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金 ( 1 1 1 5— 1 2 34)是 1 2世纪初由女真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女真人从金太祖阿骨打开始 ,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 ,并与南宋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从而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 ,社会进步的强大政权。金王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 ,汉族士人对促成金王朝的兴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汉族士人与金王朝的关系对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汉族士人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具有典型意义。对金代汉族士人的研究 ,可以上溯到金朝末年 ,至于取得重大进展则…  相似文献   

2.
说正隆元宝     
潘世杰 《收藏家》2012,(7):89+91
公元11世纪的金王朝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以女真族为统治者的王朝。女真族完颜部落首领完颜阿骨达,收国元年(1115年)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建立金朝政权。之后女真民族便在此开拓疆土。金灭辽以后女真族统治者为了便于加强政权的统治,金贞元二年(1153年)放弃原都城上京,迁都燕京(原辽陪都南京,今北京市),在此旧基之上动用民夫80万、兵夫40万进行扩建。一年内修建成金中都。  相似文献   

3.
辽代汉族士人的心态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最初,他们或隐或逃,拒绝与新生的辽朝政权合作。但是,周边汉族政权尤其是北宋政权的接连失败,破灭了他们的光复之梦。与此相反,新兴的辽朝政权却显得生机勃勃,他们还以种种怀柔手段相笼络,积极为汉族士人施展政治抱负提供舞台,干方百计争取汉族士人的合作。最后,汉族士人终于和契丹贵族走到一起,共同成为辽朝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豫西颍河上游在探索夏文化遗存中的重要地位●安金槐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奴隶制社会初期时,长期定居在中原地区的夏氏族最早通过部族联盟形式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发展阶段。关于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都邑与活动点地望、王室世系和统治...  相似文献   

5.
金朝是十二世纪初我国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政权,与南宋并存了一百多年.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我国历史上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都是女真人的先世,他们很早就劳动、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金政权建立以后,随着其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女真人、汉人、契丹人迁移频繁,在黑龙江地区形成各族人普遍杂居的局面,文化交流既久且...  相似文献   

6.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族诸部落之后,于1 1 1 5年在上京会宁府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金政权是多民族联合政权,主体为女真族,汉族占绝大多数人口。在金立国之后的一百二十年中,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积极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共存格局的形成,促进民族融合的发展。本文拟就金代民族政策对民族融合的影响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许诺 《黑龙江史志》2012,(13):11+13
金朝前期之初,一方面继承辽和北宋之末的社会经济残破和已经崩溃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女真族正处奴隶制上升的时期,虽然打着统一战争的旗号南下侵宋,但奴隶制的掠夺性对已经残破的北方社会更加上一层战争的野蛮摧残和破坏,接着的是对北方汉族人民的落后统治。这种战争要比中原改朝换代的战争的破坏性更严重和残酷得多。  相似文献   

8.
河南夏商考古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夏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代是奴隶制度的发展时期。夏商两代是研究我国国家起源和文明史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原及其周围地区的某些部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已逐步发展到了奴隶制萌芽或进入奴隶制社会阶段。当时的夏族即是最早地通过部落联盟形式,建立在黄河中下游之间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嗣后,商朝推翻了夏朝的统治,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在我国建立了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从此中原地区进入了奴隶制的上升时期。由于夏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夏商文化,为此后中华民族文化的勃兴开辟了光辉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巩固北魏政权对汉族中原地区的统治,魏孝文帝提出门阀主义,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采取定姓族、门阀婚姻、修撰谱牒、传播汉文化等措施,使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进一步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猛安谋克制是金代重要的政治制度。随着女真社会的发展和金政权统治地区的扩大,猛安谋克制不断发生变化。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一一八四年),金代共有“猛安二百二,谋克千八百七十八”研究这些猛安谋克的分布和名称,有助于我们了解女真族的发展和北方民族融合情况。但对于这个问题,至今国内史学界尚未有一个系统的专论。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他所著的《金代女真社会的研究》一书中,曾设专章对此  相似文献   

