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政 《文献》2004,(3):262-269
明清及民国初所修的安徽方志中,记载了一些民间演剧的具体事象及活动详情.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演剧史以及江淮区域民间戏剧文化的形态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选出部分来加以考释;并谈谈我对它们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清宫剧场考     
宫廷演剧的历史久远,还在戏曲处于雏型期就已经开始了。宫廷演剧的剧场不同于民间的商业化剧场或赛社祭庙式的演出场所,虽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宫廷剧场的建筑样式受到民间剧场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民间剧场的演变),但其发展仍然是自成体系的。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宫廷里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戏剧机构,却并未建立专门的剧场,中国戏曲表演对于场地需求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使宫廷里的戏剧演出可以一直停留在汉代厅堂庭院演出的  相似文献   

3.
杨榕 《福建史志》2012,(4):15-16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民间演剧繁盛。早在宋代,地方文献就有记载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演优戏、傀儡戏的信息,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地方新剧种的陆续形成,各地民间演剧更加兴盛.一些方志编纂者也关注到这种特殊的民俗现象.并将之载人方志中,其中包括与官方禁戏有关的史料。本文从福建浩瀚的方志中辑录出一些禁戏史料.并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鹏龙 《沧桑》2012,(2):103-105
山西现存大量的碑刻,涉及民间信仰与戏剧演出等多方面内容。对此类碑刻的解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宋元至明清民间祭祀与民间演剧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中,且从重传统、重祭祀逐渐向重教化、重娱乐倾斜,向秩序建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及民国所修甘肃宁夏地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记述甘宁地区民间演剧情况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多,但弥足珍贵,对于研究甘宁风俗民情与戏剧活动的关系,考察民间剧种在甘肃宁夏的流播,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与剧场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把它们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及方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及民国所修的青藏地方志中,保留了诸多关于青藏民间演剧史料的具体情况。这些史料对于研究青藏风俗民情与戏剧活动的关系,考察民间剧种和中国传统戏剧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与剧场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将它们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及民俗学界的同仁们。  相似文献   

7.
杨榕 《文献》2006,(3):113-126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尤以庙碑为主,反映出戏曲碑刻与宫庙的密切关系.它们出自历史上地方戏盛行的福、莆、泉、漳等地,是研究福建戏曲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及民国初年所修的江苏地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苏地民间演剧活动的史料,特别是苏南苏北民俗文化与戏剧搬演相融合的情况。这些记述,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戏剧的民俗学内涵、进一步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以及江苏地方戏在戏剧史上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笔者将之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9.
演戏酬神属于民间信仰,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即以演剧的方式酬谢神灵.祈雨得验、避过水火兵虫等天灾人祸、修建庙宇等活动,都是演戏酬神的缘由.民国年间,地方政府已将酬神演戏的活动纳入到社会管理之中.有严格的基于法律的审批程序,地方政府对演戏酬神的管控基本出于非常具体的民生与管理的考量,包括防疫、治安、民间舆情等,但维护治安是第一位的.这反映出民国地方政府这一时期在公共事务管理上是有一定效率和务实的,而严格的管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10.
在明清及民国初年所修的江苏地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苏地民间演剧活动的史料,特别是苏南苏北民俗文化与戏剧搬演相融合的情况。这些记述,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戏剧的民俗学内涵、进一步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以及江苏地方戏在戏剧史上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笔者将之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1.
雷桂萍 《沧桑》2013,(1):57-60
《梁公祈雨灵应记》碑由元代平遥县教谕张翼撰文,原存立于平遥应润庙内,现庙与碑俱毁不存。康熙四十六年和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均收录该碑碑文,其中记载了梁公天翔应润庙祈雨灵应一事,并介绍了平遥梁氏家族的辉煌,特别是雩祭习俗观念和演剧活动。通过对该碑的考述,深度挖掘碑文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发现其作为元代平遥民间社会雩祭及演剧活动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明代后期开始进入宫廷的昆曲,更早一些的弋阳腔,以及清代道光年间逐步成熟的皮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共同构成了清宫演剧内容的主体。1790年,乾隆八旬万寿,徽班进京,自此大量立足民间蓬勃发展的声腔剧种开始在北京落地生根,并且迅速以极高的艺术活力占据市场。清代中后期,花部中的皮簧腔则在保持了民间活力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昆曲和弋腔的营养,迎合当权者审美的趣味而得以进入宫廷,迅速成为了"上通天庭"、"下接地气",贯通于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堂皇剧种。本文尝试描摹盛况空前的清宫演剧情境下,京剧艺术是如何被催生的,以及清宫京剧精致化、规范化、高贵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黄爱华 《神州民俗》2009,(10):26-29
明清乡村,举凡四时佳节,均会举办演剧,以表达对节日的欢庆。节令演剧形式丰富,剧种不一,式样繁多。或用来添节日的喜庆,或用来祭神,或用来娱乐。明清乡村此种节令演剧习俗,既为当时乡民之娱乐方式,又乃当时乡民生机活力的体现,是当时乡民热情乐观面对生活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降,伴随着"湖广填四川"以及战争、商贸引起的文化迁移与交融,四川地区的演剧走向繁盛,形成了"无节不演戏"的局面。四川方志中记载了大量的节庆演剧史料。节庆演剧产生了五大中心,呈现出仪式向狂欢的蜕变过程,体现了移民文化的特点,并为川剧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忆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颜一烟金山、王莹等主演话剧我于1937年9月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简称: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队长洪深,副队长金山、田方,秘书颜一烟。队员:洗星海、王一莹、张季纯、白鲁、欧阳菲莉、贺路、黄治、邵雷、金子兼、田烈...  相似文献   

