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最后30年间,人民党运动在美国大地上异军突起,打破了内战后20多年美国政治的沉寂,为时人所惊骇。然而,它在1896年选举中被民主党所吞没,从此偃旗息鼓;虽有余波泛泛,但终究平平,这又为后人所困惑。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失败的党,其纲领竟在20世纪美国政治中影响不减。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而奇特的历史现象,美国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家之说的分歧大致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这场运动是否具有必然性?它向两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40年快速工业化发展的美国面临一系列危机,包括种族和族裔矛盾的激化、劳资冲突加剧、"非美"思想的大量涌入以及传统公民美德的沦丧等;与此同时,"美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在危机背景下也发生了扩充与转化。1919年成立的美国军团利用强大的组织资源、庞大的成员人数、退伍军人的政治身份,以及广泛的政商界关系,通过举办和参与一系列公民活动,大肆推崇以盎格鲁—撒克逊价值观为核心的"百分之百美国主义",并力图使这一思想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为全体美国人所接受,以应对整个社会面临的精神危机。美国军团在20世纪20年代发起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打击"非美"活动和思想、推动改造新移民的"美国化"运动,以及监管年轻一代美国公民的道德教育等,不仅整合和改造了旧的"美国主义"思想,也帮助建构了此后贯穿20世纪并延续至今的保守性美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是中南、西南许多少数民族接受流官统治100余年之后的一个世纪,也是少数民族调整文化结构、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个世纪.在这很关键的一个世纪中,这些流官(中央派来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社会抱负?他们又将把少数民族导向何方?本文通过对19世纪民族地方志描述视角变迁的叙述,试图从一个侧面为这几个问题提供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爱尔兰移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支大规模的非新教移民团体。他们进入美国社会后,不仅引发了美国人宗教生活的长期震荡,而且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持续影响。通过建立自己的组织,他们发明了一套与主流群体打交道的方式,从而克服了从他们踏上这块土地第一天起就遇到的宗教、伦理方面的障碍。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爱尔兰移民潮发生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其间爱尔兰天主教移民与美国早期新教移民的矛盾和冲突也最为突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足以为我们了解美国移民史和美国文化特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开始向商业化及工业化过渡。经济转型加剧了各利益集团的政治冲突,促使现存权力结构重新整合。美国公共土地法律的历史演变、以及1862年《宅地法》的立法进程,揭示了美国革命至美国内战期间多种经济哲学与政治理念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经济集团的各种政治诉求,更显示了美国国会政治实际运作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6.
黄培昭 《环球人物》2012,(33):52-53
扩权引起政治动荡,开罗重现坦克上街埃及又乱了:民众游行,坦克上街,冲突不止。对总统穆尔西,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两派大打出手,造成流血事件,死伤累累。12月8日,穆尔西做出重大让步。9日,反对派"全国拯救阵线"号召人们继续抗争。这表明,埃及动荡一时难以消除。在民主浪潮中上台的穆尔西,如今却面对权力带来的困局。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然而,把德意志特殊道路起源放在19世纪的说法遭到许多质疑。不少学者认为,以普鲁士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16—19世纪德意志历史发展所体现出的政治发展的多元性和近代早期议会制的民主性表明:除专制主义传统外,联邦制、民主制、法治也是近代早期德意志的重要传统。这些传统在19世纪之后的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中并没有被放弃,而是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议会民主制并非"西方"国家所独有,专制主义也只是德意志的传统之一。与其说19世纪以来德意志走过一条"偏离西方最终又回归西方的历史道路",不如说其走过了一条"偏离传统最终又回归和扬弃传统"的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美国的态度曾发生过极大的变化.对1905年革命,美国先是表示欢迎与支持,后又希望俄政府给予强力镇压;1917年,美国先是支持二月革命并立即承认了临时政府,后却对十月革命表现出了极度的反感与敌视.本文在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美国的俄国观、使命观及其革命观是导致它在此问题上立场变化的重要原因.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便将俄国看做是一个与文明世界相对立的野蛮的、残暴的国家,一直期望着按照自己的模式塑造一个新的"自由的俄国",然而俄国的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塑造一个美国式的俄国,仅仅是美国人关于俄国的一厢情愿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以降的中美关系史上,同时拥有学者、外交官和跨文化者三种身份经历者不乏其人,如卫三畏、柔克义和司徒雷登等人。由于时代的差异,芮恩施的三种身份经历显得与众不同。在中美关系史上,他的跨界经历是进步主义时代美国学者从政的缩影。作为学者,芮恩施的学术思想为20世纪初美国远东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他利用美国政治学会对中美关系施加学术影响;他利用学者和外交官的双重身份,来处理一战时期处于危机中的中美关系,并因此陷入身份认同困境;作为跨文化者,芮恩施虽有促进中美沟通的良好愿望,但他是以美国强势文化的姿态来"帮助"中国的弱势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担任驻华公使前后,以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学会学者群体活跃于中美外交舞台上,并致力于建构一种带有浓厚学者气息的中美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芮恩施鼓吹的"平等"与"自由"等道德价值,实质上仍是代表美国强势文化的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尽管美国学术界已对一批美籍华裔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给予了特定的关注,但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没能成为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大多数美国读者还是把这些作品视为"局外人"或"另类人"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审视海外华文文学的角度,对这批作品中的两篇著名小说做一些探讨.本文所讨论的两篇作品分别是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和汤婷婷的长篇小说<顽猴爷的赝书>.在讨论中,本文将专注于两篇小说所反映的一个海外华人共有的问题,即"文化认同"问题.作为华人移民的第二代,谭恩美和汤婷婷都在其小说中着重表现了中国移民的母体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居美华人与其他族群的冲突,以及居美华人自身男女之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矛盾."文化认同"的问题就存在或产生于这类对峙、冲突和矛盾中.本文认为,两篇小说不仅揭示了以上种种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都努力为居美华人走出"文化认同"的危机指出了方向,当然两位作者所采用的视点和处理手法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