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宁 《文物》1988,(11)
山西省宁武县文化馆收藏一件东魏石造像。造像长方体,通高26.5、底宽16厘米。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佛高髻,面丰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右手掌心向上托莲蕾,左手掌心向下护蕾。佛身  相似文献   

2.
唐张仁宪神道碑考张鸿膺吕冬梅张仁宪神道碑在文安县城西北相公庄。此碑通高430厘米,碑身宽144厘米,厚54厘米。碑为汉白玉石质,碑首雕四龙交蟠,龙首垂于碑侧,天宫篆额“大唐故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之碑”。碑身阳面刻方格线,格内阴刻隶书,共29行,满行...  相似文献   

3.
长治南垂村发现一块唐代石造像碑长治市博物馆1987年5月20日,长治市博物馆的同志在本市北郊南垂村一居民院内发现了一块石造像碑。现介绍如下:碑系青石质,高1.17、宽0.25米,呈长方形;座高0.25、宽0.74米,呈长方形,带座通高1.42米,顶帽...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微山县文化馆收藏一块隋开皇六年(586年)《仲思那等造桥碑》(见图)。此碑原在马坡乡石里村,1980 年迁至县文化馆。碑残高126、宽74、厚13.5厘米,碑石略(?)棕黄色。碑的上部断去一截,右上角残缺,左下角断开。据邹县旧志载,碑上原有佛像二层。1973年3月,县文物工作者曾去石里村抄录碑文,当时碑头已断残,每行约缺两、三字,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彬县新堡子乡白店村发现隋开皇十五年造像碑一通,现收藏于彬县文化馆内。这座造像碑系红砂石,是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所造。碑顶已残缺,通高138厘米,上宽43厘米,下宽52厘米,碑侧上厚17.5厘米,下厚18厘米。碑上方凿一方形尖拱窟龛,龛高35厘米,宽37厘米。龛内中间造释迦像一区,结跏趺座,低平肉髻,右臂上弯,手指向上,掌心向外;左手置于盘腿上,掌心向上,有托法器。闭目凝神,安祥自然,端庄肃穆。两旁站立二菩萨,右边合掌恭立,左边双手托一  相似文献   

6.
宁夏彭阳红河乡出土一批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 《文物》1993,(12)
1985年冬,宁夏彭阳县在修筑彭平公路(彭阳至平凉)时。在距红河乡政府500米处的红河岸边发掘出一批石造像,立即报告了县文物工作站,工作站将出土石造像全部收回入藏,并对现场进行了考查。发现出土石造像的周围土层里有破碎的陶片、灰层,推测可能为一遗址。现将这批石造像整理简介如下。 01号为白泥石质(质似白膏泥状,质地较软),高浮雕佛造像。石高18.5、宽9、厚3.5、像高14厘米。石造像舟形,上端为尖叶状,下端为长方形床座,正中雕一袖手端坐佛像,高肉髻,两耳垂肩,面容清瘦,细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七年冬,太康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在县东北三十里高朗公社玉皇岗大队赵寨村,发现一块东魏造像碑,现存县文化馆。这块造像碑高34厘米,宽28厘米,保存完整,碑阳造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本尊释迦牟尼,肉髻,园形头光,身穿通肩大  相似文献   

8.
在固始县城东门楼的内圈拱门额上,镶嵌着一通青石碑,因长年累月,潮湿风化,碑呈现铁青色,因此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铁碑。一九七五年冬,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有关部门拆除了这座门楼平台。在施工中,民工们拆出这通方碑,送县文化馆收藏。经洗刷整理,发现是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重修固始县望京门》碑。该碑系青石琢成,高58、宽61、厚10.5厘米。上面左右为两斜角,下面为两直角,  相似文献   

9.
1986年9月,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14公里处的赵镇水泥厂在基建施工时,于地表下3米处发现9件石质文物。其中一件为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雕造的石造像塔铭。该塔铭石高46·5、宽44、厚7·6厘米,为汉白玉石雕凿而成。其正面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二飞天、二供养人造像(图一、二);背面阴  相似文献   

10.
永清县龙花寺刻经碑龙花寺刻经碑在霸州信安龙泉寺。原嵌于龙泉寺正殿墙内,著录于清乾降四十四年章学诚主修的《永清县志》,因无纪年,《县志》“以官衔推之,当是唐碑。”碑仅存碑额和上截碑身,额高55厘米,宽72厘米;碑身仅剩22厘米,与额同宽。碑首雕四螭下垂...  相似文献   