16.
郭燕平 《纵横》2011,(6):34-37
1967年12月,在受“四人帮”控制的上海《文汇报》上,赫然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内的反革命别动队》的文章。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揪斗、迫害原抗敌演剧宣传队成员的狂潮。我的父母——郭奋扬和张静,由于曾是原抗敌演剧宣传二队的成员,遭到残酷迫害。抗敌演剧宣传二队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四人帮”为何对此大做文章?它与《黄河大合唱》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相关历史图档的解读,厘清了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的历史变革,揭示了其在雍正、乾隆两朝在造型和功能上的差异,同时结合颐和园、故宫博物院现存两座三层戏楼升降舞台设施遗存及相关档案,参考《升平宝筏》等连台剧本,总结了清宫三层戏楼出场方式多元化、演剧空间立体化的空间特征。最后,论文从宫廷演剧追求闹热性、满足大型庆典活动需求、弥补传统戏台流动性不足三个方面,阐述了清宫三层戏楼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4):120-136+154
1929年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故宫周刊》创刊发行,这是民国时期故宫出版刊物中社会影响最大、刊期最长的文物刊物,也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份艺术类刊物,在故宫出版史乃至中国出版史上影响深远。该刊刊登了大量宫廷史料文献,包含青铜器、古玩、书画等,涉及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演剧文献亦占不小比例,如戏台、戏衣、切末,全本《鼎峙春秋》、已散轶流失的《画兰》剧本等。本文对《故宫周刊》中的演剧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初步考证,旨在提高学界对《故宫周刊》文献价值的认识,为宫廷演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忆抗敌演剧九队是怎样坚持战斗的──怀念周恩来同志赵明1946年1月,周恩来在重庆鲁家崖50号接见演剧四、六、九队队长和新中国剧社代表时曾说:抗战八年,你们是三面作战,日寇的战火,国民党的迫害,生活上的贫病,你们终于坚持下来了,你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演...  相似文献   

20.
解雯捷 《东方收藏》2023,(12):79-81
山西省长子县文化底蕴深厚,能为“文化发声”的文物古迹恒河沙数。其中,长子县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作为该县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成为我们研究当地信仰及演剧活动的历史见证。古戏台是研究神庙剧场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作为观演场所的古戏台,不仅说明了戏曲演员与民众之间的观演关系,更表现出了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文章以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为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等学科相关知识,探析其产生的民间信仰、形成发展的建筑特色,以及神庙与戏台间衍生的礼乐观,期以此在城乡建设中能够加强对戏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