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封建"的本义与西义 汉语旧名"封建",本指殷周分封制度,又延及后世各种封爵建藩举措,还用来指涉与分封制相关的朝政、官制、人身关系、土地制度、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此为古时不刊之论.清代<皇朝文献通考·封建考>曾对中国古代"封建"作过总结性的论断:"列爵日封,分土曰建.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名实问题讨论中对"封建"概念的不同理解,说到底是承不承认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视西欧封建制为特例",氏族社会一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模式只适用于西欧.列宁把"封建"拓展到其他地区和其他类型,是"泛封建论"的始作俑者.把秦以后的中国定为封建社会,就是"泛封建论"在中国历史上的贯彻;它既不符合封建的古义和西义,亦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我曾经撰文提出不同意见.现在,趁<史学月刊>组织笔谈的机会重申我的一些看法,并作若干补充.  相似文献   

3.
沬司徒疑簋对揭示卫国封建的进程及西周封建制下的诸侯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释读仍有争议。本文认为,"来伐"指王去征伐武庚、"卫"指在今河南鹤壁的一处城邑、沬司徒疑为周王臣属而非康叔之臣。铭文记载了成王伐武庚时康叔受命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虽与封卫无涉,但也提供了康叔封康的重要信息。卫国封建经由康叔封康、康叔封卫及卫顷侯徙卫三个阶段方完成,是西周诸侯由"王之斥候"到一国之君的封建历程具体体现,更反映了西周封建制下诸侯兼具一国之君和天子之臣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吸收了许多阿尔泰语系中的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空桐"一词通过音读审断、语义考索、语境推定等可考定,其是阿尔泰语系中意为寒凉的"奎屯"的对音.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敖拉·昌兴等为代表的一批达斡尔族文人采用以满文字母音写达斡尔语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的达斡尔语书面文学作品,采用满文字母音写达斡尔语的文字形式也逐渐定型,成为这斡尔族历史上的一种文字形式--"迭呼尔文"."迭呼尔文"不仅是达斡尔族顺应当时大的历史环境所致,也从深层次上反映了达斡尔族对满族文化的一种认同.  相似文献   

6.
封建隶属政策是西周族群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即《诗经·大雅·韩奕》所称的"因以其伯"。其管治并非羁縻,而是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臣服族群并非奴隶,一般作为附属于诸侯的"附庸"而存在,多依旧保有宗族组织。周人采用周礼作为管控异族的重要手段,考古发现不少西周时期的异族群均采用了周礼。西周封建隶属的族群治理政策奠定了族群融合的基调,相比殷商对异族群体的控制更为开放而深入,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两周八百余年的统治基业。  相似文献   

7.
"迷信"一词的含义,依据《辞海·迷信》辞条的解释,是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迷信,它的确是与科学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但我们在长期的反迷信宣传教育中,通常在"迷信"二字之前加上"封建"一词,不仅令人费解,也使人感到"迷信"一词的义旨非常狭窄.  相似文献   

8.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关于"夜草为灰"一语的解释值得商榷,时贤的一些解释也不尽可靠,"夜草为灰"的"夜",应读为"燕",意思是"烧",此语的意思是烧草为灰.  相似文献   

9.
金廷南迁后,两河地区州县残破,金宣宗于兴定四年降诏分封河北9个义军首领为郡公,史称"九公封建".这种利用地主武装抵抗蒙古进攻、收复失地的举措,虽然是迫于形势所作出的一种权宜选择,同时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客观上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在<中华读书报>、<法制日报>的"名家荐书"栏目为冯天瑜先生的新著<"封建"考论>写过短篇评论,但我可能不属于有的学者所说的"吹捧者"之列,我也不习惯于吹捧.  相似文献   

11.
正《这样教学生才肯学》一书作者为美国人,JamesP.Raffini(中文名:詹姆斯·纳佛尼),其副标题是"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其腰封上写的是"150种有效策略能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并让课堂没有失败者"。将"腰封"内容机变以为标题,一是作为教者看到这样的字眼自然产生的本能吸引,二是联系到一所中国名校的校训——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当都是一种理想化的言语吧。但诚言之,我们总也制造出  相似文献   

12.
王亚嘉 《安徽史学》2005,1(6):120-122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核心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腐朽的封建政体,还为拓展和深化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国民党统治中国理论上的"合法性"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①.  相似文献   

13.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4.
"作业"和"作孽"原先都是汉语中固有的词语,但随着佛经翻译和佛教传播的影响,词义发生了变化,先后成为佛教语.而且,明清以后,"作孽"又逐渐代替了"作业".其中的词义及词语的流变过程很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权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玄舍"戈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舍"一语金文首见,"玄舍"当同于"玄室",为墓室之意;"左"系"左库"之省,"玄舍左"为视死如生观念的反映,意指为死者在墓室中建造专供储存或铸造兵器之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出现的"凌迟"、"陵迟"一词为讨论对象,考察分析它们在不同文本中使用的情况、含义,并进而探讨了作为一种酷刑的凌迟的定名与起源问题,认为作为"剐刑"、"脔割"的代称的"凌迟",至迟在唐代中晚期已出现.而非通常所说的五代或辽.  相似文献   

17.
陈晓东 《史学月刊》2008,3(3):46-50
清政府实行铁路"干路国有政策",旨在加快干路建设.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溢权较少.川、粤、湘、鄂四省广大商民掀起保路运动,其因在于清政府以封建专制之法,强行"干路国有"之策.  相似文献   

18.
刘蓉 《史学月刊》2007,(10):27-33
汉末名士群体与外戚宦官及其所代表的皇权的抗争,是汉末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期间,李固、杜乔在立桓帝问题上与梁冀的对立,李云、杜众对于桓帝封五侯外家的指责,李膺、杜密在桓、灵之际党锢事件中的表现,均具有典型意义.三"李杜"在汉末名士群体中乃至在民众间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的行为、气节鼓舞着当时的士大夫们立身持正,与黑暗政治作斗争.三"李杜"最终都死于非命,预示着东汉皇权与作为政治精英的名士群体的背离,从而也预示着东汉政权的崩解覆亡.同时,三"李杜"树立的道德价值理念,在名士阶层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曾孔生  孔祥清 《攀登》2005,24(5):146-149
一些文章认为“以人为本”来自西方的“人本主义”,本文否认此说.通过文献研究、文化比较,证明“以人为本”一语源自中国思想文化血脉,原本用此语表明如何成就霸业,后来用来表述治国为政之道.当今,“以人为本”则不仅是执政理念,而且也是科学发展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此语从多层面表意.从古到今,此语所指的思想文化一脉贯通.“人本主义”是西方近代哲学一个流派的名称,与“以人为本”无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汉"里"谈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里"和"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浩 《史学月刊》2008,(6):97-100
吴简"里"只是一个虚拟的户籍单位,而"丘"作为临湘地区的一种居住单位在东汉末年就已存在,到孙吴时演变成带有强烈屯田色彩的居住单位,但还不能视为一种"聚"与"村"之间的自然聚落方式.出现"同丘不同乡"反常现象的原因为某人从某乡迁移到另一乡某丘居住、耕种时,其户籍单位未能及时变更,故在缴纳赋税时只能记在其原来所在乡的籍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