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英 《巴蜀史志》2006,(5):54-55
人们知道双枪老太婆,大都是通过罗广斌等人写的《红岩》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红岩》发行了一百多万部,以江姐和双枪老太婆的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连环画、电影、评书、京川戏及其它兄弟剧种的剧本也不下百万部,四川双枪老太婆的英雄形像,在全国已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2.
林雪 《炎黄春秋》2008,(4):5-11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的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她自己却与当过放牛娃的革命青年廖玉璧自由恋爱结为夫妻。陈联诗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1935年,她的丈夫、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廖玉璧牺牲,她带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闹革命,直至解放。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她的家族中出了八位地下党员,死了四个亲人,其中有两位革命烈士,其传奇的经历在华蓥山区和重庆地下党的同志们中间广为传扬。本文是陈联诗的外孙女林雪撰写的她在解放后的遭遇。  相似文献   

3.
林雪 《湖南文史》2012,(10):30-31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其传奇经历在华蓥山区和重庆地下党广为传扬,却在解放后被劝“退党”。陈联诗的外孙女林雪回忆了她这一段遭遇。  相似文献   

4.
佚名 《文史月刊》2011,(2):22-24
《红岩》和电视剧《双枪老太婆》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是陈联诗。她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被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其传奇的经历在华蓥山区和重庆地下党的同志们中间广为传扬。但她在解放后的境遇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同志,在1958年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红岩》中“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陈联诗同志。 1940年底,我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随彭德怀同志回到了四川 绵阳我的家乡,后与地下党同志张秀熟商量,约了几位好友集资,在绵阳北街上用的父亲留下来的房子,开了一个书店。我请郭沫若同志写了“绵阳普及书社”几个字作店名,以出售中小学教材为掩护,经销进步书刊,而且也掩护过很多地下党的同志。书店离绵公园很近。当时的这个公园占地300亩,被称为“川西第一公园”,…  相似文献   

6.
田氏家族祠堂——“田氏支祠”、“唯仁山庄”由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修建于民国年间。田颂尧,简阳人氏,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所属部队驻防于川西北一带,自设四川西北银行,发行钱币,辖据一方。下野后,定居成都、龙泉两地。  相似文献   

7.
王干青一生,为救国救民奋斗不息。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四一二”事变后追随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战期间,他利用“四川王”刘湘私人代表身份,经常穿梭于成都与延安之间,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波。他还长期以国民党党员和民盟成员的身份在党外做四川军阀实力派的上层统战工作。四川解放前夕,王干青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成都。  相似文献   

8.
一“黑楼”并非黑色之楼,乃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区内西北一隅新盖的尚未竣工的约莫五六百平方米的浅色小楼。由于在这座二层楼房内关押着一批被“无产阶级革命派”册封为“牛、鬼、蛇、神”的“反革命黑帮分子”,故而群众给小楼起了一个挺人的怪名“黑楼”。“黑楼”进门处,赫然张贴着一张“看管犯人条例”的布告,这就是说造反“左”派已经公开把这儿变成一座监牢了。二1966年5月31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了聂元梓等写的一张大字报,6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张大字报,还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作为一个生产精神产品的电影厂首当其…  相似文献   

9.
资讯     
《神州》2008,(6):14-15
四川华蓥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今年初以来.在华蓥山游击队群雕前、在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里、在《新华日报》纸厂遗址上.全国各地的游客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瞻仰凭吊.学习先烈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四川华蓥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华蓥山游击队的英雄事迹享誉全国,"双枪老太婆"传奇故事蜚声中外.锻炼出了钢铁般的"红岩精神"。截至目前.已有390余个党团组织和十万余名游客通过各种形式接受了红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那是62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就读于贵阳私立中山中学,她的前身是国立贵州战时中学。校址距河滨公园后门数步之遥,坐落于南明河畔桥头边,风景优美,环境清静。校内有两座火楼,一名“干臣楼”,是民国贵州车阀袁祖铭的公馆,以其父袁干臣之名命名,灰砖红木,五色玻璃窗,走马转阁楼,建筑风格与遵义会议会址那座柏辉章将军故居相仿。另一座“惠公楼”,是当年杨森主黔时师生向社会募捐所建,杨森字予惠,故名“惠公楼”。除了这两栋建筑物外,  相似文献   

11.
原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川陕鄂边绥署主任潘文华,是著名的川西爱国起义将领。他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率部出川抗日,反对蒋记独裁统治,毅然倡导川西起义,深得党和人民好评。 潘文华,字仲三,四川省仁寿县人,1886出生于普通塾师家庭。幼时因家庭贫困,便到成都一家中药铺当学徒。1906年到新军当兵,1910年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相似文献   

