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记>系唐袁滋所撰,该书大约在宋元之际散佚,有的学者将其辑作韦齐休所撰<云南行记>.本文共辑得群书征引题作<云南记>佚文24条,经过考辨发现,<太平御览>征引题作<云南记>且引文中有韦齐休姓名的三条有可能是引自樊绰的<云南记>,其余21条应为袁滋<云南记>而非韦齐休的<云南行记>.  相似文献   

2.
许志刚 《文献》2000,(1):4-17
本世纪以来,随着学术界思想理论方面的解放和西方理论的引进,<诗经>作为经学的研究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了.人们抛弃了所谓的圣人制作、圣人删削的神话,蒙在<诗经>之上的层层尘垢被全面廓清.  相似文献   

3.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以集注的方式,全面采录了历代《诗经》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通过摘录诸家说法,阐述诗义。张载《诗说》不传于世数百年,而散见于《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中的张载诗说共计125条,其中包含有重要的张载诗学原则与多样的诗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诗经原始>是晚清学者方玉润的代表著作,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点校本.点校本在标点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因引文不明而致,有的因文意不明而致,还有的因文本有误而致.本文举出这些问题以供商榷,以期更好得发挥该书的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莫砺锋 《文献》2000,(1):112-129
一 朱熹对于<诗经>用力最勤,<诗集传>便是他研究<诗经>的成果之结晶.但是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则历来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6.
钟书林 《文博》2008,(6):36-40
上博简楚竹书<诗论>的出土,刷新了以往的<诗经>研究,其中要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邦风"避讳说影响最大.马先生认为,<邦风>才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初名,汉代因为避刘邦讳才改成现名.针对这一说法,文章从研究汉代避讳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出土的汉代文献,对照今本<诗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马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新唐书>卷41<地理五>将宣州、歙州和池州同列于江南西道,<旧唐书>卷40<地理三>记歙州属江南东道、宣州和池州属江南西道,两书所记不同,必有一误.细加分析,<新唐书>所记或有谬误.  相似文献   

8.
魏源所著<诗古微>是清代<诗经>学史上阐发三家诗微言大义的一部力作.魏源重新诠释了二<南>"被文王之化"的观点,从而否定毛、郑以"后妃"、"夫人"解二<南>的迂腐之见.关于世次,魏源否定二<南>皆西周盛世乐章的说法.<诗古微>说解二<南>诗旨新颖独特,体现了二<南>的国风特色,但作为经学家固有的经学意识,魏源说诗也存在论述武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载孔子对<诗经·木瓜>的评析,我们发现周代贵族交往时互赠礼品的礼俗在春秋时期更加注重厚报、厚贿.孔子指出在贵族社交中币帛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古时已有的礼俗,并告知正确使用币帛礼物的方法,如果违背这种交往的方法,就会造成贪利争夺的恶果.孔子对<诗经·木瓜>的评析及借评<木瓜>所阐发的道理,使我们看到西周至春秋社会贵族社交礼俗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魏龙泉 《百年潮》2004,(10):47-50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0日发表一则消息称:"江西发现<西行漫记>雏形本",书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是安徽来安县干部张武十多年前出差江西时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他不知道这本书版本的重要性和价值,因而未加披露.解放以后,在民间发现<印象记>好像还是第一次,即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据说收藏抗战前地下出版发行的这本书也很少.的确,<印象记>在解放后也没有重新出版,所以一般人大都只知道有胡愈之等人翻译出版的<西行漫记>(英文版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而不知道还有比它更早出版的<印象记>,也就是<西行漫记>的雏形版.  相似文献   

11.
论及清代<易>学,今人多仅关注其钩沉整理汉<易>之功,以至于对清代<易>学的认识有失片面.其实,清吴派学者对汉<易>多钩稽之业,而皖派学者对汉<易>则多所辨驳之功.吴派和皖派学者都以探求经籍本义为归.吴派学者因汉儒去古未远,因而致力于汉<易>的钩沉,以求古之途径而求是;皖派学者则认识到汉<易>亦非尽得<周易>之本义,因而信其所当信,疑其所可疑,以考据之途径而求是.皖派释经方法至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而益精.本文通过梳理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对虞翻<易>注的辨驳,从一个侧面探究皖派学者解<易>特色,冀对清代<易>学有更为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胡胜 《文献》2007,(2):188-191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手抄本<西游记记>,作为晚出的<西游记>评点本,颇耐寻味.本来<西游记>的评点本极多.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提到<樛木>一诗的主旨为"时".关于其意义,本文联系到<诗经>此篇进行了探讨.<樛木>诗的"福履"二字盖读若"蔑(伐)历",意指贵族受到关于其经历及功绩的考察与肯定.简文的"时"字应当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时遇、机遇的概念.<孔子诗论>的相关简文与<诗·樛木>篇的相互印证,对于阐释楚竹书和<诗经>相关文义都是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代雅言与诗乐密切相关的文化机制尚未受到充分关注.本文研究表明,唱诵传习<诗经>是周代以诗乐教育推广雅言,培养雅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诗乐体系承担传习雅言的文化职能,是根源于其在文教机制、技术能力等方面具备把握雅言语音的多种优势.探讨雅言与诗乐的关联,能够让我们比较切实的把握到<诗经>传播机制、文化功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周代诗乐文化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商颂》的作者、作期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林昌 《文献》2000,(1):18-32
<诗经·商颂>现存五篇:<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这是颂扬商族祖先的祭祀歌辞,其中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  相似文献   

16.
<(徐世昌年谱>及其编者考论>一文,对年谱编者贺培新之生平及其同徐世昌家族关系作了颇为详尽的考证,不过由于作者未参阅徐世昌所撰的<韬养斋日记>,故就<年谱>本身内容的考察略显不足,尚需补正.<韬养斋日记>学术价值很高,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徐世昌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因其所涉甚广,覆盖了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该日记可以考察晚清民国的社会全貌.  相似文献   

17.
卞孝萱 《文献》2006,(3):188-190
章士钊先生,字行严,别号甚多,以"孤桐"最为世人所知.湖南长沙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所著<逻辑指要>、<柳文指要>,均已出版;拟著<论衡指要>,未成而逝.三"指要"之一的<论衡指要>虽未成书,其阶段性的成果,已为学者引用.  相似文献   

18.
1923年2月初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最后一个怒涛.中共北方区委及劳动组合书记部重要负责人罗章龙,亲自领导了这次空前规模的罢工斗争,并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写下了10万字的<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鼓励工人阶级继续进行革命斗争.<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是后人研究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9.
张一平 《文献》2005,(2):139-148
一、<南康道中>诗与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谗书·序>所记初次取解岁数之矛盾 唐末大诗人罗隐期冀科第折桂的强烈欲望,在有唐一代很少有诗人能与之比肩.这一点,人们不难从罗隐参加礼部试的次数看出端倪.<吴越备史>卷一<罗隐传>载其:"凡十上不中第"①;<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东归>言:"六举不第"②;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则说:"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特点至少有两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久已充分注意的:一是地域辽阔,二是历史久远.基于这两点,地域文化就产生了,并且同样源远流长.史书中早已有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文学史上也早已有了"十五国风",正史中设地理志,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单独为一地编撰的人物志,以敝乡而言,见于<隋书·经籍志>的就有佚名<兖州先贤传>一卷、崔慰祖<海岳志>二十卷、白衮<鲁国先贤传>二卷、佚名<济北先贤传>一卷、王基<东莱耆旧传>一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