11.
晋西南地区发现一批小型佛道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西南地区的芮城、闻喜、永济等县市,近年陆续出土、征集了一批小型佛道石造像。这里所说的小型佛道石造像,是相对较大型的造像碑而言,一般高度不逾50厘米。因芮城县博物馆收藏的有关造像已经发表,在此不再赘述。现择未见报道的分述如下: 麟德二年造像闻喜县下阳乡冀鲁村一村民于1973年在村西平田整地时发现。砂石质,一佛二供养人造像(图二)。通高40.5、基座宽19、高10、厚8.5厘米。四面锈刻发愿文,除“大唐麟德二年岁次”年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岷县文化馆藏有文徵明行书大字诗碑二石。二碑同高182厘米,一碑宽81厘米,一碑宽98厘米,皆两面镌刻,每碑各刻《上巳》、《九日》诗一首。行书大字,字高13至18厘米,宽11至15厘米,书法苍劲雄秀。《九日》"雨晴"一首碑末有小字篆书跋一段:"《上巳》、《九日》诗四首,长洲文徵仲书也。因岷州字学不传,命曹生伯  相似文献   

13.
刘熊碑,此碑早已遗失,1915年顾燮光在延津县城内学宫访得碑的残石一块,现存该县文化馆。这也是该碑的仅存实物。残碑长0.65、宽0.43、厚0.25米。因曾被用作捶布石,正面文字全毁,仅存背面40余字。此碑无立碑年月,前人考证为东汉孝和帝刘肇与孝安帝刘佑时所立。顾燮光得石后,著有《汉刘熊碑考》一书,介绍了碑石情况,并  相似文献   

14.
唐刘沔碑     
“刘沔神道碑”立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384年)。韦博撰文,柳公权书。此碑原在永寿好畴河畔,一九六一年移到永寿县文化馆建亭保护。“刘沔碑”郑樵《通志》只录其名,《金石萃编》补录全文,关于其它方面不再见有人研究。该碑为一块完整的石料雕成,宽0.98米,  相似文献   

15.
1990年5月,濮阳市区文化馆、史志办在濮阳市区境内胡干城村进行社会调查时,发现一通《李氏墓志》碑刻。据该村李姓族人介绍,此碑在1956年前后的平坟造田运动中,被族人埋于地下进行保护,1985年春挖出重新立起。该碑位于胡干城村东北约500米处,系明正统二年(1437年)曹县典史李恒为其祖父李谦所立。由当时兵部郎中孔注书额,曹县知县范希正撰文,户部主事阎济书丹,石工王斌镌刻。碑呈长方形,圆首方趺,高176、宽76.5、厚11.5厘米。趺长111、宽45、高50厘  相似文献   

16.
2001年8月,根据工作安排,笔者对隆兴寺残存的石造像进行了整理。这批石造像共计57尊,除2尊为伽蓝、3尊为佛像外,余皆为罗汉像。这52尊罗汉像中有50尊刻有铭文,显示它们的雕造时间为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捐造者多为地方信士,原安放于隆兴寺大觉六师之殿,民国初因殿坍而被毁,现移存龙腾苑。  相似文献   

17.
江苏淮安出土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王锡民,陈锦惠1993年8月26日,淮安市人民法院工地的建筑工人,在挖掘基础时,发现了一块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市博物馆及文管办的工作人员闻讯后立即前往工地,法院的同志搜集后迅速转交市博物馆收藏。石造像碑发现于地表下1.8...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五年,山东省新太市文化馆从本市类王庄征集到一批玉器,其中玉雕伏狮罗汉和白玉双耳方杯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物。现介绍如下: 青玉雕伏狮罗汉:玉料色青而温润,密致而坚硬。通体琢为山形,下部宽于上部,造型稳重。高二十三厘米,最宽处十五厘米,最厚处八厘米,重四千七百克。顶部雕作悬崖峭壁,中部雕作青藤缠绕洞口。洞前突出的位置雕一罗汉,手持如意,安然而坐。其侧立一侍者。侍者前有一卷狮,翘首抬蹄,似在听法。洞外上壁镌楷书铭赞《御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襄垣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墓志碑石两方。《连简及妻张氏墓志铭》碑此碑不知何时出土,原存漳川书院,现藏县文化馆。碑高71、宽71、厚14.5厘米。碑文界以方格,横、竖各二十五格。字迹大体可辨。首行题"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并序",  相似文献   

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是存留至今的西夏文碑刻的珍贵遗物。此碑现存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见图)。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不知何时被封闭在一座碑亭内。清嘉庆九年(1804年),才由甘肃省著名学者张澍打开,使人们得以重睹,后几见著录。西夏碑碑身高2.5、宽0.90米,两面撰文。一面刻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勅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字,计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第一行意为"大白上国境凉州感应塔之碑文"。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