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赵世瑜本文是有关明清以来庙会及娱神活动的系列研究之一,也是拙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的续作,目的是以庙会这样一个宗教、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地为例,探索华北与江南历史文化现象的...  相似文献   

2.
王闯 《旅游纵览》2013,(11):183-184
辽宁省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省各族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本文以海城庙会为例,对其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前提下,结合海城庙会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出和总结了保护与开发海城庙会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北京市宣武区恢复了 厂甸庙会,引来了京城和外地 不少游客。听说,第一天就有9万多人逛了厂甸,人群汇成了人流,红红绿绿的商品点缀得庙会热闹非凡。 厂甸庙会在事隔 37年之后重新开发,勾起了不少“老北京”对过去的回忆。四、五十岁以上的北京人谁不知道有一个厂甸?人们在欢乐中忆着过去厂甸的影子。厂甸庙会南起虎坊桥,北至和平门,东西贯穿琉璃厂文化街。整个庙会上,风车.空竹、大糖葫芦、棉花糖,风筝、鲜花饰品、小摆件及书籍样样齐全。风味小吃更是品种多样,如北京的灌肠、茶汤、面茶、杏仁茶、焦圈、糖耳朵.艾…  相似文献   

4.
李盼 《旅游纵览》2023,(19):157-160
庙会旅游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正向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周口市庙会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剖析其庙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庙会旅游资源、创新庙会形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多方宣传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周口市庙会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帅奇 《中国地方志》2023,(1):70-80+127
关林庙是地方社会以崇拜关羽为核心而形成的特定神祇空间。明万历中期,多元社群开始大规模扩建与修缮关林,力图构建社会共同敬奉和祭祀关羽的神灵空间,关林庙会相伴而盛。国家权力对关羽信仰体系的褒封性介入,使其被赋予的政治性色彩日益浓厚,俨然成为官方控制地方社会秩序的文化手段。同时,时代变迁与社会文化嬗变促使关林庙宇由单一祭祀神灵场所演变成融祭祀表演、商品交易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互动交流空间,进而形成一个整合民众交际行为且蕴含多元功能的地域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6.
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习五一中国传统宗教与近代西方宗教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华夏宗教文化的庙会传统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一直吸引着千百万民众的热忱参与。庙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异,不仅渗透着宗教信仰与传播方式的嬗变,而且反映出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7.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8.
蚕乡的狂欢——江南蚕花庙会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官飞 《神州民俗》2009,(10):16-18
庙会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堪称是融合祭神、宗教、游乐、贸易、祈福、相亲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大舞台。本文记述了独特的江南民俗现象蚕文化庙会——蚕花庙会的民俗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重新兴盛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功能,同时又表现出以庙会活动为中心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从传统神灵信仰转换为社会需求的表达、在维护乡村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开始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以及促成民间庙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等新的特点。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对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11.
关陇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众素有循礼遵规、崇尚古德的文化传统。关陇庙会祭祀祈福,讲求礼仪,可谓关陇民众信仰性日常生活方式的聚焦式表现。敬畏是礼的基本要义。求雨、祈福、祈丰收、纪念历史名人,庙会祭祀表达了人们的敬畏之礼。庙会中的乐善好施作为一种精神品质,是道德修养上的一种升华,体现了广大信众的礼乐情怀。庙会讲唱从人生礼俗的层面,表达了劝善爱亲、遵礼讲孝的内容,是礼乐文化的民间化、生活化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2.
妙峰山庙会作为一项社会盛典和文化奇观,其活力与魅力源于强大的自组织性。后者的核心纽带与关键机制是以人-神交换为基础的交换体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作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式渗入到庙会当中。新旧体系有着迥然不同的逻辑与结构,没有良好对接,导致参与者的交换过程发生断裂,以此为基础的整合随之失效,社会结合与总体秩序逐渐瓦解。这构成了当下妙峰山庙会的一个核心危机。  相似文献   

13.
昔日的中国,大凡建于城乡的较大宗教场所,都要举办庙会活动。庙会的历史悠久,且不乏规模巨大。庙会,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不少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4.
一、庙会概说和佛山庙会的兴盛庙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信仰、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庙会根据突出的重点有着不同的名称,为突出其进香的内容,称为香会;为突出其报答神佑、采取大规模民间文艺演出的特点,称为赛会、过会、出会;同时  相似文献   

15.
周超 《民俗研究》2012,(4):14-22
日本“庙会法”的诞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庙会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内容,“庙会法”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值得深入分析。在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确定的“合理利用”原则与之相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日本“庙会法”的实施经验对我国开发与合理利用地域传统艺能和庙会等民俗文化资源时所可能具有的参考性启示。  相似文献   

16.
明清传统城市中的寺观与祠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观祠庙是明清传统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其规律性的分布表达了官方意志对其建筑方位与形态的影响;其数量之多、祀神之众,说明了人们信仰的多元化。而寺观祠庙在建筑格局上向府第官衙的趋同、祠庙祀神向佛道的趋同,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潜能。此外,寺观祠庙以庙会或庙市的形式为城市中的各个阶层提供了最公众化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说明了寺观祠庙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香山庙会     
解放前,农历三月半前后。香山比过春节还热闹.因为这几天要举办方圆几十里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活动——香山庙会。庙会是香山地区古老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半(十五日),是庙会.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远远近近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刘俊起 《民俗研究》2005,(1):163-174
包括庙会在内的传统民间社会文化形式悄然复兴,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此前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这种“传统的复兴”是否是民间传统的简单恢复?笔者在对豫南盘古山的盘古庙会的调查中注意到,80年代以来重建的盘古庙,其附祀神的设置与1949年以前的盘古庙相比有一定改变,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盘古大殿中附祀神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潘苗苗 《神州》2012,(25):167-168
汉字以其独特的构造纪录着文化、历史的变迁。本文通过字形、字义的考释与解析、构字义素的分析,来了解我们古老的"庙会"民俗的来源、发展及文化内容。古老的祭祀文化,佛教的传入,原本只带有中国本土神话色彩的产物被丰富了——"庙会"形成了。庙会并不仅仅带有祭祀的特点,同时也开始显现出,其在佛教本土化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建增 《旅游》2014,(1):18-21
"春牛走到哪里哪里就好,牛王会打到谁家谁家就旺,牛王菩萨保佑十里八乡一年四季都平安,春耕播种能风调雨顺"。这是春节期间在陕北横山马坊一带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庙会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千百年的庙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黄土特色的陕北庙会文化。陕北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这里曾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汇地,是草原文化向中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或许是基于此的缘故,陕北庙宇的组成形式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基本上是佛、道、儒不分家。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乡管辖的马坊村,坐落在无定河畔。在陕北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有两个神灵尤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