐仓城附近烽火台旁约二米深的地下,出土一方铜印。印呈正方,铜质,边长2.3厘米、厚1厘米,通高2厘米。瓦纽,重约50克。印体为浇铸,印面印文后镌,阴刻隶书白文为“别部司马”(见图)。“司马”官...  相似文献   

14.
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南四里金上京故址中,曾出土多方金代官印,现仅试考二方,以见金末官制之一斑。一、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1964年出土,现藏于阿城县文物管理所。铜质,方形,边长6.3、厚1.6厘米,重670克。梯形纽,高3.2、宽2.8、厚1.5厘米。印面为九叠篆文,九字:“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图一)。印身上侧阴刻楷书四字:“总押荒字”。印背亦有阴刻楷书  相似文献   

15.
1987年4月中旬,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征集到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的一方官印。此印铜质。印面正方,边长7.9、印厚1.6厘米;圆柱形直纽高7.7厘米。印面边框宽1厘米,左方刻阳文篆书"都督之篆"4字,右方刻阳文曲形阿拉伯字,汉译为"苏莱曼"(图一)。印背纽两侧均刻阴文款,右款为"壬戌年造"4字;左款为小儿经文4字(图二)。  相似文献   

16.
“吉林府儒学印”,是黑龙江省双城县单城公社郑永大队青年农民寇晓荃手1985年8月在双城镇水暖器材厂基建施工中发现的。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吉林府儒学印”是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由礼部铸造的。这是一方铜质官印,印面呈正方形,边长6、通高10、印厚1.5厘米。印背有一椭圆柱状纽。印文镌刻汉满两种文字,右2行为满文篆书;左2行为汉字篆书,汉译均为“吉林府儒学印”。印背右刻楷书汉字;“吉林府儒学印礼部造”;左刻满  相似文献   

17.
1982年12月,青年社员刘定全在重庆市江北区聚贤岩附近的嘉陵江边拾得一方龟纽金印,捐献给了重庆市博物馆。此印方形,边长2.4厘米,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重108.95克,经测定含金量为96%,金光焕发如新。印文为白文篆刻“偏将军印章”五字。(图一、二)从印的形制和文体来看,当为汉代官印。然查两汉职官志表,未见有“偏将军”一职著录,仅能从诸纪传之中散见。如新莽时曾置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  相似文献   

18.
花原 《文物》1993,(12)
近年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地出土了一批金、元官印,这些官印很有价值,今编为一组,刊发于次。一、黑龙江北安市出土"曷苏昆山谋克之印" 1987年6月29日,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城郊乡长青村西南耕地中出土一方金代官印。印面6.1×6.2、印厚1.7、纽高3.4、通高5.1厘米。印文阳文,作"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图一)。印背右刻"大定十年七月"、左刻"少府监造"(图二)。印左侧刻"系蒲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以来,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先后在盟内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及盟公安处征集到金代官印1颗、元代官印3颗、清代官印16颗、民国官印6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还收藏1颗明代官印,共计27颗。现将这批官印介绍如下。一、金、元、明代官印(一)金代“都统之印”。此印是新巴尔虎左旗新宝力格东苏木敖伦诺尔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布恩金于1973年在嘎查西南4.5公里的好里堡南岸100米附近的草原上发现的。“都统之印”(图一,3)为铜铸,印面方形,印纽长方形,边长6.2厘米。印面铸阳文汉字九叠篆书“都统之印”,铸造十分粗糙。背面无刻款。这颗“都统之印”与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藏的金代贞佑五年(1217年)正月行六部造的  相似文献   

2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多种元八思巴字印章及印文资料,现择其中几种介绍如下,并对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官印和众县印铜质,橛纽,6厘米见方。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朱文。印背有汉字款,右款蚀泐较重,从残存笔画及印文分析,应为"和众县印";左款为"中书礼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