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简称NBER,又译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成立于1920年,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是美国影响广泛的私立非盈利性学术研究组织。2003年,该机构破天荒地开设了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至2007年  相似文献   

2.
日本《环境研究》在2008年149号、150号开设专辑,集中刊登了17篇研究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论文,这些研究论文反映出日本学界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中国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特点和环境行政的最新发展动向;中国环境战略如温室气体减排及沙漠化对策ODA(日本对华开发援助)等各种形式的中日环境合作。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话题,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合作正在超越环境问题而扩展到经济、政治领域。在环境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对中日经济合作关系乃至中日友好关系都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对中国的研究起源于18世纪初,经历了俄国早期、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学者们对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从不同侧面展开了研究。1999年以来,俄罗斯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在经济发展、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俄中双边关系,社会政治史和中共党史,以及对当代中国的某一位具体人物的研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2~13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共提交了26篇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文及论文提要,其中有19篇论文研究了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另外的几篇论文探讨了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政府职能、中外经济关系、“五年计划”、行业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4,19(1):27-31
近一、二十年来,以英美地理学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柔性专业化、网络与根植性、集聚与集群,区域管制等概念,频聚出现于国际主导地理刊物和国际会议讨论之中。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引进这些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实例作了一些可喜的探索。这种引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推动着上世纪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但是,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角度考虑,还应该探索其他研究思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背景,有一些在世界十分独特,如最大的且近20多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一致,体制变革、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地位的特殊性等。根据这些背景,中国经济地理学需要冷静地审视国际学术动向和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国际交流,凝练解释中国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论观点,逐渐培育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中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6.
俄国(苏联)与中国东北的经济关系是近代中国东北对外经济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出版了很多论著。在不同的时期出版或发表的论著,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这些著作或是引用材料受到限制,或是仅仅研究了某一历史片断,因此很难对整个300多年的中俄(苏)经济关系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张凤鸣同志的新著《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关系史》),以17世纪中叶至1949年期间中国东北与俄苏经济关系史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通过使用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1 949— 1 999年半个世纪的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作了全景式的勾勒 ,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和研究、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构造“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尝试 ,整理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发展线索 ,给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理论框架 ,并作了纲要式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于8月17-19日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就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来看,会议共提交论文22篇,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对象,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既有全国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也有专题的、个案的研究;既有区域经济研究,也有行业和企业研究。会议围绕主题和提交的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推进了研究的深入,并就以下几个焦点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方显廷是民国时期著名经济学家,是具有自由主义精神的书斋型学者。他的学术经历丰富,也是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经济问题,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证据和建议,研究领域广及经济形态、机械工业、乡村工业、农村经济、货币金融、经济体制等方面。他主张经济学"土货化",注重实地调查和研究,搜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得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不过,由于"土货化"正在进行之中,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并没有明显的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方人物周刊》2013,(16):13-13
中国经济出现结构性放缓,这在北京激起了波澜,引发了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的尖锐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淡化了有关政府可以或者应该积极应对的预期,他表示,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这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经济模式中存在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当代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的旅游经济思想 ,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旅游业初创时期的实际 ,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旅游业和怎样发展旅游业的重大理论问题 ,体现了他对旅游经济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 ,为我国旅游业的崛起和腾飞奠定了政策框架的根基 ,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促进了旅游生产力的全面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宝库中极具特色的篇章 ,学习、研究和实践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对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近代货币经济的论著也不断问世。每每读一新作,都颇感获益良多。近读由戴建兵教授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一书,又甚感受益匪浅。该书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近代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使人眼前一亮,读后顿感豁然开朗,堪称一部从全新视角研究中国近代货币经济问题的力作、佳著。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顺 《史学月刊》2002,(5):116-119
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作17种以上,论1165篇。在研究深度方面,随思想的解放步伐而逐步加深。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基础研究、“条条”研究、“块块”研究、比较研究和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7年开始,我们在若干研究计划支持下,建立了1830年至1930年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专业数据库,并曾利用这一数据库,发表了数篇以“共和”、“民主”、“权利”、“个人”、“社会”、“经济”和“科学”等关键词为分析对象的论文,探讨这些重要现代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数据库方法不仅可以为观念史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基础,而且,进一步的分析疏理,还可以对以往某些公认的观点做出修正或质疑。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大致可分为如下三阶段:1840年至1900年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西方现代思想选择性吸收时期;1901年至1915年是儒家思想退到家族私领域,而在公共领域全面学习西方的阶段;1915年至1925年为第三阶段,正是在这第三阶段,学习引进西方现代制度带来的问题,引发了知识界对民主、权利、社会等重要观念的重构,形成了中国当代思想。  相似文献   

15.
苏联当局对中国问题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在六十年代两国交恶以后。苏联研究当代中国问题最重要的机构,是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Institute of Ear Eastern studies),成立至今,已有十七年的历史。研究重点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人口、党史,  相似文献   

16.
通商口岸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近代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格局和区域经济差异等内容,可以利用当代经济地理学、GIS技术、经济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历史数据进行考察。近代中国一百多个通商口岸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沿海、沿江、边疆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为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扩张,也重构了中国的经济区域。为探究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影响下的经济区域变化,首先对通商口岸体系子口税贸易在地理空间分布进行探讨,初步界定一些较大通商口岸的影响区域,进而通过数量化和GIS方法,特别是使用空间交互模型得出结论。通商口岸体系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代表和系统性的研究对象,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可对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区划提供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和组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19~21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1949年后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将研讨会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国外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2008年以来,国外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构成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政策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当代社会阶级与阶层构成等方面,且呈现出研究进一步细化的特点。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生活的研究较早,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虽然其中有其研究的局限,但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研究走在了前面。这与其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悠久传统有关。此外,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的值得借鉴,如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在研究中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被迫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时 ,经济十分困难。面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国 ,经济能否支撑战争 ,会不会被战争拖垮 ?本文通过阐述新中国的经济体制 ,以及财政、金融、商业、外贸政策及其实施特色 ,试图回答这个令人疑虑和担忧的问题是如何得以解决的 ;并且指出这场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担与激励 ;对经济体制迅速走向集中的作用。事实表明 ,在实力强大的美国的战争挑衅面前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 ,不仅在军事上敢打敢赢 ,而且在经济上确立与实施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成功地实现了边打、边稳、边建 ,有效地支援了战争 ,维护与增强了民族尊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期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对中国农村经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坚持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阶级分析方法,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虽然标榜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对中共革命道路并不认同的学者进行论争,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农民处于贫困化状态、土地分配集中、地主剥削农民、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主张中国必须走反帝反封建之路,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集体化农村经济。以上研究和看法,对阐释、传播中共革命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改造社会、为革命服务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