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约翰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传教士于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在校长卜舫济的努力下,该校引入美国办学理念和制度后脱颖而出,素有东方哈佛、剑桥之称,并逐步形成其办学特色,即"圣约翰模式"。本文梳理了该模式的历史过程,系统概述了"圣约翰模式"尽管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未能恰当处理好与中国本土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1877年,颜惠庆出生于上海;1879年,圣约翰书院在上海梵王渡开学。1950年颜惠庆在上海病逝;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其院系被并入其他院校。世事就是如此奇妙,颜惠庆和圣约翰有着一生的情愫,存世的时间竟也是一样。圣约翰之于颜惠庆,是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青年时代,他在此挥洒青春,教书育人;叶落归根时,圣约翰是他心灵的慰藉。颜惠庆  相似文献   

3.
书画家李山     
韦顺 《炎黄春秋》2001,(9):47-51
李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一位现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台北历史博物馆和美国萧尔顿美术馆、纽约圣约翰大学、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等十数家高级艺术殿堂均有收藏。他的家乡山东无棣县专门建立了李山美术馆。他的传略入选了《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等辞书。  相似文献   

4.
颜惠庆(1877—1950),字骏人,上海人,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政治活动家。他出身于传教士家庭,据传是颜子后裔,父亲颜拥经是早期留美学生,上海著名牧师,圣约翰书院的创始人。颜惠庆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1907年开始跻身仕途,随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出使美国,任使馆参赞,开始外交生涯。1912年以后,历任北京政府外交次长,驻德国、丹麦和瑞典三国公使,外交总长等职,1926年曾任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任驻美公使、驻苏联大使和国际联盟大会的中国首席代  相似文献   

5.
裴宜理教授1948年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传教士,1931年到上海,执教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裴氏父母携家离开上海。隔年即1951年迁居日本东京。裴氏父母继续在一所教会大学担任教授。裴宜理也在日本长大,后归国。  相似文献   

6.
来信     
《南方人物周刊》2012,(26):12-12
如果仔细查阅过牛津剑桥或是常青藤高校的资料,就会发现大陆的大学简直就是小学,还是朝鲜那种小学……更搞笑的是我们民国时的大学有很多都是蜚声中外,比如东昊大学,燕京、圣约翰、辅仁等院校。  相似文献   

7.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位于南京国际安全区内的金陵女子大学是当时专门收容年轻妇女的难民所。金陵女子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30年金陵女子大学改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女子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古典优雅,享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称号。但是,在63年前,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时,这所神圣美丽的校园却成了日军野蛮实施性暴力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正>欧美大学教育体系中,人类学是几乎所有名校的常设学科。在美国,"人类学系"的设置与否,甚至一度成为衡量大学能否够得上综合性大学的不成文指标。据统计,美国开设人类学专业的高校逾八百所,英国也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人类学专业。哈佛、耶鲁等世界著名大学历来都提供完整的人类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人类学是围绕人与人类社会展开的学问,被  相似文献   

9.
一、UT校园。奥斯汀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简称UT,1895年建校。是德州15所大学中最负盛名的大学,其规模在德州大学系统名列榜首。也是一所大型的教育和科研学府。属国家一级大学。学术声誉全美排名第21位。有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659多人。研究生中的非美国人有3099人。中国人有五、六百人。有教授2000余人。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传教士施约瑟组建的圣约翰大学在中国首创校训——“LightandTruth”(光与真理)。随后“校训”一词从日本传入,各式风格迥异的校训伴随民国时期的办学热潮而呈百花齐放之态。  相似文献   

11.
何申 《文史精华》2006,(6):53-58
著名作家何申的新作《我的烦恼的“工农兵学员”生活》,记述了他在不正常年代的一段不正常的生活。文革中的大学,与文革前所谓“十七年教育”的大学和文革后恢复正常教育的大学,是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绝对的另类。政治运动不断,帮派矛盾重重,在一个文明之所却文明难觅,在一个斯文之处却斯文扫地,焉能使人不烦恼?“工农兵学员”生活是文革史料中较为罕见的,故本文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的金秋季节,丹桂飘香,世界各地圣约翰大学校友联谊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的原校址内举行。这次大会有一千七百多名历届校友参加,其中最年长者95岁,最年轻的59岁。校园内人声鼎沸,怀施堂(现改名为韬奋堂)响起铿锵的钟声,欢迎学子的归来。一座被砸坏又经修复的纪念牌坊在原地重展风姿。牌坊上的原圣约翰大学校训“光和真理”四个大字跃然入目。几代校友相聚一堂,重温旧梦。他们激动、兴奋、怀念、感叹,噙着晶莹的泪花唱着校歌“为故土服务是我们的天职……”。同学们在聚首中,共同回忆起担任过圣约翰大学校长的涂羽卿博士,并…  相似文献   

13.
德国大学制度,世界现代大学制度的源头。自德国思想家洪堡1810年创设柏林大学始,德国的大学模式,直接影响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大学的现代化,也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提供了鉴照。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留德四年后,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以“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等理念,将北大改造成现代史上著名的学术教育重镇,其思想迄今仍有隽永的现实魅力。本刊此次访问德国,大学制度是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的大学教育制度也在改革。革新的重点有二:一是引进英美大学的学位制度;二是大学收费。德国有悠久的“福利国家”传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实行免费入学,为何会酝酿改革?具体措施是怎样的?这对已经启动了大学收费制度并引起极大争议、被称为“新三座大山”之一的中国教育来说,无疑会有参照作用。本刊共采访了三所著名的德国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  相似文献   

14.
正私立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一所十分知名的教会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国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此后,189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成立了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长老会在南京成立了益智书院。这三所学校几经合并,最终在1910年成为了金陵大学堂,校名由当时的书法家,曾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先生题写,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包文。金陵大学虽然是一所带有  相似文献   

15.
独立、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民族国家崛起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发挥出比物质力量更重要的作用。文化力量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表现出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传统。“教育是人类所必需的”这一观念在美国根深蒂固。所以,美国在独立之前,就出现了大学;内战之前,即已建立了200多所大学。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和迅速发展,对于提升美国的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教育也十分重视。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就先后颁布了义务免费教育法令,创办公立的国民小学和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一代新人的民族精神。这和它们经济军事实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3月22—23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教研室承办。来自全国六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16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移民与美国、美国历史研究和教学问题",分别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方志》2010,(2):I0001-I0001
该学院的前身是蜚声海内外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女大)是中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的女子大学。1913年由美国联合教会筹建,1915年正式成立并招生,  相似文献   

18.
智效民 《文史月刊》2014,(10):41-48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包括省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量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此,国内外有过许多评论。比如上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友好人士为纪念张伯苓先生70寿辰,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另一个中国》(应译为《这里是另一个中国》)。司徒雷登在该书《导言》中说:“做为燕京大学校长,在美国我有一批潜在的赞助者。美国人习惯于响应国内和国外在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呼吁。他们了解传教士呼吁的目的。他们有相当的财富。张伯苓没有这些优越条件。在中国,高等教育一向是由国家办理的。大学的经费是由中央政府或省政府提供的。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者。”  相似文献   

19.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教会中、小学)经历了初创、发展、衰落等阶段。最初的美国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他们必须为基督宗教的传播另寻途径,经过阵痛的思考作出了"办学传教"的选择,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美国教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美国教会教育在中国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与中国教育并列的教育体系。教会学校既是在中国教会教育的肇始,又是在后期教会大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颜惠庆,字骏人,1877年出生于上海虹口一个牧师家庭。其父颜永京曾留学美国,参与创建圣约翰书院(即后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