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贵州地区“石棺葬”的分区与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晋以降,贵州出现一类以天然薄石板营建墓室、形制与川滇地区石棺葬相似的小型石墓,至宋明时尤为流行,迄今仍有孑遗。早在20世纪40年代,德人鲍克兰在贵州普定进行仡佬族调查时就注意到这类被当地人称为仡佬坟的  相似文献   

2.
周志清 《文博》2002,(3):32-36
石棺墓是利用石板或石块制作成葬具,以埋葬死者的一种埋葬形式,它是云南西部地区古代民族常见的一种埋葬习俗。洱海地区是云南发现石棺墓最集中与最丰富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今禄丰县、楚雄市以西,洱海以东,金沙江以南,哀牢山以北这一广大地区。发现石棺墓的主要地点有姚安县黄牛山、寨子山,宾川县古底;大理市海东,  相似文献   

3.
周中 《羊城今古》2003,(3):58-58
露天葬石棺座落于南海和顺镇石塘村象冈岭,土名湴田岭。坐北向南,棺与地平。不入土.平放于墓穴中央。石棺高72厘米、长160厘米、宽70厘米,上有拱形石盖。全棺保存完整。未发现裂纹,亦未见凿损痕迹,外形似一般的木质棺材。用红灰砂岩制成,石厚10厘米。棺前下端嵌有墓碑,嵌深5厘米。碑文因年久风化,已不能辨认。棺前地面有1米见方的石拜桌,两侧东、西墓首尚依稀可辨。拜桌前7米有台阶,下为拜台。棺后有用红坚石砌成的石壁。全墓穴占地约10米见方。未发现墓志铭。  相似文献   

4.
四川茂县牟托石棺一号墓从墓葬规模、随葬器物数量和奢华程度等方面来看,均属第一.关于该墓的时代、文化因素、墓主族属,学界还有不同认识.其中墓主族属应为最主要的问题.该墓的石棺顶部放置1件青铜罍和1件甬钟,而罍、钟为蜀文化最重要的礼器.另,墓中出土小彩石亦为蜀文化所特有;“尚五”、“享五”似为蜀王特权,不能以该墓随葬器物中不见五件一组的成套组合,就否定其为蜀人墓.  相似文献   

5.
李飞 《四川文物》2010,(2):48-54
本文结合文献和民族志材料,讨论了贵州地区"石棺葬"的族属,认为其可能和明清文献记载中的"马镫龙家"、"仲家"、"苗"、"仡佬"的部分支系或其先民有关。贵州地区的"石棺葬"是生态环境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力量作用下的产物。在贵州地区"石棺葬"的两个分布区内,黔中区"石棺葬"是在受当地传统丧葬因素和黔西南区"石棺葬"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而黔西南区"石棺葬"与川滇石棺葬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了。  相似文献   

6.
乌拉溪乡石棺葬墓地时代自战国至西汉时期。墓室结构独特,陶器、铜器的出土丰富石棺葬文化内容,海贝的出现则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和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7.
在对石棺葬随葬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岷江上游地区的石棺葬分为三期8段,通过与甘青地区和四川盆地出土陶器的比较以确定各期的年代,认为至西汉晚期东汉早期,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中仅保存有大双耳罐等少数本土文化特色,整体上已经融入汉文化系统中.  相似文献   

8.
王煜 《巴蜀史志》2009,(4):41-43
古代西北地区氐羌系族群的南迁,对川西高原山地乃至云贵高原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对比相关的文献.氐羌系族群明确地大规模南迁的时间在西汉以后、汉晋之间。西汉以来川滇西部石棺葬文化的消失正是这次南下的结果,石棺葬民族的族属并非氐羌.虽然它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但族属和族源应该是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石棺葬最早出现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和西北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其各自独立起源,在当地亦非主流葬俗.约商周之际,典型石棺葬出现在川西北的岷江上游地区,很快成为流行葬俗,其随葬器物显示浓郁北方草原色彩,这使学界久将岷江上游石棺葬来源指向西北氐羌民族.近年考古发现表明,自公元前4千纪始,甘肃南部史前文化便向川西北迁徙,石棺葬传入岷江上游,并渐扩至川西南、滇西北、藏东等地.云南元谋、永仁等地发现年代偏早的石棺葬,其与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显非同一系统,族属亦不相同.其在西南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的角色,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闫璘  徐红梅 《丝绸之路》2009,(12):21-24
本文通过对宗日文化石棺葬的浅显认识,初步探讨了宗日文化石棺葬发现的意义及其族属问题,认为宗日遗址石棺葬的创造者是羌人。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与雅砻江流域两地都有着数量较为丰富的石棺葬遗址分布。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愈来愈多的石棺葬遗址被发掘,各种遗物相继出土。从两地石棺葬墓葬形制方面以及遗址出土的陶器、铜器、铁器看,它们都存在着不小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11月,作为"中日共同开展西南地区北方谱系青铜器及石棺葬研究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内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在四川炉霍县宴尔龙石棺葬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清理石棺葬13座、建筑基址1处,出土铜器、石器、骨器等器物。本次发掘发现了川西高原上目前为止最早的石棺葬,为研究川西高原石棺葬与北方谱系青铜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旋涡纹”罐是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典型器物,在此地以石棺为显著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旋涡纹”罐形制演变的序列脉络清晰,作为岷江上游战国到西汉时期人群及其历史记忆的象征,它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多种文化因素在此地融合消解,并不断本土化的事实以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城驻地呷尔镇,距成都614公里,距康定252公里,县城海拔2987米。九龙藏语称“吉日宗”,并有奇b龙、结署绒之称。含义为“八角”。据载,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西藏喇嘛来康区传教,在今汤古乡中古村建“吉日寺”,故称“吉日宗”。“九龙”称谓,系设置九龙设治局时,所划辖地包括:菩萨龙、三安龙、麦地龙、墨地龙、三盖龙、八阿龙、迷窝龙、洪坝龙、湾坝龙等9个村寨,均含“龙”字音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石棺墓是洱海地区古代民族常见的一种埋葬习俗,对该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洱海地区古化、民族历史的研究,本就洱海地区石棺墓的化特征,经济生活、社会性质、民族属性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代丽鹃 《四川文物》2007,(3):44-52,76
“旋涡纹”罐是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典型器物,在此地以石棺为显著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旋涡纹”罐形制演变的序列脉络清晰,作为岷江上游战国到西汉时期人群及其历史记忆的象征,它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多种文化因素在此地融合消解,并不断本土化的事实以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是岷江上游较早发现的石棺葬墓群之一,本文主要简单探讨了其墓葬群的年代与分期,并在此基础上从随葬品的变化来观察这一地区的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属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这一地区不但是西南地区石棺葬发现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西南地区发现的石棺葬分布最为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如果要对西南地区的石棺葬进行深入研  相似文献   

19.
陈剑 《四川文物》2009,(6):86-89
藏彝羌走廊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民族走廊,70余年来,在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青衣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安宁河谷、滇西地区、西藏等地都发现了石棺葬文化遗存。今年10月下旬在西昌召开了“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作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洛阳地区陆续发现了5具北宋画像石棺,纪年均为北宋徽宗时期。从石棺的形制结构、雕刻题材、雕刻技法等方面看,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是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支配下,洛阳地区传统的石棺石刻线画艺术与北宋中晚期所流行之仿木构砖室墓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