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对等级授职制批判为指导,分五个方面对古代地方政治的主流予以回顾和总结。强调历朝历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简直就是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个模子非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制,各种贪腐与黑暗的遗传密码正是在这个模子里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扬。研究中国古代地方政治,正是为了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史,写成活的地方政治制度史。在一般情况下,信息传递对地方政治的好坏,其作用是相当次要的。  相似文献   

2.
张昌仪是武则天的两位靓仔男朋友著名面首张易之、张昌宗的弟弟,沾俩哥哥的光,20出头就当上了首都洛阳市市长(洛阳令),另外还兼营一份很有钱途的副业——出售乌纱帽。  相似文献   

3.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在2010年5月6日的视频会议上,宣布重点开展买官卖官问题专项治理,表示要"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似文献   

4.
李开周 《文史博览》2014,(11):52-52
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跟一百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现在的日本、朝鲜、韩国、泰国、越南、伊朗、文莱、老挝、菲律宾……都跟宋朝有过频繁的商业交流。 商业交流必然伴随着居民迁徙。有些中国商人去海外做生意,喜欢那里的环境,就不走了,在国外扎了根;也有些外国商人来中国感觉不错,于是也携家带口搬过来定居。  相似文献   

5.
清官元旦筵宴,无论是宴会的礼仪典制.还是筵宴的举行与否,入关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别。入关前的元旦筵宴,其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不轻易取消。入关初期的元旦筵宴经历了过渡时期.一方面仍然保留着入关前的一些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确立宴会礼仪树立皇帝的绝对威严。典制具备的清宫元旦筵宴弥漫着皇权至上的气氛。  相似文献   

6.
穿越宋朝     
《山茶》2014,(5):10-10
前些天在杭州。和几好友一起喝茶。谈起时下影视剧和小说中时常出现的“穿越”,我突发奇想:“如果让各位穿越往昔.你最想回到哪个时代?”“当然是宋朝!”两位男士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徽茶     
赵焰 《江淮文史》2014,(6):157-159
正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说宋徽宗赵佶实际上是南唐后主李煜投胎——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夺走江山,又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之后,怀着深仇大恨转投赵家,当上了宋朝的皇帝,以骄奢淫逸断送赵家天下的方式来实现复仇。这种说法还真有点"靠谱",赵佶与李煜真是有些相像:他们都是皇帝中的"文艺青年",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艺术气质浓郁。相对于李煜的诗人气质,赵佶似乎艺术功力更为深厚,不仅通晓音律善于诗文,而且精于书画,一笔"瘦金体"更是君临天下。赵佶兴趣还特别广泛,对茶艺也颇感  相似文献   

8.
剩女看似是近代产物,但从历史中却不难找到大龄女子的踪影,尤其是宋朝。宋朝期间,是我国剩男剩女最泛滥之时,何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准则之下,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一切只因为当时的皇帝忌讳习武之人,而文人手无缚鸡之力,遂鼓励全民读书,并颁布有利于士大夫的政策,如士大夫之工资乃历朝最高、士大夫犯法不会受过重的  相似文献   

9.
正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一个历来公认为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为何能创造登峰造极的文化盛世呢?当然,原因很多,不过有一点,与宋朝皇帝的用人原则和用人态度是极有关联的。宋太祖善用旧人。史上素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历代开国皇帝也惯用杀戮的方式对待先朝旧臣,以肃清旧影响、重建新秩序、巩固新政权、凸显新气象。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夫之身篡位,对后周一班旧  相似文献   

10.
正宋朝士大夫之所以能考进士、中状元、当学士、点翰林,个个都经历了寒窗苦读,经历了比当今高考更加残酷的比拼,然后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所以,他们五经六艺烂熟于胸,赋诗作文随手拈来,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不过,他们中的一些人,除了精通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文学才华之外,还有很多与此并无必然关系的特殊才能,像苏东坡长于美食,米芾善于奇石鉴赏,陆游精通养生之道等等,这倒是许多同时代士大夫无法比肩的,堪称异秉。  相似文献   