12.
刘小朵 《风景名胜》2016,(5):142-145
四川被单戏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的成都以及川南、川北的部分地区.清道光丙午年,民间画师钱廉成所绘成都市井人物绢画《尘间之艺》有一幅被单戏在小巷演出图.清宣统年间《成都通览》中刊有被单戏演出图,注文:“每演必有一段《打老虎》,小儿多乐观之.”清末民国初极盛,老成都街头常有围观被单戏的情景.“掌上舞弄千军万马,足下鼓动八锤之音.”在四川老一辈的记忆中应该还有自己幼年时挤在街头巷尾观看被单戏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从1963年初开始,湖北和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当时是一套班子,两块招牌)就播出了我的评书《双枪老太婆》。随着录制节目的增加,电台每周不少于三次地播出我的节目,这使我一进说唱团就有了高于一般演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王金铻、陈瑞云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词典》在介绍桂系将领廖磊的任职问题时指出“……抗战爆发后,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上海保卫战。1938年10月,兼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在安徽发展桂系势力……”。其中,《词典》说廖磊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有误。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的是四川军阀邓锡侯,而不是桂系军阀廖磊。李宗仁说“邓部原驻于川西成都,因其防区通向外界之水路为川军刘  相似文献   

15.
在风景秀丽的石碑山上,产一种中药叫何首乌,这种药能够提神补血、强筋健骨。它为什么叫何首乌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石碑山上有个善良的老太婆,名叫何四伍。她在山丫口盖了个小茅草房,每天烧开水给过路的行人喝,从不收半文钱,人们也经常送些吃的用的给她,就这样,大家都和她很要好。说起来,也奇怪,凡是喝了她的水的人,都感到:水一下肚,疲劳消除,力气倍增。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说这个老太婆是个仙人。这个老太婆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管什么人,不管你多么渴,每人每次只准喝三  相似文献   

16.
石京秀 《百年潮》2022,(10):72-78
<正>笔者是原川西军区剿匪老兵的后代,近年在成都、保定、南京等地,采访多名龙潭寺、石板滩剿匪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并结合有关史料,基本厘清了1950年初发生的成都龙潭寺、石板滩剿匪真相。川西土匪叛乱的背景成都解放后,潜伏在乡村和起义部队里的国民党特务分子,并不甘心失败,当他们发现进入成都及附近地区的解放军总兵力不过3万人,  相似文献   

17.
陈启兵 《百年潮》2003,(12):38-44
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以其大智大勇、神出鬼没,扰袭得国民党政权如刀插在腹,痛卧不宁而被国人津津乐道、经久不忘。现供职于渝州大学中文系的傅德岷教授,为拂去湮没在华蓥山游击队身上的历史尘埃与不白之冤,还这支英雄队伍革命的本来面目而禅精竭力,心智磨损30余年,同样值得记载铭刻。本文作者初次见到傅德岷的时候,惊讶不已:中等身材、秃顶,还是个残疾人,每每走动,手中的拐杖便在地上不停地移动,身子一歪一斜地晃摆。但他却使我钦佩有加,不由地想起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所说的名言:“虽然他的腰是弯曲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是高昂的。”  相似文献   

18.
林鑫 《巴蜀史志》2006,(4):63-64
成都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灿烂的巴蜀文明发祥地之一。现今,成都保留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如万里桥西一草堂——杜甫草堂;全国最大祭祀诸葛亮的场所——武侯祠;川西第一丛林——昭觉寺;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一——宝光寺;中国唯一一个建在地上的皇陵——永陵等。这些名胜古迹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古代成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同时这些古迹中的大量塑像中,有与众不同,不同常理的“另类”塑像。欣赏这些塑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神秘莫测的“戴笠楼”尚方剑上篇众说纷纭神秘莫测戴笠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有"杀人魔王"之称,是个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在南京东郊汤山,隐藏着一座神秘的"戴笠楼"。"戴笠楼"有着种种传闻,最流行的说法是:此楼系戴笠为培训特务,巩固法西斯统治,于三十年代建造...  相似文献   

20.
一成都历来是我国西南地区和四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早在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时,秦先后吞并巴蜀二国,后在蜀地设置蜀郡,郡治即在今成都。当时蜀郡的范围,颇为广阔,今川西、川南以及和滇黔二省接界的川西南地区,均受蜀郡管领。西汉和东汉时设立的益州和蜀郡,治所也是都建置在成都,所以汉晋以来,成都作为一个都会,是十分繁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