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博物馆展览而言,传统的展览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博物馆展览中的发展历程,对比传统的展览方式和数字化展览方式的不同,从具体的博物馆展览案例中分析其优劣之处,从而得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博物馆展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文物的展览不仅有利于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还有利于相关专家对文物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进一步研究。传统的博物馆文物展览方式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展览,不仅有利于文物展览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文章简单分析了博物馆文物展览的意义和现状,列举了传统展览方式的一些问题,对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工作中的优势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已有很多年,国内外这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和实效。数字化技术包括的范围较广,就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方面的应用可归为四大类:藏品数据,信息基础,图像数据库和虚拟博物馆。博物馆信息化正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实际工作,它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1.藏品的数字化研究,即将藏品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方式予以保存,用于展示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上顺应信息化的潮流,积极开展文物数字化建设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提升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效率,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探索全球化文化传播和数字化文物保护工作。数字博物馆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采用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对历史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并将文物的数字模型通过网络进行三维立体展示,打破了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因此,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文物资源和数字化管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雷 《神州》2012,(34):238
数字技术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其对博物馆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给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在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上也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6.
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的科普平台,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能力,促进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工作将介绍其构建方法:采用全景拍摄、三维扫描等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对博物馆建筑的内外景、重点馆藏文物进行信息采集,构建虚拟的历史遗迹遗存、网上博物馆,将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参观服务;采用二维码、电子标签、混合定位等技术,为现场观众提供自助音视频文化科普导览服务;策划制作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反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4D影视科普作品及建设面向普通观众开放的博物馆4D动感影厅工程播放系统,以此构建博物馆数字化科普平台。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博物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这一科学生产方式使用。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影像数字化工作状况的分析、介绍及其意义的阐发,指出文物的数字影像信息是博物馆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它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涉及了博物馆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博物馆的未来在于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文物数字影像资料的科学开发、利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二、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在藏品管理、陈列展示方式及内容上的不同;三、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博物馆的各项业务的管理、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基层博物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快数字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基层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探讨了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基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运营理念,能够帮助博物馆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博物馆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让文物以更好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有效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这些年来,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并且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文章对此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蕾 《东南文化》2021,(6):143-144
博物馆文创是博物馆服务公众与社会、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增强自身服务和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博物馆文创工作的开展,促使博物馆文创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发展阶段.博物馆文创专家们围绕文旅融合下文创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文创试点工作的经验梳理与细化,从文创资源整合、文创开发和设计、文创运营推广、品牌合作、IP授权等不同角度作了探讨,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博物馆文创工作发展的业务实操和理论体系建设创新了思维、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刘涛  刘静 《丝绸之路》2022,(2):138-141
博物馆是非营利性、具有常设展览、陈列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功能的组织机构。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运营中普遍使用,使得博物馆展览、安防、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调研,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管理方式、未来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现代科技的应运,使博物馆展览内容更为丰富、管理方式更为专业,但是还存在高层次专业人才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亟需改进,需加强学术交流服务,增设培训机构,让现有文物管理、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参加专业技术学习,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文物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赵毅 《文物天地》2023,(3):63-65
传统博物馆通过数字化赋能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本文浅析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和智慧博物馆建设趋势,结合云南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情况及规划部署,对博物馆数字化赋能与建设进行思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李延强 《丝绸之路》2013,(8):135-136
随着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和功能的完善,国内外大部分博物馆已经进入实体博物馆与虚拟数字博物馆结合的时代,虚拟数字博物馆的实现大多都采用VR技术。本文结合笔者所从事的工作实际对VR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其功能设计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来说,大数据的运用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话题。为广泛发挥大数据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作用,从上海博物馆的数据中心项目入手,阐述了数据中心如何在加强收集和存储博物馆各项数据同时,紧紧围绕数据采用智能化的分析手段,挖掘更加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对业务进行分析,加工形成有用的数据模型,进而为形成博物馆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本研究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应用情况,并提出了博物馆大数据建设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17.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各个年代人类的智慧体现,博物馆作为文物最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自然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中,博物馆应以传统模式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博物馆数字化服务、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18.
高伟 《中原文物》2002,(2):82-84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已成为现代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认识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实现数字化博物馆中合理的网络建设 ,是 2 1世纪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人拟结合本馆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发展与完善及所面临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数字化产物越来越多,数字化产品已经走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着诸多领域。博物馆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实际出发,依托现代技术,对藏品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提升藏品管理效率和资源共享率。基于此,本文结合目前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在藏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述数字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以此来满足工作的需求,真正地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以更好地面向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