11.
宋代官田鬻卖规模考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宋的官田鬻卖引人注目,是“官田私田化”说的主要论据。鬻卖官田说明土地的交换价值受到重视,是国家土地产权强化的体现。被鬻卖的主要是没官田,鬻卖恢复了其原有的民田形态,且规模不大。官田鬻卖是在私田官田化和公用水面田产化的基础上实现的,不是影响官田总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官田鬻卖的同时,学田、职田、屯营田以及沙田、湖田等官水利田仍在扩展,其规模远远大于所卖官田。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宫廷画家的官职、称谓不一,任职混杂,史料记载零散、简略,给宫廷画家身份的辨认造成一定的困难。从宫廷内部管理状况来看,画家的官职多样且分散,涉及多个职官体系,官职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虚职,在具体管理方面权归内廷太监。本文力图从明代职官体系和内廷隶属等方面切入,区分辨别宫廷画家的官职与称谓,从而进一步认识明代宫廷画家的身份定位,了解明代宫廷绘画创作的运作状况。  相似文献   

13.
南宋官窑源于越窑,其制品特点、工艺技术、窑炉设备与同期的越窑系窑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发展到宋代,已十分成熟和完备。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铸印机构──少府监和文思院,并且制定了诸如牌印制度、知印制度等严密的管理措施,在官印的形制上,背款的出现和叠篆的使用,为以后金元各代所沿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明清"滥设官吏"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桦  高进 《史学集刊》2007,(2):27-35
"滥设官吏"罪是明代确立的罪名,清朝因之."滥设"是与"额设"相对的,"额设"是制度上允许的额定员额,由朝廷人事主管部门按缺铨选委署,是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滥设"则是制度上不允许的,是所谓定编之外的官吏,不经朝廷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缺铨选委署,则属于犯罪.理清"额设"与"滥设"的关系,分析各种各样"滥设官吏"罪的案情及千变万化的情节,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宋代官窑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问题,尽管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最终解决,如:北宋朝廷为什么命令汝州烧造青瓷?北宋朝廷亲自设窑的地点在何处?汝州张公巷窑是不是汝州新窑,即狭义的北宋官窑?南宋余姚官窑的地位以及与内窑等窑口的关系如何?乌泥窑位于何方?等等。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群体的入仕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以武功定天下,后金奠基立业中形成的八旗世职集团,一开始就是这一隆兴政权的实际主宰.天聪时,部院等文职衙署设立后,他们又充斥并操纵部院要害部门,直到顺治中期,以世职集团为核心的清初政局还呈现着鲜明的贵族政治特色.顺治以后,八旗世爵世职及其子弟任官的特权仍通过一些制度体现出来并得以历朝相沿.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研究者一般认为,南宋后期只存在郊坛下官窑一处。但是,通过对南宋时期文献记载的考察,作者认为,南宋后期与南宋前期一样,也有两座官窑——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从建立之日到南宋消亡之日,一直都在乌龟山麓经营窑业,而修内司官窑,则于13世纪10年代前后从老虎洞搬迁到了望江门内金钗袋巷。  相似文献   

19.
官样是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的内容之一,也是生产过程官府决定产品类别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制瓷官样入手,通过与大量的传世瓷器对比,在论证清代制瓷官样制度的基础上,追溯了中国古代制瓷官样的历史,进而论定官手工业和官样制度是造成封建社会后期工艺成就衰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宋代官员分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官员分司主要有自请、责降、叙复和优待四种方式,神宗以前,自请和优待者居多,神宗以后则以责降为主。分司官有一定任期,但职事简单,并逐步虚化,直至全无,由此也导致了分司官之分司地与居住地由完全一致向完全分离转化。官员分司之初官职一般会发生变动,或升或降取决于分司方式。分司官可享有升转官资、荫补亲属为官等政治特权以及以俸禄为主的经济待遇,但分司官之间、分司官与现任官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别,并因时而变。宋代官员分司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做法,也有自己的创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对宋代以后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