11.
马希桂  马旭 《收藏家》2009,(2):15-26
五.敦实端庄的金代瓷器金代是我国女真族在北宋末年(1115年)于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1153年)后,中原地区瓷业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从北京地区几座金墓出土的瓷器可以得到充分的证实。如1980年丰台区王佐乡金大定廿四年(1184年)乌古伦窝伦墓出土了10件瓷器,有青釉葫芦形执壶(图25)、月白釉錾沿洗(图26)、  相似文献   

12.
金世宗,在金朝历史的发展中享有特殊的崇誉,他是属于历史上“治世明主”一类的皇帝。金世宗即位时,女真族已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一次是阿骨打时完成的由氏族制向奴隶制的改革;一次是金熙宗时开始的全面汉官制的改革。但这两次改革,都没有完成女真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这是历史给金世宗留下的既成的基业,同时又为他提供了可以遵循  相似文献   

13.
对金朝流通纸币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 《南方文物》2004,(1):43-47
金朝是十二世纪初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女真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又南进灭北宋,继而与南宋相隔淮河遥遥相峙。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建立女真族封建制政权。  相似文献   

14.
金朝前期都元帅府是金宋战争和金朝对中原封建地区实行全面军事统治的产物,形成了介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之间的过渡时期官制的特质,成为中央国论勃极烈制度与中原封建地方制度之间的统辖机构,具有军事决策与最高军事统帅、自行签军、任免各级军官、中原地区最高行政统辖、选授迁黜中原各级地方官吏和科举取士、为朝廷监督与节制刘豫政权等军事与政治诸方面的职能。它在理顺女真奴隶制国家对汉人封建地区的统治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封建制改革完成后,都元帅府的政治职能日趋减少。  相似文献   

15.
金代是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女真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其利用武力征服了辽宋二朝,从而使女真族落后的服饰文化与先进的汉族服饰文化有了相互接触和适应,使女真族服饰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女真族与中原汉族杂居共处中,形成的了具有鲜明区域性和稳定传承性的民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是以礼制为基础的关系本位为主的社会,女真人入主中原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儒家礼治思想很快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中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的模式同时被迅速移植为金所用,由于金朝并没有把女真族内部的奴隶制度强加于汉人,为此,中原地区的封建制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将女真族特有的猛安谋克渐次改变并拉进其运行轨道,这加速了中华一体化的进程。在金朝的统治过程中,礼治秩序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社会稳定的必不可少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金上京会宁府,是满族先世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的第一个都城,它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经历初建、扩建、废弃和重建四个阶段。由于有金上京这个稳固的后方和坚实的基础,金朝统治中心得以由北向南推进,进而统治中国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8.
金朝建国前后,女真族最高统治权的传世方式,经历了一个父子——兄弟——父子的转变过程。从这一过程所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可以相应的划分为氏族制(包括部落联盟)、奴隶制、封建制3个阶段。女真最高统治权传世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伴随着其统治者不断克服旧俗、旧制,以适应其统治需要而完成的,也可以说是女真族社会进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巴蜀地域有险峻封闭的地理形势,富饶自足的物产资源,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具有无可比拟之战略地位.加之历代皆有豪杰割据巴蜀并从而据有天下,使得统治者不得不以蜀地为诫.赵宋政权北征的彻底失败,形成与辽、金、夏等政权的鼎分之势.宋统治者放弃了对北方政权吞并合一的政治军事梦想,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把统治重点放在对内的防范和控制之上.巴蜀地域的安定,就成为赵宋政权维持其统治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巴蜀地域的治理就异于其他州府,尤其表现在对入蜀士人的选派上.一方面,入蜀官员既要有忠厚之品性,同时也要具有干练之文武才能.这些入蜀士人皆成为赵宋中央之重臣.北宋朝廷通过选任入蜀官员,既加强了对巴蜀地域的控制,也进一步将地域文化整合到国家大一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刘祁的《归潜志》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料笔记,同时也是一部以反映女真族为主体的金朝时期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作者在对金朝女真士人,特别是女真文人的记述与评论中,体现出对女真族政权、文化、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认同心理。对这种认同心理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